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的开物与成务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18-07-23  浏览量:117

讲者:贾思源

 

大家好,我是贾思源。我演讲的题目是《竹的开物与成务》

首先给大家看一张图片,这里面的产品都是国际国内一线品牌的产品,基本都获得过国际知名奖项,这些产品的品质和设计毋庸置疑。但是,你能看出这是哪个设计师、哪些国家、或者哪些品牌的产品吗,不能!

我就是这样一名工业设计师,我们的团队服务于国内外一线品牌客户,获得国际国内奖项百余项,也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且是中国唯一一家连续6年跻身德国红点奖全球设计机构排名前十的设计机构。即使这样,我们依然有一个困惑:那就是中国的品牌和产品应该以什么样的气质和姿态服务世界,设计师如何才能设计出中国气质的产品?我想它的源头一定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竹编、竹雕、瓷器、刺绣、雕漆等等,这些工艺美术领域的优秀代表,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打磨和洗礼之后,成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直到我们在查找民间竹器具发展文献时,找到的一个成语“开物成务”。

“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周易·系辞上》。也就是通晓万物之理,得以办好事情的意思。“开物=解构”,是指将最具中国文化代表性的竹编、木雕、雕漆、刺绣、陶瓷、金银错、蜡染等传统工艺材料的特性及品系类型进行解构,运用现代设计研究思路与方法,来梳理传统民间器具的变化发展规律。“成务=再造”,即以民族工艺材料为着眼点,结合新工艺、新科技、新装备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工业设计的手段,实现基于关键技术再造和文化再造基础之上的非遗保护和传统消费产品升级。我们尝试着在传统工艺、工业设计和产业之间搭建了一座小桥。这座桥就叫开物成务。也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

    这个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翻簧竹刻,它吸收了国画、书法、版画等艺术长处,表面温润如玉,有竹象牙之称。我了解到这个工艺是源于去年我们接到了一个特殊的订单,高端奢侈品茶叶的包装设计。而这个包装面对的是像白沙溪、杨罗凍、赵李桥这样的大型茶企,这些品牌的包装大部分是对后工业时代的矿物提取物的二次加工,比如说玻璃、塑胶、马口铁。一个有着几百年文化深厚积淀的的翻簧竹刻茶叶罐应该是更符合茶叶等极具中国气质的产品包装。于是我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我们首先拜访的就是黄学敏大师,得到的答案是现在能做还愿意做这个工艺的人寥寥无几。

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湖南的王皓宇老师。我们和王老师一起,将翻簧竹刻的工艺流程进行梳理和解构,并且从众多古代翻簧竹刻茶叶罐中挑选了两个民国时期的经典器型,一个六边形、一个四边形。这是我们经历将近半年努力,第一次小批量的产品,已经交付客户,并且收到市场的好评和追捧。以上就是“翻簧竹刻+设计+包装产业”的一点尝试。

    同时,我们也在尝试竹有没有可能通过文化IP的叠加,进而增加它的附加值。它叫“中国尺”,一把尺子展示了从夏商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千多年的发展史。横轴为时间,一厘米既是百年,抛物线代表强弱,从社会、经济、科技、思想和疆域五个纬度进行定性分析,让你直观感受千年朝代兴衰。它既是一个工具,还是一位历史老师,更是沉甸甸的中国文化目录。由此,我们还尝试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深度定制。一面是国家发展史,一面是个体发展史,二者就是尺子的两面。以下分别是以清华为例的高校的定制、以上海天际线为创意来源的景区礼品定制、以招商局为例的企业定制、以Thinkpad为例的品牌发展和新品发布做的定制。以上就是“竹刻+设计+文创产业”的尝试。

    我们还将竹简这个纪录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科技感十足的指纹解锁模块做了一个结合,在一个产品上可以看到文字纪录几千年的变迁以及对未来的想象。竹编与轻科技的应用,我们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更多纹案的叠加和延伸。这是一款蓝牙音箱,它把竹编的透气特性与音箱完美结合,在我们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件实用的艺术品。同时我们的设计团队还尝试竹与其它更多产品结合的可能性,就像我们不太了解竹的材料特性和生产工艺之前,根本无法想象竹会跟一个室内空气新风机有什么关系。以上就是“竹刻/竹编+设计+智能科技产业”的一些尝试。

    以上这么多文化+设计+产业的案例,总结一个词就是“协同创新”。

其实除了竹之外,还有更多传统的非遗技艺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和公式进行协同创新。关于刺绣,我们做了一款蓝牙音箱:

中国手工刺绣

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手工刺绣是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

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

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

这是民间对于刺绣技艺的盛赞。

从原创设计到手工刺绣与科技产品的配合,以及声学的专注调试,都凝聚了各个领域协同创新的成果。同样是这款指纹解锁的笔记本,换上刺绣的外衣闪亮登场伊始便斩获了国际最高设计奖项红点奖和中国设计最高奖项红星奖!

雕漆,我们把大而繁重的传统雕漆摆件,提取了小小的文化元素,通过模块化设计,把它变成了便携本,内嵌8000毫安移动电源的笔记本,成了内嵌NFC芯片的智能胸章,它可以实现电子名片、智能打卡和关联官网功能,比如说手机壳、便携本,指纹锁笔记本,游戏手柄,这是给黄金首饰做的包装盒。

翻簧竹刻、雕漆、刺绣都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璀璨如星河中的一两颗,我们只是非常幸运的,看见了这份少有人看见的美。这份美不能独享,不应沉重,不该消亡。于是,我们也一直在做公益讲座。我们想让更多的设计师,消费者关注到传统非遗工艺的发展性保护。我们还得到了针头基金的天使投资,我们与启迪共同发起了大师1+1计划,旨在通过资本和平台的力量推进传承创新。

除此之外,传统工艺+设计+产业还是什么?这是去年西安美院的王珂老师带领他的学生们来开物成务参访的照片,开物成务的理念已经在慢慢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这是王老师带领的毕业设计作品,瓷胎竹编的变温感应水杯——一个传统+科技的小小尝试。有了这批年轻人的认可,我们更坚定了自己的方向。我们有个小目标:100位工艺美术大师+100位新锐设计师=100种工艺美术材料的创新设计产品。幸好在协同创新这条路上我们还有组织的支持:2017年10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与恭王府博物馆在北京成立了传统工艺协同创新中心。我们也紧跟其后,于今年3月,在深圳市委宣传部的牵头下成立了深圳开物成务传统工艺协同创新中心。阵势已经拉开,传统工艺需要协同创新,传统工艺必须协同创新!我们的初心是要帮助守艺人、想要挽救老工艺,其实最终是为了未来的人。为了未来的人,能有机会见证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从民族自身的文化积淀中汲取精神和思想的养分。我们坚信,传统工艺,协同需要创新,我们也坚信,开物成务,难事易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