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 当代手工艺的“三重阶”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3-10 浏览量:0
如果说,首届展览旨在探索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途径和方式,第二届展览更加关注艺术家的个体思想及手工艺的在地性,那么,第三届“三重阶”展览以更广阔的视野,向内与民间相连,向外与国际接轨。如何在前两届的基础上赋予展览以新意?如何在经典、艺术、观念之间找到平衡?该系列展览发起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杭间表示,本届展览有着更鲜明的学术追求和社会立场。回应前两届讨论中已经提出的国际化问题,将地缘范围扩展至东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国,不仅是为了展示地域的多样性,更是源于对20世纪现代化进程中,这几个国家的民族、地区以及工业文明发展差异对手工艺影响的深入探究。
东亚地区有着众多相似的传统手工艺,各国人民根据不同的区域及不同的生活习俗,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发明创造了为生活服务的各类器物。进入21世纪,新科技、新材料的出现,让传统手工艺由注重功能而逐渐转向淡化功能的艺术品方向发展,这一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第三届“三重阶”展览从学院的角度出发,聚焦东亚各国,甄选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术背景的艺术家,不同材质制作技艺,相互交流、学习,探索传统材料新的表现形式,实则是对于民艺、设计等的理论根基和思想情愫的再固化、再升华。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是科学,整个生产系统中的专业化工具、设备和规程的优化,使操作的人也变成了产品本身。也正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手工艺从人类物质需求生产的基础服务中得以解放。从第三届“三重阶”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工艺的主体性逐渐回到了人本身。有一些作品探索和追求工艺的精致度,寻找手作的能力上限;有些艺术家脱离了其工艺原定的规定轨道和程序,做了很多跨界探索;展览中还展示了包括苗族、藏族、黎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和地域背景下的手工艺从业者,他们延续着传统的技法,这批作品中地方性的隐秘知识,使工艺具有一种遥远的乌托邦气息。工艺超过物性之外的丰富性,使观者得以借一件件作品来品读一位位工艺家。此外,手工艺处理材料的方式较为贴近自然。展览作品中对于材料的处理也是多元的,有用回收的废旧木板造屋,用地方材料织布裁衣,用泥塑形,用漆髹木……材料的真诚所带来的感动,也许正是人们热爱手工艺的理由。
此次展览提名的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对手工艺的深刻理解、实践创新与美学表达。大漆髹饰的细腻、纸艺剪刻的灵动、侗布织染的恢宏、陶瓷烧制的试验……不管是原真质朴的溯源承古,还是别出心裁的观念探索,都能感受到极致的匠心情怀和人
文美学。
手工艺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希望通过展览激发更多人对手工艺的兴趣和热爱,让消费和使用手工艺品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和生活态度,让手工艺文化与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让手工艺成为连接人与人、贯穿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与纽带,绽放属于它的时代光芒。
第三届“三重阶:中国与东亚当代手工艺学术提名展”现场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