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孙若风:AI的技术演进与艺术超越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1-04 浏览量:8
2023年初,大模型受到广泛关注并被视为具有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然而,其效果未能达到高预期值,导致社会热情和投资热情减退。技术发展的规律表明,从理论的提出到技术的实际应用,往往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孵化和成熟过程,但总体趋势是加速的。数字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正在逐渐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尽管AI技术尚未完全发挥其潜力,无法彻底捕捉和表达人类思想与情感,研究者也应主动探索变“自发”为“自觉”的实践路径,突破表达上“言不尽意”的瓶颈,使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AI技术热潮的兴起与“推拥”
2023年初,人工智能大模型迅速成为技术领域的焦点,AI技术作为一项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其震撼力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并激发了众多企业的积极参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大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未达到最初的高预期,导致公众对其热情逐渐减弱。基于此,一些企业开始感到焦虑,甚至选择退出相关领域。同时,业界对于这些技术的质疑声也随之增多。
此前,“元宇宙”概念曾一度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热门话题,但随后热度锐减,甚至有人称之为“伪命题”。尽管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发布正式的政策文件,旨在促进该技术领域的发展,但一些“权威媒体”为求稳妥,在报道中避谈“元宇宙”等字眼,加剧了公众对于该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困惑。
在技术发展的进程中,市场炒作、盲目跟风以及泡沫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有部分观点从阴谋论的角度进行解读,可能仅代表个别意见。然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是值得肯定的。
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大模型的风头似乎是被具身机器人抢走的。具身机器人是一种物理实体的机器人系统,它具备感知、运动和交互能力,并且能够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与传统的机器人系统相比,具身机器人更强调机器人与环境的物理交互和感知,以及通过身体来实现任务和目标。强势崛起的具身机器人技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认为,机器人技术的竞争有可能成为本世纪全球范围内的新焦点,并预计将在未来带动数千亿美元的经济增长。尽管有人认为具身机器人技术将在本世纪占据主导地位,但考虑到元宇宙和大模型的发展历程,这种预测可能过于绝对化。
事实上,具身机器人、大模型、元宇宙等新兴数字技术,与沉浸式场景、区块链等已有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互支持、相互推拥,每一项技术掀起的狂潮和热度都为其他技术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期待,或许,把它们的纷然兴起理解成AI舞台上的连台好戏、高潮迭起更准确。而且,这些技术已经润物无声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力虽不易察觉,却如同“茶杯里的风暴”,在局部范围内产生了显著的变革效应。
二、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规律和“时间差”
AI技术的发展仍未达到人们的普遍预期,总是触及不到核心需求,其原因可以从技术的发展规律进行思考。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只几个石头磨过”,尽管技术创新看似简单,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漫长的时间积累。人类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加速的,尤其是在步入工业文明之后,技术进步的步伐显著加快。《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财富创造的速度,源自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创新的速度:“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共产党宣言》)
数字技术在创新成果的商业化与应用实施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加速度,从研发到落地的节奏是最快的。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升级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半导体行业基本遵循了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以后虽然没有完全按这样的节奏演进,但整体上信息产业的更新换代速度依然迅猛。其二,民用当先。长期以来,众多技术包括数字技术在内,往往首先应用于军工领域,随后才逐步转向民用。尽管今天军工领域仍享有一定程度的优先权,但民用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有些技术,比如大数据、沉浸式技术、元宇宙等,特别是那些需要大量数据投喂以优化性能的大模型,从数据量的积累到应用场景的丰富,离开了民用领域的支持与推动,就离开了源头活水。其三是企业创新。随着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企业逐渐站到创新的前沿,它们通过加速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以期获得市场先发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数字技术,目前的量子计算、生命科学、生物科技、新能源科技等门类也展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且这些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均已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节点。
在探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现状未尽如人意时,业界专家周鸿祎在一个视频里提到,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备受瞩目,但其实际应用成果尚未达到公众的广泛预期。对此,他引用了英国华尔街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到底AI是不是炒作,为什么没有看到大量杀手级的应用,看到的都是小作文、小图片、小视频。”周鸿祎认为大模型的发展状况同历史上蒸汽机的案例高度一致。他引用了埃里克教授的分析:电力是一种通用技术,经过30年才在蒸汽机上得到巨大回报,其间组织结构和工艺流程的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电力技术之所以具有革命性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特性,更在于其能够激发一系列互补性创新的能力。大模型技术终将通过这样的创新,释放改变世界的巨大能量。他强调了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之间可能存在的时间差,并呼吁业界对AI技术的长期发展保持耐心和信心。
这种关于技术创新与最终落地之间“时间差”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关于组织和工艺创新作用的认识。技术进步的历史表明,重大技术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单兵突进。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器时代,不仅见证了石器制作技术从简单打制到精细磨制的演变,还伴随着工艺技术的完善和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变革。被视为工业文明开端的珍妮纺织机,从发明到大规模应用也有大约10年,在这个周期中,技术的不断改进、生产效率的逐步提升以及市场的逐步接受是推动技术成熟和普及的关键因素。1980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大数据”,迄今已40余年,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当时预示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但其真正的商业价值和广泛应用在多年后的今天才得以实现。
三、AI技术创新与艺术的结合
为什么AI在现阶段像周鸿祎说的“看到的都是小作文、小图片、小视频”?本人认为,这恰恰反映了数字技术的演进特征,即艺术在技术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历来难解难分,这一点在人类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均有体现。旧石器时代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石器的制作不仅反映了工具实用性的增强,也逐步融入了更多的人性化与形式感。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些特征表现得更加充分,而且,用这些石器创造的作品,比如岩画,增加了故事性和人的形象。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业设计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同样与美学紧密相连。例如,在珍妮纺织机的改进过程中,不仅注重了机器的功能性和效率,也兼顾了外观设计的美观性以及人机交互的便捷性。这种趋势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发展中愈发明显,艺术介入工业发展的深度越发明显。在今天,随着工业设计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以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为特征的文创产业,成为消费品工业和制造业升级的主要手段。这一现象反映了艺术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艺术与技术相互促进、共同演进的内在联系。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记录、储存、处理、传播信息的符号体系,与文字、纸张、印刷等以往人类的表达工具一样,既是技术创新,也是文化创新。这种技术与艺术的亲缘性,使得各种数字技术出现后,总是在艺术门类中得到最早的响应,在艺术摇篮中得以孵化,然后推及社会。因此,很多数字化成果实际上是数字化与艺术化跨界融合的成果。例如,元宇宙和沉浸式体验场景等新兴概念,其实是兼具数字技术与艺术双重属性的游戏放大版与现实版。
因此,大模型以及此前的元宇宙、沉浸式场景等技术,都不约而同地从文学艺术类的“小作文、小图片、小视频”切入,再一次验证了有史以来科技与文化作为“一枚硬币两面”的规律,更验证了数字技术与艺术的亲缘关系。具身机器人在“人形”上锲而不舍的努力,也有着“人性”“人情”“人文”的考量。各种赛道的交织,其实是艺术场景的交织。我们应该更自觉地以艺术作为技术创新的突破口,推动包括大模型、具身机器人在内的各类技术发展。艺术不仅可以作为技术的试验田、孵化器,还可以把应用艺术要素开展的文创作为促进不同领域之间技术融合的黏合剂和催化剂,将艺术元素和文化创意与消费品工业、制造业、建筑业、信息技术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特色农业等多个领域融合,促使其相互赋能,推动大模型、具身机器人等新兴技术更趋近于理想的目标。
在AI相关的各类技术仍欠火候时,要发挥艺术及文创的加持作用,提供新的灵感源泉、想象空间和情绪价值。将艺术和文创的理念和方法融入AI技术的研发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独立发展,还能以艺术、文创为媒跨界合作创新,实现AI技术与其他领域的有效融合,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并且在文化和情感层面与人类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中国哲学视角下AI的艺术表达局限
(一)表达工具的内在局限性
然而,从更为审慎的角度来看,即便各类数字技术日臻完善,也只能是更趋近于理想的目标,在实现理想化目标方面仍存在根本性的局限,无法彻底捕捉和表达人类思想与情感的全部复杂性。不管是虚拟现实、混合现实还是增强现实,都不可能反映出人心中预期的那个“现实”。无论大模型如何具有智慧、想象、共情能力,如何体现个性化需求,也不可能做到“包你满意”,这种局限性源自它们作为人工构建系统的本质,而非自然演化的人类语言和文化。作为表达工具,它们自身永远也不会让人类称心如意,这是它们的“宿命”。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解决表达工具障碍的手段主要是“三个驱动”。
第一,形象驱动。《周易·系辞》载:“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孔子说的象是伏羲所画卦象,这也被视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源起。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学艺术家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形象是文学艺术的基本要求,中国文化重感性、直觉、感悟,对形象性又有了独特的追求。今天数字技术特别是AI表现出明显的形象性追求,虚拟现实、数字人、沉浸式场景、元宇宙、具身机器人等,都可以说是在形象需求的召唤下出现的。文艺理论上有“形象大于文字”的观点,突出了形象在灵感激发、联想、想象和直觉中的重要作用。“形象大于文字”的另一重含义是,在作家、艺术家心中一旦形成了明确的形象,就会按其自身“应有的样子”去完成塑造过程,有时超出了创作者本人的预期,“不得不”遵从这一形象的内在要求继续创作。这种形象的自主性和超越性,在文学作品中有明显体现,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所蕴含的经济、金融、社会知识超越了专业著作,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有深刻反映,该书被视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这类形象大于文字的文化和艺术现象为AI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第二,典型驱动。伏羲所画卦象能够像孔子说的“尽情伪”,能够尽意、尽言,不只是因为形象,还因为这种形象具有代表性、普遍性,能在个别中体现整体。艺术的魅力也来自这种典型性,也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的“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其基本要求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具有独创性、概括性、完整性。今天的数字化,尤其是AI,也应有这样的典型意识。数字化确实具备以往各种表达工具所没有的表现能力,特别是在文字、声音、图象、视频等手段的综合利用及智慧化处理与呈现上,但是,即便有大数据的优势,对材料也是有所选取的。从大模型来说,也有所谓优质投喂,因此,应借鉴艺术在典型化方面的经验。
第三,情感驱动。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必然与人的情感、意志相关联。在《周易》中,卦象被视为象、理、数的统一体,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认识。《尚书·尧典》提出诗、歌、舞,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产物,物象与创作生产是“情往似则赠,兴来如答”的自然过程,由此形成“意境说”“境界说”等美学理论。在当代数字化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中,情感动能的运用成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和互动性的关键。借助情感动能,可以唤醒“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志力,在情志的推动下,使产品的形象产生突出主题、增强体验、促进互动、生发想象的积极作用。
要解决当前数字技术特别是AI“言不尽意”的问题,突破表达上的瓶颈,应更加主动地开展相关工作,将现有的自发趋势引导成为自觉的、有目的的实践,变“自发”为“自觉”。具体而言,研究者和开发者应当主动探索和实施以下策略。
其一,发挥艺术孵化器作用。要继续促进艺术与技术相向而行,并且在实现艺术、技术融合后,共同向外拓展,广泛地与生产、生活结合。近年来,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旨在促进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表明了对这一趋势的认识和支持。特别表现在,在元宇宙的技术与理念初起阶段,工业元宇宙、农业元宇宙、交通元宇宙、医疗元宇宙等各行各业的元宇宙如过江之鲫,首个出台的国家级政府部门文件是2023年9月,工业信息化部联合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国资委共同发布的《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这实际上是工信与文化(大文化)在元宇宙领域的联手行动,相关措施特别是成果将为发展其他元宇宙“打个样”。之后,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还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等举措,都体现出这样的政策用意。
其二,加强文化创意。文化创意是利用文化艺术要素与相关产业融合,旨在赋予产品以功能性、精神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多重价值。这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杠杆,同时也是满足社会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尤其是AI领域,文化创意的拓展对于探索更为丰富、生动和有价值的应用场景、数据集和语料资源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增强产品的直观形象、典型特征和情感吸引力。文化创意的影响不仅限于产品内容的创新,还贯穿于活动的策划、产品的市场化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对于构建全面的用户体验和提升品牌价值具有深远影响。
其三,探索数字时代相关规律。数字技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从表达工具的角度来看,数字技术特别是AI,不仅具备以往文字、声音、图片等类似工具的表达功能,而且在艺术表达上开门立户,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符号体系,用于信息的记录、存储、处理和传播。诚然,并非所有的数字技术应用,如具身机器人、大模型、虚拟技术、沉浸式场景、元宇宙等,都要与艺术产生关系,但是,加强其与艺术的对接,比如根据特定情境采用艺术的内容、形式、风格和精神,可以显著提升产品的价值,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研究者和开发者应借鉴艺术领域的有关经验,面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有效实现传统与现代结合、数字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数字技术,特别是AI,作为一种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性的科技创新,正在许多方面“另起炉灶”,重塑行业格局。我们要做的是把制作炉灶的工艺和烧灶的技术“移植”过去,特别是把艺术的火种、文创的接力棒,传递到数字技术的未来发展中。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孙若风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