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这一年,“科”有“艺”思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1-01  浏览量:38

本人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4年回顾。
202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迎来建院68周年。六十八载薪火相传、初心不改,六十八载传承创新、弦歌不辍。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首站来到美术学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即将过去的这一年,美术学院师生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里,融入到服务国家重大任务的行动中,以大美育服务大时代。 
一、坚守初心:传好换届“接力棒”
这一年,换届接力展新貌,携手奋进谱华章。
重任在肩,使命必达。开年之际,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李象群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美院院长马赛,副院长杨冬江、董书兵等当选为中国美协第十届理事会理事。这既是对清华美院在美术界影响力的积极肯定,也对清华美院作为引领和推动中国艺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初夏六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专业艺术委员会换届会议召开,版画、壁画、水彩画、雕塑等14个专业艺委会进行换届,清华美院20余位教师当选为12个专业的艺委会成员,院长马赛获聘工业设计艺委会主任。新一届艺委会的组建,将在学术性、引领性等方面发挥示范标杆作用,为中国美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清华力量。


与此同时,美术学院高标准完成了学院第十一届党委的换届工作,选举产生学院党委新一届领导班子11人,其中2位“80后”教师任党委副书记,并明确了新一届党委期间学院的发展目标:“设计学科强化世界一流前列领先优势并力争迈向顶尖行列,艺术学科在学术领域的地位明显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和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更加突出,产生一批示范性重大成果”。


这一年,学院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将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第一议题”纳入理论中心组、党政联席会学习,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持续巩固和深化党纪学习教育的成果,始终保持“在路上”的高度自觉。
二、深耕专业:艺科融合焕发新质生产力
这一年,扬帆破浪正当时,重任千钧再扬鞭。
在“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的宗旨激励下,重磅展览与国际级研讨会,以及各类卓越设计在2024年璀璨绽放。


开年伊始,以“平行时空——体验 · 包容 · 探索”为主题,第六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启幕,汇聚了全球知名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和设计师的近百件作品,以艺术与科技的深度交融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在情与景、物与心、虚拟与现实、宇宙与未来的呈现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对话”。


3月,2024厦门国际设计艺术周启幕。为社会大众打造了一场汇集前沿设计艺术精品的国际化展览、五场名家云集的高品质学术活动以及三场寓教于乐、文化惠民的设计艺术公开课。


8月,以“源流 · 对话 · 新生”为主题,清华-和田文化学术会议举办,探寻中华文明背景下和田文化的回溯与流变,实现富有世界意义和文明价值的文化创造与赋能。


金秋九月,2024“薪技艺”国际工艺美术巡展 · 邀请展在国家大剧院启幕。“薪技艺”,寓意“薪火相传,守正创新”,已走过九年历程,相继在中国、日本、孟加拉国举办,展出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百余所国内外艺术院校的优秀工艺美术作品,已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工艺美术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性展览。
第二届中国(厦门)马约翰艺术大展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主题,进一步呈现奥林匹克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意义,推进奥林匹克的精神传承与文化创新。“唯物思维”克拉玛依国际材料艺术季、“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教育大会”暨“第二届全国高校工艺美术专业优秀毕业作品展”相继在新疆克拉玛依科学技术馆,福州大学鼓浪屿校区以及厦门美术馆拉开帷幕。前者从新理论、新实践与新视野出发,再重新理解建构当代艺术;后者则集中展示了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大型漆壁画《长城颂》创作文献展在厦门美术馆举行,体现了创作团队 “以精湛的技艺、严谨的工作态度完成《长城颂》”的创作精神。“多元共态:全球化语境下的公共艺术浪潮暨厦门国际博览中心公共艺术创作总结会”在厦门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聚焦学院与厦门国际博览中心合作的大型公共艺术项目。项目团队通力合作,二十件大型作品涵盖了架上绘画的公共艺术转换、大型公共雕塑等领域,既是学院精神和传统的回望,又是全球化语境下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探索。



当时间的指针转向11月,工业设计系举办了以“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60周年庆典,庆典中的“行胜于言”校友设计作品展,展示了从手机、家电、文创产品、工业设备,到汽车、飞行器,以及国家级庆典活动等各类设计成果,全面呈现了工业设计系数十年来在设计教育领域的深厚积淀,以及校友们在各行业中的突出成绩。
2024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首度走出国门,在意大利米兰开幕。大会以“新维度:边界之外的想象”为主题,集结全球14个国家,50余所国际艺术设计院校及机构的150余位院校长、教授与多领域专家学者。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清华美院开拓了中国方案与全球视野结合的新维度。
扬帆起航,共赴蔚蓝之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及校友,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设计独具中国韵味的艺术品300余件。
首发启程,再续丝路传奇!清华美院团队为国际化高品质旅游列车“丝路梦享号”展开系统的文化艺术体验规划。


这一年,浓墨重彩绘新景,绿水青山带笑颜。
推动优质艺术资源直达乡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尊重和保留本土的、原生态的“土里土气”元素。正是这些独特的乡村风貌,展现了自然和谐之美。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牵头,联合京津冀八所高校师生,“沃野缤纷2024北京南山艺术季”以“高校赋能艺术乡建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以本地文化为核心,展现了乡村自然之美,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青春动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通过实践教学积极探索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路径,激发乡村艺术建设的活力和内生动力、发掘乡村美学的价值体现。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作品,荣获“2024全国高校乡村艺术建设年度优秀案例”表彰,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迈出象牙塔,步入乡野,胸怀理想,我们收获了来自祖国大地的沃野回响。清华大学美育工作站灵丘站、常山站相继启动,通过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升级文旅建设的规划,助力地方实现高质量发展。此外,清华美院还与山西长治市潞城区、贵州遵义市绥阳县共建“清华大学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探索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践新模式。
三、以美为媒:为繁荣人类文明百花园贡献清华力量
从基础研究到重大展览,从乡村田野到国际舞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用艺术讲述中国故事,也让世界看到中国之美。
这一年,在积极培育具备“全球胜任力”“德厚艺精、博学求新”特点的一流创新型人才等一系列“硬核”举措下,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绩斐然。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院校机构到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包括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等。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一个甲子的轮回,寓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9月,伴随着巴黎塞纳河畔的浪漫秋光,作为中法时装周的重要单元,“敦耀光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敦煌艺术研究及设计成果巴黎特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拉开帷幕,一眼越千年,东西方文明在这里相遇,敦煌的传统之光与当代的设计创想融为一体。


与巴黎的文化对话并未止步。一个月后,“缔结华章——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展暨中法纤维艺术论坛”同样在塞纳河畔启幕。15载耕耘,由美术学院牵头的“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展”的足迹,已遍布美国、白俄罗斯、波兰、澳大利亚等20个国家,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光华路”的不灭灯火,映照代代美院人的艺术初心。11月,“从塞纳河到光华路:‘装饰’的现代化” 中法建交60周年特展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中法艺术界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展览的五位艺术家:庞薰琹、雷圭元、郑可、吴冠中、常沙娜,都曾有过留法学习或在法国生活的经历。光华路是一个“坐标”,更是一种精神——它铭刻着几代艺术家融会贯通的努力,也守望着他们对传承与创新的坚韧执着。


“世界时尚之都”米兰,一直是清华大学国际“朋友圈”中的重要一员。2018年,清华大学在欧洲设立首个教育科研基地——“中意设计创新基地”暨清华大学米兰艺术设计学院。年初,“2024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米兰学术周”拉开序幕,时尚与传统、人文与科技不断碰撞交融。4月,“2024可持续生活方式设计国际研讨会”也在米兰圆满落幕,以设计的力量赋能生活,引导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愈发成为艺术设计领域关注的重点。


联结在更多国家落地、扎根、延伸。6月,“丝路行吟”犍陀罗与中国 · 中巴丝路雕塑艺术研讨会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共融之光——中国 · 巴基斯坦当代艺术交流展”正式启动;7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精品展走进日本和歌山县;8月,“第四届中日纤维艺术交流展”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开幕;10月,“对话——董书兵雕塑作品展”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开幕,“花萼相辉——清华大学奥林匹克艺术作品展”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高光亮相……



“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优秀的艺术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生命力。
四、精心培育:推动精品迭出、人才辈出
这一年,清华美院坚持以时代精神为笔,为人民挥毫,精品力作、重要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艺术设计新星辈出。
备受瞩目的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颁奖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这是中国美术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家级最高奖。清华美院曾成钢教授团队创作的主题雕塑《伟业》、程向军教授团队创作的大型漆壁画《长城颂》荣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评委会特别奖。陶瓷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吴昊宇作品《新石器 2024——NO.1》荣获“中国美术奖”铜奖。


滨滨与妮妮可爱亮相!清华美院陈磊团队设计的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会徽、吉祥物正式发布。
“国家重大工程设计协同创新团队”代表清华大学成功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近年来,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庆、冬奥、大国重器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设计工作,在艺术设计与工科交叉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具备突出的跨学科协同能力和鲜明的艺科融合研究特色。
清华海澜中国传统服饰与色彩研究中心成立,中心以古今华夏服饰为纽带,开展中国传统服饰史、中国色彩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复原工作,致力于构建系统化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为推动中国服装产业创新升级,提升中国时尚产业国际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


始设于1995年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今年走到第九届。经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奖励委员会审议通过,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陈楠教授的著作《中国汉字设计史》荣获“著作论文二等奖”。在国际设计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Design)第30届全体会员大会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赵超教授获颁“国际设计杰出成就奖”。


10月,清华大学艺术学、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专家现场评估。


每一粒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这一年,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毕业生走出校园,奔赴全球各地,逐梦星辰大海。


210余名硕士研究生、210余名本科毕业生相继拉开了2024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的大幕。从节庆福字、民俗门神,到中式家具、水墨色彩;从社区空间改造、灾害救援工具设计,到互动式情绪疗愈、适老化居家设计;从载人航天的月球车、太空农业系统,到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心理辅导……


参展作品展现出了同学们在新技术语境中卓越的社会视野、思辨思维、创新能力,立足时代的青年学子们,紧踏脚下土地,也向世界、向未来答题。每一场盛夏的离别,也都蕴含着成长的力量。
今年3月,学院举办首届专场双选招聘活动,为学生与用人单位搭建精准的沟通桥梁,涵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等院校、中初等教育单位、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45家用人单位,提供近500个专业对口岗位;10月求职季,“美术学院职业辅导周”系列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时启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指导、就业经验分享、简历培训、面试技巧等针对性沙龙,温暖护航每一位学子的职业梦想。
地球公转一周,人间四季流转。日子不着痕迹地翻页,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告别2024,请珍惜这一年拥有的温暖与感动;展望2025,在新年的伊始,作为团体与个体的我们、我,也是群星之中熠熠闪耀的存在。
新的一年有“新”的遇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公众号将一如以往,真挚、热忱地陪伴着大家。总有一些温暖的记忆需要捡拾,总有一些美好的故事值得倾听,总有一些崭新的内容可以期待。
感谢所有人2024的驻足与停留,希冀2025共同启程。亲爱的读者,祝你新年快乐,接下来,我们一起再出发!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