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王博:梵夹装藏文古籍《金刚经》的保护与修复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9-27  浏览量:0

编者按:2024年4月至9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发起“物质文化与设计研究青年学者优秀论文评议活动”,向全国青年学子公开征集论文。论文评议工作经初评和终评两个环节,评议出优秀论文25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0篇。本期推出的是第五组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二等奖——《梵夹装藏文古籍《金刚经》的保护与修复》。全文如下:

梵夹装是藏族古籍文献最具特色的一种装帧形式,有着特殊的时代性、区域性、功能性和艺术性。此件梵夹装藏文古籍《金刚经》是西藏博物馆藏二级文物,是大乘佛教极为重要的一部经书,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历史和收藏价值。通过采用显微观察、光纤反射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拉曼光谱等手段对纸张、织物、字迹材料特征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检测分析,明确材料依据和保存状况,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修复方法进行清洁、揭粘、修补,最终这件古籍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修复。

一  形制与基本结构

梵夹装因灵活简便易翻便诵成为藏传佛教经典和其他藏族文献特有的一类装帧形式,其厚薄、尺寸、结构等因文献种类、制作时间、制作人群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来说,一套较为完整的梵夹装由经书主体、经夹板、包经布、函头标识、护经板、捆经绳等构成。

此件梵夹装经书为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是西藏博物馆藏二级文物,年代大致为15世纪。因入藏前面临复杂环境,且未得到及时保护,其大部分结构损毁遗失,主要由92张经叶构成,无护经板(图一、图二)。

图片
图一 《金刚经》正面
图片
图二 《金刚经》背面

经书主体内叶版式基本统一,每张经叶长约31厘米、宽约9.5厘米,修复前经书总厚3.5厘米。米黄色藏纸,上下左右各留一定距离的空白,版面中央由深褐色双边版框围起来,构成版心部分。版心内横向沿版框以黑墨书写经文,规格为五行式。五行经文自左到右,双面书写,排列整齐,字迹清晰。左侧边栏框外几个小字起到书眉的作用,便于整理排序(图三)。整个版式书写以经文为主,设计简单干净,整齐有序,凸显佛教严谨、从简的教义,给人宁静质朴的感受[1]。
整函《金刚经》首叶结构较为特殊,分成三个部分(图四)。前后为纸质经叶,中间为橘褐色绢叶。靠近经书内文的经叶只在上方留有一定距离的空白,经文自左向右以六行式规格书写,书写经文以黑墨为主,中间有三处以朱墨书写,较黑色字迹略大。中间层的橘褐色绢叶,略大于内层纸质经叶。最外层的纸质经叶大于其余两张经叶,与整函经书大小一致,正反两面均有书写字迹,四周均由红色边框围起来,正面以黑墨、朱墨书写,字迹较大,反面以黑墨书写,字迹较小。经叶四周有五处以织物为绳穿孔打结,并有一处将三层进行固定。这种以类似布订的形式固定多层结构的方法在其他地区古籍文献中是不太常见的。

图片
图三 经叶书写形制
图片
图四 首叶结构
二  保存现状与病害
《金刚经》主要病害是粘连、变形、污渍、霉菌、残缺、糟朽(图五至图八)。整函经书粘结成几部分,纸层中间有缝隙,属中等程度粘连;污渍严重,尤其前后以及经书侧面已成结壳状,可能是霉菌、烟熏、水渍等;经叶局部有残缺,四周磨损、酥脆;首叶内层绢叶有不同程度的脱丝、变形、残破;经书整体病害状况评估为重度。推测是埋藏或保存过程中受潮或局部水浸,导致粘连、变形以及霉菌、污渍的发生;另外文物登记档案中记载“殿中堆积”,推测殿中常年香火熏染是烟熏形成的原因。
图片
图五 粘连、变形
图片
图六 污渍、水渍
图片
图七 残缺、糟朽
图片
图八 磨损、烟熏
三  前期检测与测试
修复前对纸张纤维原料、工艺特征、织物组织结构与纤维成分、字迹成分、色墨水溶性进行检测和测试,为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1. 纸张工艺特征和纤维原料分析
收集经书边缘掉落碎片作为样品,使用北京伦华公司XWY-Ⅷ纤维分析仪进行表面形貌观察和纤维原料鉴定。
先将碎片样品置于10倍物镜下(图九),可看到经叶表面有涂层,推测曾经过施胶和打磨处理,填料和胶料成分待进一步分析检测;表层之下的纤维相对松弛,符合浇纸法制成纸张的相关特征。结合肉眼观察,可推断经叶是由两层或多层纸黏合而成,并在双面进行施胶、涂布加工。
图片
图九 纸面显微形态(100×)
用镊子取样品边缘纤维,用Graff“C”染色剂制成纤维试片,根据纤维染色反应和形态观察,可知部分样品为100%狼毒草根部纤维[图一〇(a)],部分样品除狼毒草外,还掺杂有其他韧皮纤维[图一〇(b)]。
图片
(a)狼毒草100%(400×)
图片
(b)狼毒草70%+韧皮纤维30%(400×)图一〇  纤维形态
2. 首叶织物组织结构及纤维分析
(1)组织结构观察
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Zeiss Smartzoom 5)对首叶夹层橙色织物、四周布订等进行观察,观察位置如图一一所示。
图片
图一一 《金刚经》织物及布订显微观察位置
结果表明,橙色夹层织物为平纹组织,经纬线粗细不同[图一二(a)],纱线捻度较低,经纬密度约为纬20根/cm,经10根/cm;织物纤维保存状况较好,未见明显断裂现象。布订的组织结构有一定差别,图一二(b)布订未经编织,丝线呈散落状,部分呈麻花状,图一二(c)橙色布订为平纹组织,经纬线粗细不同,与夹层织物组织类似,图一二(d)绿色布订也为平纹组织,但经纬线粗细基本相同。
图片
(a)“1”处橙色织物
图片
(b)“2”处布订
图片
(c)“3”处橙色布订
图片
(d)“4”处绿色布订图一二 首叶织物及布订显微观察结果
(2)光纤反射光谱分析
采用光纤反射光谱仪对《金刚经》夹层橙色织物及绿色布订进行无损检测,检测位置(ZJ-1、ZJ-2)如图一三所示。仪器型号为荷兰AvaSpec-NIR-DUAL,光源为AvaLight-HAL,光谱范围1000~2500nm,光纤采用一分多反射探头(FCR-19UVIR200-2-ME)。经光谱比对(图一四),橙色织物(ZJ-2)与绿色布订(ZJ-1)的材质均为丝。
图片
图一三 光纤反射光谱分析位置

图片
图一四 反射光谱分析结果
3. 字迹成分
对首叶墨书与朱文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大幅面X射线荧光扫描方法进行形貌观察和成分分析。
(1)三维视频显微观察
三维视频显微镜(Zeiss Smartzoom 5)观察位置如(图一五)所示,观察发现,经叶表面墨书及朱文字迹局部有磨损、开裂现象,表面附着黑色点状杂质(图一六)。
图片
图一五 《金刚经》表面显微观察位置
图片
(a)“1”处黑色字迹
图片
(b)“2”处黑色字迹,表面有裂纹
图片
(c)“3”处红色字迹
图片
(d)“4”处红色字迹,表面有裂纹图一六 首叶字迹处表面显微观察结果
(2)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对首叶墨书与朱文进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仪器型号及测试条件为:英国Renishaw inVia拉曼光谱仪,激光器785nm,激光能量为墨书0.5%,朱文0.0001%,累积次数2~4,曝光时间10s。
结果表明,墨书在1333cm-1、1576cm-1处有较强的宽峰[图一七(a)],根据文献[2],象牙黑(ivory black)和油烟墨(lamp black)在632.8nm的激光器条件下,其特征峰为1325cm-1、1580cm-1,且为宽峰,由此判断该墨书为碳黑,本研究采用785nm激光器,峰位可能与文献中有一定区别。中国传统的碳黑颜料为墨,主要包括松烟墨和油烟墨,碳黑颜料的拉曼光谱主要为两个宽峰,可能会受到材料老化、制作方法、混合胶料、荧光背景、测试条件等因素影响,因此较难利用拉曼光谱辨别碳黑颜料的具体种类。朱文在252cm-1、、287cm-1、343cm-1处有较强的峰[图一七(b)],根据文献[2-3],朱砂的特征光谱为252cm-1、282cm-1、343cm-1,由此判断红色经文为朱砂。

图片
(a)碳黑

图片
(b)朱砂图一七 激光拉曼分析结果
(3)大幅面X射线荧光扫描分析
对首叶内侧面进行大幅面X射线荧光扫描,仪器型号及测试条件为:德国Bruker M6 JETSTREAM,高速硅漂移探测器,铑靶X射线光管,50kV,600μA。
经叶表面朱文处Hg和S元素富集,且两种元素分布位置完全重合(图一八、图一九),进一步证实朱文使用了朱砂(HgS)颜料。
图片
图一八 首叶朱文分布位置
图片
(a)Hg元素
图片
(b)S元素图一九 首叶表面元素分布图
4. 色墨水溶性测试
在字迹、栏线等处进行水溶性测试,以判定经叶可承受水性处理的程度。在不显眼处滴一滴水,令其浸入纸张,观察色墨是否发生晕散,并用棉签轻轻擦拭。结果显示黑色字迹、红色字迹及栏线处经较长时间后并未发生色墨晕染,棉签擦拭后沾有轻微痕迹(图二〇)。说明色墨不溶于水,但色墨与纸张结合强度稍弱,因此在清洁、分揭、修补、平整等过程中应控制水分的使用,尤其避免在潮湿状态下对色墨进行摩擦。
图片
(a)黑色字迹处 
图片
(b)栏线处图二〇  色墨水溶性测试
四  修复过程
1. 表面清洁、除霉
整函《金刚经》表面尘土杂质较多,经叶局部水浸处发现有少量黄色霉斑(图二一)。浮在表面的尘土和杂质会对经叶表面产生摩擦,损伤字迹和纸张。根据文物具体情况采用物理方法进行除尘。使用超细纤维布去除经叶表面的尘土、杂质(图二二)。擦拭的过程中要顺着同一个方向轻扫,不能一个位置来回反复,避免对经叶表面产生摩擦。局部附着牢固的泥土和硬质沉积物用手术刀、镊子辅助轻轻剥离(图二三、图二四),切记不可破坏经叶字迹。对字迹进行溶解性测试后,观察字迹不溶于酒精,较难去除的霉斑则采用脱脂棉球蘸浓度为75%的酒精涂抹在霉斑处,抑制残存霉菌的进一步繁殖。
图片
图二一 经叶局部表面污渍
图片
图二二 超细纤维布除尘   
图片
图二三 用手术刀剥离牢固的霉斑
图片
图二四 剔掉硬质沉积物
2. 揭粘
水浸处经叶粘连较为严重,揭开粘连经叶是此次修复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根据不同部位经叶的粘连程度、纸张强度、字迹牢固度溶解等进行综合考虑。根据前期文献调查和局部测试,此类经叶表面可能有淀粉或动物胶,且水浸处字迹与纸张结合不太牢固,为避免高温和水分使经叶表面的胶质溶解或者导致字迹受损,分揭过程中尽量避免高温和过多水分,主要采用干揭和常温闷揭的方法。
经叶间有一定空隙、粘连程度较轻的,用竹启或油画调粉刀插入经叶空隙处,紧贴经叶试探性地向周围轻轻移动,使缝隙逐渐扩大,直至完全揭开。经叶间粘连贴合牢固的则采用常温闷揭的方法,通过试验借助透气不透水材料(GORE-TEX)对经叶润潮后再进行分揭。透气不透水材料的特点是只允许水和极性有机溶剂以气态形式透过却阻止其以液态形式通过,从而避免经叶接触过多水分,便于控制经叶的润潮程度。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经叶上下依次放置聚酯无纺布(Hollytex)、透气不透水材料(GORE-TEX)、湿毛巾、塑料薄膜(图二五)。闷置约15分钟后,打开观察经叶粘连处状况(图二六),如不能顺利分开,再闷润一会,闷润过程中随时观察。
分揭过程中,以下两点尤其关键。一是保证字迹的安全性,揭至字迹处时尤其要小心谨慎,难揭起时,忌蛮力强揭,适时补充湿度,待粘连处确实松开时再分揭。二是分揭出的经叶要及时编号,经叶上虽标有页码,但为修复人员所不识的藏文,一旦顺序错乱,很难准确还原,揭下的经叶按一定顺序摆放,垫上撤潮纸(图二七),晾干后,用铅笔在空白角落处编号,掉落残片放入编号纸袋内一同保存。
图片
 图二五 闷揭示意图
图片
图二六 闷润后观察粘连处分离情况
图片
图二七 分揭后撤潮晾干
3. 修补加固
(1)残缺处修补
对于残缺处选择以韧皮纤维为原料、传统浇纸法制成的金东藏纸作为修补用纸。由于缺损部位为深浅不一的米黄色,用国画颜料和墨等进行配色,采用刷染法对补纸进行多遍染色,染纸过程中需要不断校正颜色,由浅至深以确保补纸颜色与经叶颜色相近,但又略浅于经叶缺失处周围颜色。可按同类色系多染制些补纸(图二八),根据经叶残损部位的具体颜色进行选配。

图片
图二八 染成不同色调的补纸
经叶纸张较厚,需要两层补纸才能达到与经叶厚度一致,因此对残缺处正反两面进行镶补。为避免接口处太厚,补前先用手术刀在经叶残缺处刮出斜口,选择与残缺处周围颜色相近的补纸。将经叶放置于透光台上,把补纸放置在经叶残缺处,根据下方透光映射的图像,利用储水笔在补纸上画出残缺部位的形状和大小,然后沿水迹撕出轮廓。
补时要注意残缺处边缘的平整,在经叶残缺边缘抹上浆糊,铺上补纸,用手指沿着残缺边缘将补纸按实,把多余的补纸撕下,尽量减少补纸与经叶的接合宽度,并注意补纸的边缘纤维,用镊子把纤维理顺,垫上宣纸压实。正面补好后,按照此方法再将反面进行修补(图二九至三一)。遇两面均有文字处,不宜进行刮口,采用嵌补的方法,使补纸与缺处大小形状一致,在接缝处粘贴半透明薄皮纸进行连接。

图片
图二九 局部修补前后

图片
图三〇 整叶修补前
图片
 图三一 整叶修补后
(2)裂口处加固
有的经叶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裂口,有长有短,形状不一,大部分都出现在经叶四周边缘,没有影响栏线和字迹。为避免裂口继续扩大,需对裂口进行加固。加固裂口首先要把裂口对齐,拼对时要特别注意裂口走向。加固时采用较薄的染色皮纸,依照裂口的形状撕出皮纸条,宽度控制在5mm左右,涂上浆糊,对齐裂口处一手按压,另一只手用镊子提起皮纸条,按裂口走向贴合在裂口处,双面加固,保证加固后的强度。贴好加固纸条后,要立即检查裂口是否对齐、对正,若有不齐的地方,趁着浆糊未干,掀开加固纸条重新对齐,确认无误后按压排实。
(3)边缘加固
经叶四周边缘多有摩损和絮化,如不进行处理会继续向中央字迹处延伸。同样选用染色后的薄皮纸,根据磨损和絮化面积大小将皮纸撕成条状,均匀涂上稠浆糊,轻轻按压在经叶边缘处(图三二)。加固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皮纸的松紧度,要尽量将补纸展平,适当放松,过紧或过松都会造成经叶局部的不平和卷翘,影响修复后经叶的整体平整度。
图片
图三二 经叶絮化边缘处加固
(4)首叶修补
首叶为多层结构,修补时要注意橘褐色绢叶,因其材质为丝,与纸质经叶相比质地更为脆弱。绢叶经纬丝已发生变形,还有不同程度的脱丝、残破和折叠(图三三)。
将上下纸质经叶清洁除尘,按照一般经叶的方法修补残缺、加固裂口。对绢叶褶皱、折叠部分进行润潮平整处理,使织物经平纬直。在绢叶上下铺垫宣纸(宣纸既可以防止水汽浸透上下经叶,又可以吸附绢叶上部分污渍),将纯净水直接喷在绢叶上,利用纤维在潮湿状态下可塑的特点,使织物最大程度地恢复到初始平整状态。喷洒时要控制水分不宜过大,静置一段时间后,待绢丝回软,轻轻将折叠处展平,按照其原来的状态调整经纬线方向,将残缺、断裂、打结处的丝线用镊子仔细理顺,使其平直[4]。同时注意把控力度,避免损伤丝线。断裂处的丝线采用稠浆糊连接复原,丝线经过润潮理顺后,用毛笔蘸浆糊涂在断裂丝线的两端,再用镊子将断裂处夹紧,静置一会,松开镊子,断裂处粘牢即可。绢叶残缺处不进行处理,保持原状,控制在“最少干预”原则范围内。首叶背面松散、断裂的布订也用浆糊重新相连理顺。绢叶修复完成后在首叶上下各垫一层宣纸,放上木板,压放重物进行平整(图三四)。
另外,对修复后首叶进行X射线荧光扫描(仪器型号、参数条件等同前文),发现钛元素和铁元素的分布与修补范围基本一致(图三五),应与染纸和全色过程中使用的赭石、钛白等颜料有关,这也表明了使用现代检测手段识别修复痕迹的可行性。
图片
图三三 中间绢叶情况
图片
 图三四 首叶修复后
图片
(a)Ti元素
图片
(b)Fe元素图三五 首叶修复后表面元素分布图
4. 压平、边缘修整
经叶本身有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形,同时修补后的经叶在补纸与浆糊的作用下,也会发生一定曲翘变形。压平工序就是利用纸张潮湿时纤维放松、干燥时重新定型的特点,使起皱的纸张恢复平整。由于经叶墨色并不是十分牢固,应避免直接喷水,将宣纸喷潮分别隔于每张经叶之间,利用宣纸的潮气润潮经叶,同时又能防止经叶互相粘连和污染。逐张摞好后要在最上和最下层同样铺上宣纸,放上压书板,再用压力机固定,待经叶全部干透后即可。压平期间要多次打开观察,确定是否平整,如局部不平整,需再进行调整、润潮、压平。
压平后的经叶要进行修整,用剪刀将经叶四周修补处多余部分剪齐,使其整体统一规范(图三六)。此件文物修复完成后呈现良好的状态:文字无遮挡、清晰可辨认;残缺和边缘磨损处得到保护,避免了进一步破损的可能。
图片
图三六 修复后的经书
五  修复后的保存
修复完成后的经书需要保存在设计科学的装具中。此件《金刚经》在修复前已缺少护经板、包经布、捆经绳等,不能用传统的梵夹装古籍装帧形制进行保存。经过慎重考虑,根据整函经叶的具体尺寸,采用无酸材料量身定制(图三七),既与经叶的外形相适应,又能起到保护作用,内置托板更有利于经书的平稳放置和无障碍存取。整体上看,既保证了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又庄重美观,不失历史感。
图片
图三七 修复后保存在订制装具中
作者简介:王博,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委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