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王一川:通向艺术评论学科新构型——兼谈艺术评论与艺术批评的关系(一)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7-24  浏览量:0

探讨艺术评论与艺术批评的新型关系,需要回顾二者之间相互分立和合流的进程,由此考察艺术评论学科的新空间和新挑战。新兴艺术评论学科的新构型工作,要求在现代学术制度框架下重新激活传统“诗文评”的创造性活力,实施学术行业化和行业学术化的双向运行机制,力求奉献独特艺术发现、艺术史论洞见、现实社会关怀、言之有据、独具个性、言之有文,逐步通向现代与传统相交融、学术与行业相结合的中国艺术评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艺术评论与艺术批评之间会有什么微妙而又重要的关系吗?看上去,“评论”和“批评”不过是英文“criticism”的不同中译形式而已,它们之间似乎不大会存在什么值得深究的关系。不过,需要看到两点事实:一是作为中国文化行业之一的“文艺批评”曾经被改为“文艺评论”,其中的转变耐人寻味,但至今很少受到关注;二是在国家教育部门新近颁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在新的艺术学一级学科下出现了这样的新释义:“含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等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这个新释义把此前中国学术制度(或学科制度)中艺术学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批评”改为“评论”,即把原有的艺术批评学科改变为艺术评论学科。这个学科名称改变对新的艺术评论学科发展将意味着什么?这会带来怎样的实际影响?例如,在新的艺术评论学科中,以往的艺术批评学科传统是任由其中断还是需要予以传承和更新?这就需要引起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年前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这里一方面在国家文化行业领域继续沿用“文艺评论”一词,另一方面在具体论述时又接连改用“文艺批评”。这样的术语换用和术语并行,究竟传达了怎样的深意?而这对艺术评论学科意味着什么?问题就提出来了。本文拟由此对当前艺术评论学科制度下艺术评论与艺术批评之间的新型关系以及艺术评论学科新构型,谈点个人初步理解,就教于方家。
一、“评论”与“批评”的分立与合流
谈论“评论”与“批评”的关系,需要看到它们曾经有过的分立局面。多年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系统的一位专家曾经问我:为什么同样是做文艺现象的评说,我们文化行业组织名称叫“文艺评论”,而你们高校学术制度名称改叫“文艺批评”?这两个术语有什么不同?这又是怎么来的?我当时回答说,我也正想问你们呢!正是带着这个突如其来而其实困惑已久的问题,我花费一些时间去查阅现当代文艺史资料,探讨其中的相关问题,终于逐渐找到问题的线索及其原因,由此写出一篇论文。我在该文中认识到,一直沿用“文艺批评”到今天的是现当代学术界,而将其修改调适为“文艺评论”的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文化行业制度。其间应当包含了70余年国家文化及政治变迁轨迹,反映了今天国家文化行业的一种宽松与和谐的积极改变趋势。
不料现在,新变化又出现了。正如上述2022年版学科专业目录新规定那样,国家教育部门决定将学术界长期使用的“批评”改为“评论”,意味着以“艺术评论”(或“文艺评论”)学科取代“艺术批评”(或“文艺批评”)学科。这种国家学术制度术语改变及其同国家文化行业制度术语形成合流的态势,给从今以后艺术学学科发展将带来什么变化?最近参加的一个艺术学学会组织下属专委会和学术研讨会,就都及时改用“艺术评论”而不再沿用“艺术批评”了。这个变更在我心里生发出感慨和联想。据说,此前曾有学界名家公开声明自己是“批评家”而不是“评论家”。我猜这样说的直接动机之一是要继续维护个人的独立“批评”立场。不过,笔者自己在加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10年来的工作和身份,也经历了从“批评”学科到“评论”行业的转变。其中的滋味和初步反思,不妨在此作点简要交流。我的初步反思将集中在,学术界的“艺术批评”术语改为同国家行业一样的“艺术评论”后,会发生哪些改变。
谈论这个问题,无法回避笔者自己从20世纪80年代末撰写第一篇电影批评论文至今的亲历及其变化。我到现在参与艺术批评工作已有大约35年。不过,可将这35年大致划分成两个时段:前25年可以称为“艺术批评”或“文艺批评”时段,那时学术界一般都沿用这个称谓;后10年,即加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及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以来所做的,则可跟随这个行业的制度性通称而改为“文艺评论”或“艺术评论”时段了。这样的改变,就跟前述2022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方向一致了。
不再沿用以往的“艺术批评”而改用“艺术评论”后会怎样?将有关具体艺术门类的“评论”写入艺术学的学科内涵中,标志着过去艺术批评学科与艺术评论行业之间的分离格局被打破,呈现出相互融合的新格局。这一变化有着明显的长处,这就是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艺术批评学科专业师生积极介入艺术评论行业,并且把师生们的艺术评论论著作为以往艺术批评学科专业的规范性学术成果进行同等程度的价值评估——假如有关科研管理部门能够及时跟进调整其科研成果评估和评价标准的话。
但与此同时,这一变化也会带来新的疑虑,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艺术批评学科一旦完全归入作为文化行业的艺术评论中,是否会逐渐弱化其应有的独立自主的“批评”功能或职责?这想必是人们重点关注的。
二、重温“艺术评论”的往昔
应当如何看待“艺术评论”同“艺术批评”之间的关系?不妨暂时重温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评论发展的往事。艺术评论,同科技、教育、新闻、宣传、工会、青年等行业并列,是当前中国文化行业的一种,承担起国家和社会赋予的当前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及相关现象的带有行当或职业特点的评价和论说的任务。邓小平同志于1979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词中号召所有文艺工作者:“都要更好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把全部精力集中于文艺的创作、研究或评论。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虚心倾听各方面的批评,接受有益的意见,常常是艺术家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动力。在文艺队伍内部,在各种类、各流派的文艺工作者之间,在从事创作与从事文艺批评的同志之间,在文艺家与广大读者之间,都要提倡同志式的、友好的讨论,提倡摆事实、讲道理。允许批评,允许反批评;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段话对理解改革开放时代以来艺术评论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不仅历史性地在“文艺的创作、研究或评论”这个规范提法中以“评论”取代过去常用的“批评”(尽管“批评”也仍然作为一般术语继续使用),而且郑重地告诫:“衙门作风必须抛弃。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领域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随着这里有关“把全部精力集中于文艺的创作、研究或评论”和“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领域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等要求所产生的“思想解放”效应,“文艺评论”一词逐步取代过去的“文艺批评”而成为国家文化艺术行业的常用规范语,这意味着鼓励所有参与者放下曾经有过的思想包袱和安全顾虑,积极参与到安全而又平等的文艺对话中。
作为艺术评论行业的领导者之一的周扬在1980年指出:“要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评论家。我们的评论家需要有比较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及有关现代科学知识,要懂得党的政策,要熟悉人民生活,还要和作家艺术家交朋友,真正了解他们。”他所要求的艺术评论家需要具备多方面素养——文史哲及现代科学知识储备,懂政策,熟悉人民生活,同艺术家交朋友。他还在1983年设想一种理想的艺术评论状况:“要开展健全的但又是活跃的文艺评论,要有互相争辩的空气,要多一些互相探讨,少一些独断专横,要旗帜鲜明,又要互相尊重,反对那种庸俗的吹捧和过分的挑剔。”从这番话可以进一步理解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推进从“批评”改为“评论”的初衷,即目标在于消除“独断专横”而“开展健全的但又是活跃的文艺评论”。
经历过“左联”风雨及随后长期参与新中国艺术评论的陈荒煤在1980年撰文说:“研究电影这个最有群众性的艺术,怎样更有利于全国人民的安定团结,更有利于人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斗争,更好地担任起这个伟大的新时期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今后电影理论研究工作中首要的中心的任务。”这里有关中国电影理论研究“中心任务”的设想,完全是从文艺评论或电影评论行业视角去作的,没有必要持有一种无功利的或旁观的立场。同理,就连对剧作家的电影剧本《巴山夜雨》写信提出修改意见,也是为了影片拍摄效果更佳:“秋石既为名诗人,受人民爱戴,就不要只让人背诵《巴山夜雨》一首诗,还可以有点别的诗。例如,可否考虑让刘文英在情节进展中发现这个现行反革命分子的‘黑’诗人,却写了一首歌颂怀念周总理在重庆曾家岩身居虎穴,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的诗,而不免有所触动?或者考虑通过教师背诵几句反‘四人帮’的诗。总之,要使刘文英在思想变化中,也受到秋石诗的影响。而且,在最后,秋石为什么不可以送刘文英一首诗,鼓励她重新战斗呢?”这位评论家提出的这些修改建议,都具体和务实,可供编导在实际拍摄时参考和酌情吸收,恰是评论家应当做的事。
由上可见,国家文艺评论行业通常由相关文艺媒体机构和行业成员组成,在国家各级相关行业部门管理、指导或监督下进行。它一般体现出以下特性:一是行业性,即一种隶属于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部门及相关媒体机构的相对固定的艺术评论行当或职业,密切配合艺术创作、艺术消费和艺术营销等从事专门的艺术评论和宣传;二是参与性,即实际地介入艺术行业的创作、消费、营销及评论活动中;三是非超脱性,即其评论不能完全超脱于艺术行业诉求之上,而是需要同其产生这样那样的联系。
作者简介:王一川,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研究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