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冯钰颖:再论设计史与物质文化研究的关系与界限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7-25 浏览量:0
编者按:2024年4月至9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发起“物质文化与设计研究青年学者优秀论文评议活动”,向全国青年学子公开征集论文。论文评议工作经初评和终评两个环节,评议出优秀论文25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0篇。本期推出的是第二组“设计史研究” 二等奖——《再论设计史与物质文化研究的关系与界限》。全文如下:
新世纪初,“物质文化”开始成为设计史研究的热点。在设计史领域对物质文化、物质性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现象可称为设计史的“物转向”(material turn)。设计史的物转向首先表现为设计史与物质文化研究(Material Culture Studies, MCS)的同盟关系,这进而使得设计史的叙事模式从以人为中心转向以物为中心。设计史的物转向之所以成立,一是因为设计史这门现代学科的定位并不明确,这尤其体现为设计究竟是服从于艺术还是技术的论争。二是因为物质文化研究非学科化的特征能够包容不同领域的研究,而这一点却也是设计史与物质文化研究的界限所在。设计史为了维护自身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独立性,关注的是“设计之物”(designed object),或言“设计的对象物”,而非世间万物。这一类以物质文化为视点的设计史研究在今日已成范式。
本文主要讨论英语世界的情况。学者陈红玉曾在《物质文化研究与设计史》一文中将设计史与物质文化研究并置讨论,但并未探讨二者间的关系和界限所在,因为“界定两者的关系似乎有害无益”,更应该以交叉学科路径促使二者的发展。[1]可是,设计史毕竟不等于物质文化,设计史并不似物质文化那样受到广泛关注,《物质文化杂志》(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的影响力因子远高于《设计史学刊》(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造成影响力差异的原因在于,物质文化研究并不将自身视为一门学科,而设计史要求自身的独立学科地位,这使得物质文化研究的范围比设计史要宽泛得多。所以,如果物质文化研究不是一门学科,那么设计史和物质文化研究“交叉学科”的主张便不能成立。另外,如果避而不谈二者间的关系,就会误以为设计史本就是一门以物为中心的学科,且不能让设计史建立起坚实的学科身份认同。因此,界定二者间的关系和界限非但不会让研究教条化,反而会让设计史更清楚自身的位置。这样,设计史才能维护自身长期以来坚守的学科阵地。
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发布促使国内学者重新审视设计学的定位。这一波讨论的核心在于:设计学究竟是“艺术设计”还是“工业设计”?在这一看似非此即彼的问题上,英语世界引入了“物质文化”的概念,将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都收束在这一伞状术语之下。或许,这也是调解中国“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之争的一条出路。
一、设计史的“物转向”
新千年前夜,“物质文化”开始成为设计史研究的热点。设计史持续关注物质文化长达20余年,这点可用两组数据佐证。第1组数据:将1973年至2022年期间设计史出版物数量、与物质文化相关的设计史出版物数量进行对比(见图1),可见物质文化相关的设计史出版物数量(红线)与设计史出版物总量(黑线)在五十年间均呈总体上升趋势,且二者走向几乎趋于一致。这表明,设计史自1970年代成为独立学科以来,始终高度关注物质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