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守望非遗油纸伞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10-08 浏览量:0
中国油纸伞凝聚东方工艺的匠心与诗意。它源于汉代,盛于唐宋,至今仍以“竹为骨、纸为衣、漆为肤”的独特技艺延续千年风华。每一把油纸伞都需经过十几道纯手工工序,伞面多绘以花鸟山水、诗词书画,色彩典雅,意蕴深远,是中国传统美学与生活智慧的融合。油纸伞不仅是一件实用器物,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它在婚嫁礼俗中寓意美好,在舞台艺术中增添风采,也常出现在诗词、绘画与影视作品中,象征柔情、离别与坚韧。它是江南烟雨中的浪漫象征,也是中华审美的延展。在时代变迁中,它不应仅存于博物馆或影像中,更应融入当代生活,焕发新生。

清代冷枚的《雪艳图》,描绘《红楼梦》内探春从秋爽斋回来,背后妇人打着青绸雨伞(视觉中国)
一把把经过阳光晾晒过的油纸伞,散发着淡淡的桐油香味,远远看去,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近看,那彩线虚虚实实,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营造江南烟雨的诗意。油纸伞寓意吉祥而丰富:“油纸”谐音“有子”,蕴含多子多福的期盼;以竹为骨,是“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油纸伞所传承的,不止是一种技艺,而是温度、情感与关于烟雨江南的浪漫想像。
油纸伞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相传春秋末年,鲁班常在野外作业,其妻便把竹子劈成细条、蒙上兽皮,做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的防雨工具,形状像亭子,形成最早的雨伞。纸出现以后,人们用纸制伞,刷桐油用来防水,宋时称绿油纸伞。此后历代均有改进,最后形成今天的大众用品。明朝《天工开物》提及:“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

中国传统制伞工艺传承千年,各地如云南、四川、江西、福建等的制作工艺大同小异,却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各有当地特色,伞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傣族油纸伞多用于丧葬,四川龙凤伞为新婚佳礼⋯⋯其中,四川泸州分水岭镇的分水油纸伞久负盛名,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的分水岭镇主要生产贡伞,传说康熙皇帝还在泸州朝奉的油纸伞上作画、题词,赏赐功臣。油纸伞不仅风靡中国,亦传至海外。唐朝,油纸伞传至日本、朝鲜,日本早期将油纸伞称为“唐伞”,后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越南、泰国、老挝等地后,又结合了当地的文化,有了各自的风格和名称。

日本早期雨伞又称“唐伞”(小田原孝幸摄)

过去,油纸伞是传统雨具,制伞业自然成为了一项普遍的手工业。传统的油纸伞全部依赖手工完成,非常繁琐。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意思是除了搬进搬出的环节,手工制作完成一把伞需要72道工序;但整体而言,制伞的工序大致分为三大步:削伞架、裱伞面、绘花。
在削伞架前,选用材料就有讲究。伞骨一般精选上等竹木,伐下竹子之后,工人要用弯刀将竹子刨皮后杀青,再锯成合适规格的竹筒。竹筒必须光滑透亮,且直径不得小于10厘米,因为一把伞的所有伞骨必须出于同一根竹子,才能保证竹节的位置统一,开伞、收伞时才会协调。之后,将需要的伞骨劈开、打眼、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与伞头,要求十分细致,不能马虎。一把满穿的油纸伞需要用到5根花线,每根长7米;在线不打结的情况下,制作满穿的伞最少需要1个半小时。

天气会影响纸面的平整,糊完的油纸伞不能在阳光下暴晒,要在室内阴干(视觉中国)
之后是裱伞面,这是一门考究技术的活计。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皮纸,一张张精细地黏在伞骨上。除了裱工了得,也有赖特殊的粘合剂——柿子油。天气也会影响纸面的平整,糊完的油纸伞并不能在阳光下暴晒,要在室内阴干。
古时追求视觉审美,制伞作坊中会有专业画师在伞面上绘画:清幽高洁的菊花、灵动活跃的山鸟、姿态优雅的仕女……用于婚聘的油纸伞画“龙凤呈祥”、“天仙配”;生日馈赠画“百鸟朝凤”、“不老松”;青花八角伞主打传统戏曲、胖娃娃图案,年画似的油纸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安徽宣城泾县国民油布伞厂,第六代非遗传承人郑国民正在测试伞骨是否能嵌入芦盘(曹淩智摄)

王延松老师傅髹上保护伞面的桐油,以增强防水性与耐用性(曹淩智摄)
最后便是刷油,这是做一把伞的灵魂。伞防不防水、结不结实,与刷油紧密相关。油纸伞三个字,油为第一,所用的油就是桐油。桐油是油桐种子所榨取的油脂,能防水、防腐。桐油在道家文化中被视为驱邪避凶之物,野鬼游魂闻之会远遁。刷上桐油的伞既防雨又结实、有韧性;伞面愈透,就说明桐油的纯度愈高,伞愈结实。
从选竹到制成一把油纸伞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期间至少需要3个艳阳天来完成晒伞骨、上桐油等特定工序。除了劈伞骨可能可以用现代工具辅助,别的都要靠双手完成,还得考虑天气:阴雨天潮湿,伞面糊上后不易干,就会拖慢进度。这样精心打磨出来的油纸伞挡阳遮雨、坚固耐用,一把好的油纸伞能用几十年。

福州油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姜青芳摄)

随着尼龙钢架伞的广泛应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油纸伞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渐退位,被视为传统工艺品,存于博物馆、纪录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然而,随着国风兴起,油纸伞先是回到了汉服爱好者的日常生活中,继而偶尔出现在时尚大片中。以竹木为伞骨、以纸为伞面,这样的组合能充满着浓浓的中国古代风骨。对于传统工艺之美和传统文化之精,人们依然没有忘记,这个时代在努力,用不同的角度和面貌一点点传承着。沉睡的传统工艺在逐渐被唤醒,焕发新的生机。

本文作者陈平,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主编。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艺传承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