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北|《中国髹饰艺术史》后记代新春祝辞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2-07  浏览量:0

        上世纪60年代,笔者开始关注并搜集漆器史料,197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随着资料渐积渐多、阅历渐行渐深,写史的胆量却越来越小:我问自己,能否拎得出“史”来,不被鸡零狗碎的资料淹没?经过一个甲子从点到面、从境内到境外调查与读书,我陆续写出了《<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江苏卷·漆艺篇》《中国艺术史纲》、《江苏手工艺史》《扬州漆器史》等史论著作,校勘解说研究古代艺术论著十余种,对中国漆艺的历史节点、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不时发表评论……中国髹饰艺术动态流变的整体脉络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我感觉,是集中精力写中国髹饰通史的时候了。


 图1:长北抄录沈福文《中国髹漆工艺美术简史》,上世纪70年代


  图2:长北试写《中国漆器的历史沿革》,上世纪80年代


……


        值此新书即将出版之际,笔者益发感激业师道一先生。1982年我初入师门,业师就给我定下目标,一种人懂艺术实践,却缺乏文史功底,不能搞理论;一种人经过中文或是美术理论训练,却不懂实践,理论深不下去,是隔靴搔痒的空论。你兼有这两种人不能同时具备的长处,中文和专业底子都比较厚,你应该搞史论研究。你可以把全国各种现存的、失传的漆器工艺整理出来。这样的工作,功德无量;这样的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是王世襄也做不了的1995年我随业师调入东南大学,业师又给我定下目标,艺术学把美学请下来,把艺术实践升上去,研究者要具备通史、哲学史、美学史多方面功底。你过去那些成果,属于艺术学子目录下的子目录。我要求你在根目录上出成果。你在根目录上有成就了,再回到子目录研究上来,将又是一番境界”;随着著书渐多,业师要求也水涨船高,“你的目标不是文物鉴赏家,你应该有造就自己成为史论家的自觉意识”,“你应该建成自身的理论体系”。我感叹业师在我面前横亘下一座又一座高山,攀援太难太难,我比周边的女人太吃重太吃力。四十年咬定青山不敢放松,业师终于为我欣慰。我的缓慢长进,正源自严师哲人高思指点有方,源自拜入严师门下特别是在东南大学从事艺术学研究以后研究方法的更新与研究视野的拓展。


        王世襄先生是业师之外影响我人生第二人。他先行研究《髹饰录》,率先践行朱启钤先生“以匠为师”的训教,其深厚学养令我钦敬,其研究成果长期是我逐字学习的范本,其于困顿时期特立独行、越压越强的人格精神,在我灵魂深处有强烈的激荡与永远的回应。我常怀想王先生是如何安处逆境,广泛结交文人,玩物而成大家,玩出独学、绝学,将人生过得丰盈、有趣又有学问。作为学者型文物收藏家鉴赏家,他极其罕见地融晚明文化与现代文化、晚明士子与现代知识分子文化性格于一身,堪称民国文人的范本、中国文人生活美学的范本。而沈福文先生、乔十光先生和全世界的漆艺家们,言漆艺更令我信服,更令我愿意风尘仆仆到处求学,怀揣浓厚兴趣去钻研这本大书——髹饰工艺体系。我以布衣之身,于专业一角发出与公众偶像不同的声音,自知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因治学的本质在于探寻真理还原真相,真理面前,凡人与名人平等。学术观点光明坦荡写入著作,对与错,静待历史淘洗评说。


        值此新书即将出版之际,笔者不能忘怀问道途中结下的种种缘分:旧雨新知们敞开大门,一次次欢迎笔者素服私访,索予明、屈志仁、夏更起、张荣、周功鑫、高美庆、姚进庄、陈惠霞、黄丽淑、宫里正子、曹者祉、庄永贵、印志华、陈振戈、吴川、陈丽华、林健、魏保信、钟光源、刘露、吴昊、吴艳、陈华锋、单姗姗、许长生、杨霖、张剑……更有东京国立博物馆诸位先生各玉成考察机缘,使我能够入库眼观手摩文物,我先后入库的文博等单位有: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与文物工作站、贵州省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福建省美术馆、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珍品馆、常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荆州博物馆与文物工作站、安徽省博物院与文物工作站、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地博物馆、江宁博物馆、镇江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文献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冲绳浦添美术馆……浙江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斥巨资举办大型学术活动与大型漆器展览,范珮玲、陈亚萍、包燕丽、周成慧等众多人士共襄盛举;我尤其感念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研究员小林公治先生陪同笔者在东京、往镰仓、往冲绳……连续数日观摩考察,甚至陪同在机场夜以待旦等待台风过境;台湾人间国宝黄丽淑女史开车陪同笔者环岛调查台湾工坊和九个漆器典藏地长达半月;韩国漆协会理事长李宗宪,因在南京读博由南师大聘请笔者担任其博士生合作导师,开车陪同笔者从南到北调查韩国五个漆器产地并学校…… 如果没有全世界众多学者、漆艺家们的帮助,我如何能够叩开一座座博物馆的库房,叩开一间间漆艺工坊和工作室的大门!对全世界真诚待人、真诚做事的学者专家,我感戴终生,铭记终生。


                              图3:长北四十年来著作

             图4:长北著《中国髹饰艺术史》(2025


        值此新书即将出版之际,笔者重又怀想起新冠期间离世的索予明先生、沈鹏先生、乔十光先生。他们榜样的力量如烛照永存。沈先生于辞世之年为本书题签,书出版记录了我对他的缅怀思念。笔者供职的东南大学,各级、各部门经过反复筛选,认定本书稿为“高水平出版物”予以全额出版资助 ,这其中包含着何等信任!我当忠诚不貮,为报终生。感恩日本漆器专家西冈康宏先生、大陆工艺美术界前辈杨永善先生各不惮高龄撰写前言;感恩高平台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书籍的高严、高美、高质与责任编辑张百川先生、美术编辑徐洁先生与排版员张静心女史一丝不苟的艰难劳作。本书大量参考了境内外考古文博学者的著作论文,大量引用了境内外文博图册中图片,如果不是以考古文博学者研究资料为铺垫,我想融通便成免谈。除引用各出版物文图与自拍图片外,大都会博物馆、佛利尔美术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国内各博物馆等一一同意使用公网图片或签协议寄来馆藏电子图片,笔者深铭感激!感谢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光辉教授等帮助查找古籍,感谢长沙聂菲、西安刘帅、广州程智、杭州江崖、江西易武等先生为本书图片补闕,尤其感谢保利艺术博物馆研究员蒋迎春先生,于本书三校之时寄赠新著《中国漆艺史》并且应我索求寄赠十余幅图片,我得以赶在印刷前重新审视本书,思考蒋著的长处。正因为考古专业、文物专业、艺术史论专业甚至中文专业学者各从不同路径、各以不同专长治学,著述各见专业特色,才会有今天漆艺研究的百花齐放。对蒋先生,对所有真诚治学有所成者,笔者表示由衷的敬意。夫君半个多世纪是我雨伞、港湾与定海神针,若非他理解支撑,我婚后求学治学皆成画饼。这一世的相伴一世的甘苦与共,岂是道谢二字可以尽说。


        自审平生,胸无城府,吐言快直,不肯随机应变。东南大学艺术学学科向为全国首肯我只能以漆艺研究为自留田,而于上课与带艺术史论、设计史论研究生等投注主要精力,双倍负重,不必言说。全校同仁念我未失本心每加抬重爱惜,使我以布衣之身成长为综合研究的学者,我对命运、对东南大学、对所有善良的人充满感激!从而为拥有一张平静的书桌自安自幸。在诸般治学之中,写史最需要专、杂相兼,现代史则多为史家回避,因为,人人皆是在场者,人人觉得写他笔墨恨少。我已年登大耄,对当下纷繁的人、事、艺无法写到过细更不想写到过细,毕竟,学术与宣传有别,深表抱歉!好在漆艺研究领域汇集了众多学科的众多学者已经成为疆域宽阔的开放型空间,学者之外,写手如云,读者的淘洗、历史的淘洗,能使“史”越远越近乎客观。我伴漆艺近七十载,见证了现代中国漆艺的发展历程,既走上治史这条不归路,不因得失改易其志,我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刨根问底,字斟句酌,为将来人写史留下资料并且力求靠拢客观。书中不当和错误,请多学科学者、读者教正。


   长北  2025年于东南大学教工大院,时年八十有一


注:长北著《中国髹饰艺术史》,2025季春印行。印行后,有关单位将举办 “《中国髹饰艺术史》首发暨手工艺史治学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