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莎娜,王智睿:文化空间下地域性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7-22  浏览量:0

面对全球化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局面。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促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以文化空间为背景,以内蒙古地区传统装饰手工艺为例,探讨地域性传统装饰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通过分析与构建其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文化空间框架,拓宽传承的广度。

非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族智慧和艺术价值。各地区的传统装饰手工艺是组成传统工艺璀璨银河的点点繁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呼吁在全球层面上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全人类的共同遗产。我国也于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全国各地也制定了相关的条例、法规,共同构成了我国的非遗保护传承框架。

我国从2006年起分六批对非遗进行了收录与分类,是世界上留存非遗资源最多的国家,有近90万项非遗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地域性传统装饰手工艺,它们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其材料选择、工艺技法、装饰图案等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常常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方式代代相传。然而,在全球化、现代城市化的浪潮中,传统装饰手工艺的原生环境逐渐消失,传承链条面临断裂的风险。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装饰手工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时,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技术为保护它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并非简单的技术应用问题,它涉及地域性传统装饰手工艺的内涵、传承机制、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因此,首先需要了解它孕育、生成、发展和不断实践的原生空间。通过对地域性传统装饰手工艺文化空间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中的空间维度变化,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进行整体性和结构性保护与传承。
一、地域性传统装饰手工艺的文化空间维度
(一)文化空间维度的概念(9页完下接10页)
文化空间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首要之处在于其作为客观实体的存在,不仅是一个物理场所,更是社会关系与生产活动的凝结体,蕴含了深刻的时间维度与动态演变过程,也是一个从空间维度对世界进行深入探索与理解的观察视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的定义是“一个集中举行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这正是对这一概念精髓的具体化展现,它凸显了地方文化的独特价值,也强调在全球文化版图中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我国也积极顺应国际趋势,将文化空间的概念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
图片
1.文化空间的特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二)数字化手段应用的空间性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体系并不是扁平化的,在空间实践中,传统装饰手工艺的数字化意味着将其从传统的物理空间转移到数字空间,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记录、存储和传播。这一过程改变了工艺的存在方式和传承模式,使其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更广泛地认知和体验。
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不仅需要对非遗的文化意义和价值系统进行深入挖掘,还需要建立以社会记忆为基础、可供体验的表征性空间。通过数字化手段将非遗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象征意义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使公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非遗的文化魅力。
本文以文化空间为研究背景,强调了空间维度在传统装饰工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数字化手段应用过程中空间实践的多样性、传统与现代文化空间关系的复杂性和空间体验的丰富性。
二、内蒙古地区传统装饰手工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内蒙古地区以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装饰手工艺非遗资源,如刺绣工艺、皮艺、镶嵌工艺、草编技艺等,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在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呈现出特殊性和差异性。
多年来,内蒙古地区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颁布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与配套法规,如《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初步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陆续进行地域性传统手工艺数据库的数字化建设,并持续实施相关工艺技艺的空间维护,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和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但由于保护工作时间不长,非遗保护处于探索阶段,也面临诸多困境,如非遗传承人数量不足且年龄偏大,非遗资源的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存在矛盾等。
三、内蒙古地区传统装饰手工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数字化手段通过拓宽传统装饰手工艺展示与传播渠道,提升保护与记录效率,最终促进其产业化,从传统文化空间中的代代相承的小范围传承转化为社会全员参与,对传承人结构构建与工艺技艺空间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机制与模式共同作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其活态存续和社会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文化记录与产品创新模式
内蒙古地区传统装饰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聚焦于广袤草原上各民族生产实践活动中的文化,不仅涉及对技艺本身的记录和传承,还涵盖了基于技艺的现实要素进行的空间营造、器物生产及过程再现等。
数字化技术可以应对内蒙古地区传统装饰手工艺(如炕围画、皮雕技艺等)分布范围跨度大、在地性强、传承人较分散的问题,通过高清摄影、音频记录、上传并保存于数据库等手段,把技艺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都精确捕捉并转化为数字档案。这些数字档案不仅确保了技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还可以集中高效地呈现分布在各地的宝贵资源,为相关科研提供有力支持。在展示空间中,可以利用数字艺术装置、互动投影等技术手段呈现传统装饰手工艺品,如虚拟穿戴民族服饰与首饰、开发新媒介装置手工艺品等,协同打造沉浸式传统装饰手工艺体验馆或数字博物馆。
在雕刻作品、陶瓷作品等实体作品制作过程中也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支持,通过三维扫描、建模和打印技术,并利用新材料,可以精确地复制和再现用玉石雕、蒙镶等特殊技艺所创造的器物形态和材质质感,为文化消费品的生产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结合实时交互平台的定制化市场需求与旅游行业热点,把现代设计理念与前沿新材料进行创意转化和产业升级,逐步更新文创产业体系,延伸内蒙古地区传统装饰手工艺品的数字价值。(10页完下接11页)
(二)平台搭建与载体重塑方式
纵观传统与现代文化空间,传统装饰手工艺品的产生过程也是一个多维度的精神空间构建与重塑的过程,其中不同社会群体作为行动主体,紧密围绕传统装饰手工艺的各个空间要素展开丰富的构想、设计与规划,这些活动不仅涵盖了技艺的物质实操,还触及文化活动仪式与场景。
数字化平台可成为传统装饰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平台,使其跨越地域限制,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平台也能对技艺类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进行规划管理,针对当地特有的纹样、图腾、事件开发线上主题活动,利用社交媒体组织延伸拓展至数字虚拟文化空间。依托已有影响力的手工技艺,如刺绣、金属工艺、编织技艺等,通过线上活动策划与线下执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参与和互动。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展现编织、雕刻等技艺的流程与场景,观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实践过程,感受其魅力。
(三)传承结构与空间实践的驱动机制
在内蒙古地区传统装饰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需要传承人、帮带人等共同驱动,才能形成稳固的传承结构与空间实践的驱动机制。传承人作为技艺的直接承载者,为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基本资料。各种工作坊、培训班,吸引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增强其对手工艺的兴趣,提高参与度,为数字化传承培养新生力量。不同地域空间为手工艺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条件。如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辐射,传统手工艺皮画、刺绣等形成了文创产业集群效应。数字空间让传统手工艺跨越时空限制,实现广泛传播与互动体验,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保护传承。
(四)文化价值和社会认同的数字意识
数字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为传统装饰手工艺赋予新的生命形态——数字产品。在内蒙古地区,传统装饰手工艺的数字产品与表达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复制与展示,而是更加注重其背后的文化故事与情感连接。通过数字故事、互动体验、文化IP打造等多种方式,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得以更生动、更深入地传递给公众。例如,利用AR技术,用户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亲手“触摸”到民族刺绣,感受到其背后的历史与情感。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社会互动,不仅促进了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而且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与认同感。
(五)记忆传递与体验更新范式
传统装饰手工艺的精神内涵从古至今都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记忆中,也共同构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对观众基础信息的识别,应用混合现实(MR)、全息投影等方式模拟、再现传统装饰手工艺产生的原真生活场景,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它们的魅力,从而增进对地域文化的感性认知。
各类非遗传承人及数字技术工程师对传统装饰手工艺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形象符号进行创造性表达,通过数字化技术,使观众在视觉、听觉乃至触觉上都能感受到地域性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传承人、手工艺品与受众的情感连接。
四、挑战与机遇
数字化手段为地域性传统装饰手工艺的记录和保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数字化的展示和传播方式也有助于拓宽现代文化空间中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还有助于推动非遗的创新和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
但是有较强地域特征的传统装饰手工艺的复杂动态变化,也使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现代文化空间中,数字产品的身份认同和成本计算具有较大争议。随着时空距离的增加,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也呈现不同的状态。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投入相应的高精尖设备,提高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和效率。
五、结论
本文以文化空间为研究背景,建立了传统和现代、虚拟和现实空间与传统工艺技艺之间的联系,并系统地分析了内蒙古地区传统装饰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今后发展的策略。强调了地域性特征在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性,指出具有数字意识的同时,保持非遗的地域特色是确保其文化价值和社会认同的关键。
莎 娜,内蒙古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王智睿,内蒙古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天工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