开讲 | 林霞:让非遗活在当下 让艺术抵达生活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2-02 浏览量:0
2024年11月16日—17日,“手工艺50人论坛”2024智库年会在温州隆重举行。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设计总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霞,在论坛“凝练品牌、领航生活工美”中,以“让非遗活在当下、让艺术抵达生活”为题,作主题演讲。
林霞讲到:我是台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一名刺绣艺术实践者,也是台绣服饰以及“台绣”品牌的创始人。这几个都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身份,每一个身份都是一份使命,一份追求。
从业的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在探索,努力在打破与重塑中、在攀登高峰与回归生活之间,不断的以新的技法、新的表达、新的媒介、新的模式,赋予台绣更多的新美学、新功能、新语境和新价值,努力让非遗活在当下,让艺术抵达生活。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实践探索,与各位进行交流。
一、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今天的时尚,就是明天的非遗”
正如杭间教授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强调它的非物质性,因为其本质不在于物质本身,而是在于其中的智慧、思想、精神和历程。而这里的思想它必然是流动的,是需要随着时代演变,不断向前推进的。因此,在我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创新才是我们最好的传承”。
许多民间工艺从业者,在受益于传统的同时,也往往被其束缚。在传统的色彩、图案与制作方式的不断重复中,久而久之,思维便容易被局限于这一框架之中。在台绣的创作实践中,我有意识地脱离固有的知识经验和形式框架的局限,在保留台绣非遗传统技艺内涵的同时,在题材、内容、材料、造型、形式、媒介、功能等多个方面,展开探索与应用。大胆地摒弃一些“老办法”,不断跨出已有舒适区,寻找更新的观念,以及相应的方式方法。
为此,需要对传统、对自我、对台绣,以及对当下生存环境、创作状态与方法论进行重新的认识、思考和实践。所谓“不破不立”,然而,我并不主张仅仅为了创新而创新。那么,什么才是台绣在这个时代的生命力?什么才是台绣自身系统的立足点和真正意义上的绵延?创作与生活的底层逻辑为何?无论如何,想来这必是一场蜕变,最先从自我的观察、感知和意识之中开始,继而从事物存在的深层逐渐清晰起来,向着一个独立世界汇聚,而后绽放,再度借由物质与生活,重新融入生命。
二、具象-抽象:以尚象观体悟、探寻、创构
在我认为,工艺水平只是刺绣作品的一部分,思想才是作品真正的灵魂。载体不是目的,内在精神性的传达,才是作品的本质。一个完整的作品,它应该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这般顺出的技艺,所展示的是作品甚至于物质之所是与所以是。诸多细节处理,意在于精微处,以稍具陌生感的抽象样式,提炼出更具接受度的生命共鸣感。此情境下的针法,自然具有它的独特理由,展开了属于它的图景:每一个元素都是独立的,有着自己的面相与情境。于丝线,于布面,皆首先基于其自身的语意传达和对话语境。如此生成的关系场,给予技艺在应用时更大的对话空间、意义与精确度。
好的技艺建立在更好的使事物是其所是的层面。如果说上面说的是它语意转换的精确性问题,那么在传达上,它则具有更大的广度空间,因为,越明确则越自由。这个明确,在我看来,就是它从物的存在中来,可以具体到一个瞬间,又经感知的抽象提炼,可以适应到共识度场景,继而在一次次的创作中,得到生长,形成自己的场域。如此,传统框架中的布、针、线,画面的刺绣表达,不同材质、不同领域,不同形式的融合碰撞,便已不是先决问题了;传统思维中的精细、完整、光滑的“好”也好,原始的、偶发的、粗糙的、初胚、半成品、瑕疵品也罢,便也不再占据着决然的好坏高低。在这种创作理念下,表达思路更加坚定,表达形式更加灵活,表达半径自然得到了拓宽,作品跳脱了二维的范畴,实现了多重视觉效果的空间营造,这个空间,正是技艺在真实与想象之间所勾勒出的限制与对话空间,具体可知,灵动可感。由此,以一种具有当代性的有机生发和对话方式,从人类精神的另一个维度徐徐打开,去赋予刺绣更多的情趣、张力和想象。
三、传统-创新:“纤艺绣”增减之间的双向拓展
一系列的探索性实验,逐渐建立起了台绣较为鲜明的当代性风格特点。为了让台绣的个性能更清晰地被认知,我将之归纳为“纤艺绣”——将生命、艺术、刺绣、概念一体化,独立完整的区分度与具体可感的抽象性的共存共生,是台绣原创力的集中体现;对微观世界的深度洞察与生命隐喻的独立想象,是台绣生命延展的路径特征。
在技艺层面,创造,并不都是对传统的颠覆,上面也有提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实践都是在保留台绣传统文化及技艺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根所在。恰恰是在持续创新之间,在每一次打破重组之间,我们需要集中而系统地思考作为生命体的台绣,从而更加深度理解了传统的内核与生命力之所在。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共进的双向拓展的感知过程。台绣工艺的最独特之处在于雕镂和抽纱,在布上做减法是台绣的特有符号。有比喻说,其他绣种是在布上做绘画,而台绣是在布上做雕刻;其他绣种只在布上做加法,而台绣除了做加法以外,还做起了减法。这一独具特色的工艺特点,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晶,也是台绣特有的符号和精髓。在创作实践中,我有意识地突出台绣“雕”的特点,实现了更为立体、丰富、浮凸的肌理效果。加减、凹凸、透空,这种层次的变化、形态的差异、质感的对比,加之光影和色彩的转换,极大地拉开了作品中各个语言传达间的生命情绪差异,其所构成的整体语言的形式感、视知觉感受与艺术张力,也得到了高度增强。对传统的认知深度,对创新的接受理解,也得到拓展共生。
在主题的传达路径层面,“纤艺绣”企图展示的是一种微观世界的独立梦想。在雕镂和抽纱的游刃有余之间,展开一个立体世界,珊瑚绣、海葵绣、水母秀、藤壶绣和网络绣等等,不是简单的拼贴,而是多种层次、序列的有机组合和灵活对话。它来自对微观世界的洞察,需要细致且耐心,同时,它彰显着微观世界背后一个个独立完整的宏观隐喻。我相信,所有的事物都来自很深很深的层面。而美,基于什么样的物性之上,往往意味着指向何种精神性的象,“纤艺绣”所延展的独立梦想,沿着微观世界本有的生长而绽开,同游之间,得到双向的丰富和开阔。这种持续的探索与绵延的想象,借由“纤艺绣”,重回事物本身,重回生命情感,重回艺术生活。
四、艺术-生活,轻盈延展让台绣不仅作为刺绣艺术而存在更以一种美学概念渗透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艺术高于生活重要,还是用于生活重要?”这一问题,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困扰着我。我更愿意成为一名“艺术家”。然而,更清楚地知道肩上所扛的责任,那是沉甸甸的台绣非遗文化传承的使命。百般思索,我从迷雾中得以挣脱,或者说是与自己的和解。这两者可以不是冲突的、矛盾的关系,可以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平衡。特别对于工艺美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有应用才有传承,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应用,台绣也就失去了更多生存的意义。台绣发展之初就是与生活实用相关,作为纯艺术也并不符合它的个性。在这一问题上的实践,我们的做法是,在坚持自我的同时,注重创新的实用性,并非是为艺术而艺术,我们的台绣创作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为艺术生活而服务。
与其一个人走,不如带着一群人走,这样会辐射更大的维度。我在1991年创办了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通过创意设计,不断融合刺绣技艺与时尚生活方式的边界,将台绣艺术的文化、技艺和艺术元素进行萃取,并向生活实用品转化,衍生出体现现代文化气象的文化符号,依托服饰等多元化的产品,让刺绣工艺以更实用、更轻盈、更国潮的姿态融入衣食住行。
目前拥有台绣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台绣刺绣研究所、台绣刺绣博物馆、台绣当代艺术馆、台绣生活艺术馆以及台绣院在内的多个研发、生产和展示平台。构建起以台绣TAISILK、金台绣JINTAIXIU、厅唐TINGTANG为核心的原创品牌矩阵,从杭州中心四季酒店空中大堂和中餐厅包厢背景墙的巨幅刺绣艺术作品定制,到项链、手包、车载香薰等丰富多元的文创,台绣产品已覆盖了从高端定制到中高端时尚服饰,以及新潮文化的广泛领域。一个概念化的艺术作品就好比一个IP,我们从刺绣艺术中汲取灵感,从中提取核心图形、元素,运用到设计开发中,从高原到高峰,形成系列性的产品。
在产品的开发上,我们以轻盈、潮流、趣味的设计,让手工艺文化在时代中不断地进化。让这些不断进化的、有趣的、有情绪的针法工艺,超越工业机器的范畴,实现手工艺独特的价值。
以及与餐饮、家居等的融合发展,带来了刺绣艺术餐盘、刺绣艺术餐桌转盘和刺绣艺术台灯等全新演绎。
我们逐渐整合产业园、研究所、博物馆、生活艺术馆以及台绣院等平台资源,融生产制造、非遗传承、艺术展览、体验娱乐、购物消费等于一体,逐渐探索出“非遗+N”的多业态融合新格局。每年接待游客的参观、体验上万人次。
其中,台绣当代艺术馆,运用空间和光影艺术,打造出绣影交织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全新打造的“台绣院”,更是融文化传承、老宅古韵、当代艺术、新式生活和国潮美学于一体,以崭新的视角重塑着台绣传承发展的新场景、新空间、新未来。今年9月,“台绣院”以一场雨中大秀正式拉开了帷幕。
我们每年参加国内外重要展演展示交流活动近30场,多次登上央视,走出国门,连续三年登上央视跨年晚会。
我们不断拓展新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去年,携手雅诗兰黛旗下法奢品牌“朵梵”,共同打造了两条主题宣传片。宣传片在DARPHIN巴黎朵梵、世界时装之苑ELLE、ELLE创意站等的公众号、视频号、小红书、抖音号,以及ELLEONE app,巴黎朵梵全球线下门店同步投放。
近几年,我也在运营个人小红书账号:“台绣林霞”,输出内容三百余篇,以更年轻态的思维,进一步拓展台绣的传播和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孙 瑞
统筹核审: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