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游诗看传统竹工艺的振兴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18-07-23 浏览量:98
讲者:蓝晓光
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
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
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
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
——宋·陆游《太平时》
“太平”是陆游诗歌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不仅刻画出农村田园的太平景致,更展现了陆游“心太平”的人生境界。这与现代人对山野的向往,对乡愁的渴望极为吻合。于是,道明“竹里”出现在了“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新闻发布会上。该项目团队介绍说:陆游是崇州的文化名片,他曾在蜀州做过通判。我们便从陆游的作品中找到了这首与道明翠竹愔愔的闲适生活最为契合的诗。
崇州市道明镇是历史悠久的竹编之乡,道明竹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国内大多数“非遗”一样,近二十年来,道明竹编也不知路在何方?“竹里”项目的建设初衷,据说是为道明竹编提供一个传播和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文创”的作用,让竹编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借力乡村旅游,让竹编工艺有更大的市场。如今,不能不说,它已经成为尊重道明竹编这一自然本地,让竹子与建筑融为一体,打造“竹里房栊一径深”的意境,并以此带动的整个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
竹马游戏,是陆游一生写得最多的民俗事象。如果说,《钗头凤·红酥手》是陆游再次偶遇唐婉时山盟海誓的迸发,竹马就是陆游对唐婉相思眷恋一生的寄托。李白的一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诞生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一饱含美好感情的民间成语,来形容异性童年时就感情笃诚深厚,甚至建立了恋爱关系,陆游与唐婉就是为之倾倒和追求的一对。竹马,顾名思义,就是跨竹当马的意思。只要拾取竹枝一根,双腿一跨,竹马游戏便可开始,极为简单。陆游竹马诗选:
小童拾竹枝,相呼聊一跨。
竹马踉跄冲淖者。
截竹作马走不休。
花前骑竹强名马。
老翁七十如童儿,置书不观事游嬉。
老翁终日饱还嬉,常拾儿童竹马骑。
垂老始知安乐法, 纸鸢马儿伴儿嬉。
整书拂几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
不如扫尽书生事, 闲伴儿童竹马嬉。
但是,有着如此深厚意蕴的竹马意象,仍然停留在老祖宗留下的竹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表演上,在竹工艺市场开发就不尽如人意了。相对成功的当属竹自行车的设计开发,如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 “笃行”系列“青梅竹马”竹自行车,2013年荣获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办的中国设计红星奖。“笃行”系列自行车选择竹子作为材料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竹材绿色自然,清新温润,是中国人精神气质的典型代表;二是是竹子会记录使用者的情感,变得更富价值;三是竹子是天然的环保低碳材料。调查显示,“笃行”系列中最受关注的,是以“青梅竹马”命名竹自行车。“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寄寓了中国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可以说,“青梅竹马”不单单只是一辆自行车。而是一种真实、积极、低碳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承属于东方、属于中国的文化与情感。可惜的是,它并未在市场上打造成现代年轻人的“青梅竹马”,续写现代版的“两小无猜”终成眷属。
都说下一个电子商务的爆点是90后。但是,要把传统产品卖给90和千玺一代,一定要传承文化、创意创新、讲好故事。2016年5月21日《北京晚报》刊登了“北京:传统小竹车畅销 儿时的记忆还记得吗?”说的是北京竹木厂将小竹车的产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每个月1000辆增加到3000辆的故事。小竹车,生态环保,有儿时的记忆,堪比小竹马。可是,当前市场最缺乏的恰恰就是竹文化的传承和创意。
中国竹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概括为一个竹魂、两句名言、三个故事、四大圣地、五个时代、六名巨匠、七大典籍、八大要素、九大遗址、十大非遗。时间关系,今天就说说中华竹魂,它是中国竹文化的精髓所在。
竹魂竹魄竹精神,飞落潇湘淇水濒。
千竿万竿竞青翠,吹风饮露千来春。
——南宋 白玉蟾《赠赵太虚画竹石》。
白玉蟾,闽清人,生于琼山,全真教尊为南五祖之一。在白玉蟾的笔下,竹魂、竹魄或竹精神就源于“潇湘淇水濒”的竹子。在于竹子的 “竞青翠”、“千来春”。潇湘淇水濒,是中国竹文化最久远、最神圣的两个地方。前者以湖南洞庭湖之畔的君山为中心,因湘妃竹的故事著称于世。后者以河南淇水之畔的淇园为中心,因《诗经·淇奥》而扬名大江南北。
潇湘之竹孕育了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楚文化。这里是湘妃竹的故乡,有西汉“竹子博物馆”,是考古发掘竹简最丰富的地域,考古发掘的竹编最早最多,诞生了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是蔡伦的故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浏阳花炮制作烟技艺。
淇园是中国竹文化的源头。这里的竹林曾广泛运用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防灾和战争、文化和娱乐等各个领域,以及张衡的浑仪中竹篾的身影,奠定了中国竹文化的物质基础,而“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淇园,“咏竹第一典籍”的《诗经》,庄子的“三籁”论,成玄英对《庄子·秋水》“竹实”注释,易经起源的“竹棍说”“竹林七贤”云游地的山阳,中国“商代竹子博物馆”的殷墟,竹文化始祖的黄帝,《说文解字》的许慎,魏晋南北朝“两江一谢”的咏竹三杰,视修竹为精神化身的杜甫,唐代“刘韩元李”的咏竹四大家,少林寺的关帝诗竹碑等。
魏晋之前中华竹魂的核心意涵是生生不息,源于竹子“千株竞创”的生长习性。“宗生族茂,天长地久,万抵争盘,千株竞创”,这是唐代诗人王勃对竹子自然状态进的经典描述描述。在众多的植物中,竹子糜集丛生,盘根错节,四季常青,特别是雨后春笋蓬勃发生的繁衍能力以及枝干相扶、生不离本的自然生态有如母了相依,家族相聚。因而,竹子是古人们自然和图腾崇拜的对象之一。标志性的事件有:殷商考古发掘的竹氏和孤竹,西南众多少数民族的竹王崇拜,以及《诗经·斯干》里的“如竹苞矣”,《周易·说卦》里的“震为苍筤竹”,《庄子·秋水》里的凤凰“非竹实不食”,《礼记·祀器》说的“如竹箭之有筠也”等等。
魏晋之后中华竹魂的核心意涵是虚心有节,源于竹子中空有节的自然特性。竹的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君子贤人的化身。同时,竹还兼收并蓄地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价值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其生物形态特征与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伦理意识相吻合,形成中华民族品格、情操和美学精神的象征。标志性的事件有:以白居易《养竹记》和王阳明《君子亭记》等为代表的竹君子论述,以竹子为儒释道神圣物的思想和仪式、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竹文学,以苏轼“胸有成竹”“身与竹化”为代表的墨竹,以竹子配置为代表的明清江南园林,等等。
小结:中华竹魂:生生不息,虚心有节。
中华竹魄:千株竞创,中空有节。
中华竹精神:淡泊质朴、坚贞坦荡、潇洒飘逸,高风亮节、宁折不屈、坚韧不拔,节节向上、内外圆通、无私奉献。
生生不息对应于自强不息的乾卦,虚心有节对应于厚德载物的坤卦。“乾坤一元”,唯我中华竹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