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秦汉时期的服饰色彩文化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10-02  浏览量:0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涉及古代社会生活广阔的领域,形成了商周时期的五种颜色分类词

“赤、黄、青、白、黑”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色彩五色体系的形成,“阴阳五行说”“阴阳五色说”哲学思维理念也由此发展和演变。

经过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八个朝代传统色彩观的变化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色彩文化彰显独特的魅力。




图片


秦始皇是第一个接受了战国时期阴阳学家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理论的中国封建帝王。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

秦代周德,从所不胜。

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


在秦朝,黑色是最高尚的色彩,是帝王和高官的服饰色彩,其次是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白色及灰色。

秦朝规定官员品级在三品以上可以身着绿色朝服,而普通老百姓只能穿着白色、间色和复色的服饰

图1的服饰色彩是依据咸阳出土的秦朝陶俑复原绘制,长袍主色调是绿色,用黄色、蓝色相间的花纹混合给予绿色的色感;用暖红灰色作为领、袖、襟的色彩,用深红、浅色作花纹;基本符合当时秦朝的用色规定。


图片

图1|秦朝咸阳出土陶俑复原服饰临摹图色彩解析

图2是依据咸阳出土的秦朝陶俑复原绘制服饰图,黑色作为领子、袍袖的重要用色;红色作为对比色,处于围裳的中下位置。

围裳胸前黄色的腰带,用红、黄、黑三色组成云纹;内衬裙为绿色;符合当时黑色是最高尚、尊贵色彩,其次是红色的理念。


图片

图2|秦朝咸阳出土陶俑复原服饰临摹图色彩解析

陶俑色彩文化是秦朝色彩文化的主要特征。1974 年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距离秦始皇陵墓东面 1500m 的西杨村发现秦始皇兵马俑文化遗址。

武士俑的形貌、服饰严格地模拟现实形态,采用逼真、准确、没有任何夸张的色彩艺术表现手法。

陶俑重彩绘制的表现方法,经过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色彩保存较为完好的彩陶俑进行色彩分析认为,红色、绿色是秦朝兵马俑服饰的主色调

再通过对彩绘陶俑的色彩痕迹分类归纳,共计应用了约 12 种颜色:朱红(朱砂)、粉红(妃色)、紫红、橘红、赭红(赤铁矿石)、雌黄、石黄、粉绿(石绿)、孔雀蓝(孔雀石矿)、深蓝色(蓝铜矿石)、黑(氧化锰)和白(铅白)等

图3秦朝兵士铠甲图(依据陕西临潼兵马俑遗址出土的武士俑复制),红色是主色调,衣领、衣袖等部位采用浅绿色,护身的铠甲是深褐色。


图片

图3|秦朝兵士俑服饰复原临摹图色彩解析

图4秦朝将士铠甲图,以中绿色为主色调,衣领、衣袖部位用朱砂色,将深红色作为下护膝的用色,护身铠甲与护膝服饰的深红色相呼应,少量的紫色、米灰色作为点缀。


图片

图4|秦朝将士俑服饰复原临摹色彩解析



图片


汉朝初期的统治者汉高祖刘邦,是第二个接受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理念的中国封建帝王,并全盘承继秦朝“水克火德王”哲学理念。

“汉兴,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

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

……时天下初定,方纲纪大基,

……故袭秦正朔服色。”

——《史记·历书


此文献中记载了关于汉高祖与大臣们商议崇尚“水德尚黑色”的大事。

汉朝初期的衣冠服制,基本上延续了秦朝的遗制,延用黑色为尊的理念。汉朝皇帝的服饰根据邹衍“阴阳五行说”“四时教令,随方面为服”的政治理念,按不同的季节分类,春服为青色、夏服为朱红色、秋服为白色、冬服为黑色

汉朝制度规定,皇帝、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的佩绶是赤黄色,侯王的佩绶是深红色,诸国贵人、相国的佩绶是绿色,公、侯、将军的佩绶是紫色,紫色以下的佩绶分别是青色、黑色等。

图5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绢本画《汉武帝赐封褒德》,这是描绘汉武帝赐封功臣的场面。

汉武帝身着朱砂色冕服。画中官员的服饰色彩为红、绿、紫、青、黑,基本符合汉朝的服饰礼仪的色彩等级制度。

图片

图5|《汉武赐封褒德》绢本画色彩解析

“壬子,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

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


图6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唐朝画家阎立本画作《历代帝王》中东汉光武帝刘秀身着玄衣纁裳、赤舄的帝王服饰色彩是符合历史文献记载的。

表明董仲舒关于“五行相生”的理念,开始为统治阶级接受。

图片

图6|唐朝画家阎立本画作《历代帝王图》

           东汉光武帝刘秀像色彩解析

西汉时期服饰色彩等级规定主要体现在官印和绶带的色彩

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赤黄绶是最高等级,用四彩(黄、赤、缥、绀)

长公主、天子贵人,诸侯王是赤绶,也是用四彩(赤、黄、缥、绀)。

诸国贵人、相国为绿绶,用三彩(绿、紫、绀)。公、侯、将军为紫绶,用二彩(紫、白)。

公主也为紫绶。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为青绶,用三彩(青、白、红)。

千石、六百石为黑绶,用三彩(青、赤、绀)。

汉朝的服饰和纺织品色彩运用也是比较丰富多彩的,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纺织用品和服饰配套,较为流行

例如,图7放置木梳的彩色锦袋、红黑相配的绢手套、粉色锦袜、红色锦袜。


图片

图7|汉代纺织品色彩解析

如图8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中描绘的汉朝女子,穿着宽袖曲裾绕襟深衣,发插首饰,深衣领袖色彩是红色,黑色地有红白相间的图案纹饰。其他人服饰有朱色、白色和棕色。

图片

图8|汉代帛画穿着宽袖曲裾绕襟深衣的女子色彩解析

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1995 年新疆尉犁县营盘汉晋墓地 15 号墓主出土的服饰。面部覆麻贴金,身着红色地人兽树纹袍,下穿绛地色的绣花长裤。

腰间绢带上系丝绸面贴金香囊。墓主人服饰的朱红色鲜艳、华丽,分析是矿物染料朱砂(硫化汞)涂染而成。

图 9、图 10反映了汉朝当时炼制硫化汞,以及粉碎涂染技术工艺具有很高的水准,表明其有高贵的身份地位。


图片
图片

图9(左)|汉墓遗址营盘15 号墓主服饰

图10(右)|汉墓遗址营盘 15 号墓主服饰复原图


在汉朝长达 400 多年的历史中,统治阶级依据阴阳学家邹衍“五德终始说”理论中“五行相克”“五行相生”的“五色观”政治理念来正朔自己皇位的正统性。

先后出现汉高祖刘邦全盘承继秦朝“水克火德王”哲学理念;汉武帝崇尚“五行相克”为“土德尚黄”的色彩观;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借用董仲舒“五行相生”的哲学理论 。

西汉后期王莽篡权也用“五行相生”的哲学理念,王莽正塑自己是黄帝之后炎帝“火德”的承传人,摒弃了汉朝“五行相克”“土克水”尚土德理念。

东汉时期重建的汉室,汉光武帝确认“火德”理念,而尚赤,来正塑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华服志 志华服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