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 • 科普】传统工艺美术 璀璨华夏文明——瓷器篇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17-08-15  浏览量:108

白釉龙柄鸡首壶  隋

瓷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原始青瓷内外壁都施釉,釉色呈黄绿色或青灰色,胎体坚硬、粗糙,器型不够规整,一部分器型仿当时的青铜器,另一类是碗、盘、提梁壶、杯等民间使用的生活器皿。

从商代到战国,瓷器的制作还处于原始阶段,人们在几千年制作陶器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东汉出现了真正的青瓷。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原材料的不同,陶器用黏土成型,瓷器则用瓷土烧制。

2.陶器的烧成温度在900℃左右,而瓷器则需要1200℃才能烧成。

3.陶器胎质粗松,断面吸水率强。而瓷胎经高温烧制,胎体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

4.陶器一般无釉或施低温釉,而瓷器则施釉。

5.声音的不同:陶器敲打发出沉闷的声音,而瓷器敲打则发出金属般清脆的声音。

东汉的青瓷采用快轮拉坯成型,器型规整,釉层增厚,釉面光润,已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瓷器的特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我国封建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分裂的历史时期,战乱使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相对而言,长江流域广大地区较为安定,东汉晚期出现的新兴制瓷业,迅速成长壮大,浙江、江苏、江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区相继建窑烧瓷,三国时期,主要器形有碗、盘、盆、洗、鸡头壶、虎子及谷仓等。青瓷谷仓造型别致,成型复杂。

西晋时壶的器型又增加了鸡头或羊头,辟邪水注、水盂等,胎体比三国时略厚,釉面厚而均匀,呈青灰色,有的闪黄。装饰方法有压印、贴塑、模印、捏塑等。东晋时浙江德清窑产品中出现光亮如漆的黑釉瓷。南北朝时,佛教盛行,表现在瓷器上大量使用莲瓣纹,莲花尊即是其代表作。

隋代虽只有30多年,但制瓷业处于魏晋南北朝和唐代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隋朝的北方瓷业有了新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这时除烧制青瓷外,白瓷开始出现,胎质较白,釉面光润,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龙柄鸡头壶,便是隋代白瓷的代表作。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为繁荣昌盛时期,由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制瓷业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瓷器以南方的越窑青瓷和北方的邢窑白瓷最著名,即史称的“南青北白”,一青一白,遥相辉映。唐代瓷器生产除了青瓷和白瓷外,还有釉下彩瓷和花瓷等新品种。瓷器的种类繁多,有茶具、餐具、酒具、文具及陈列品,造型端庄大方,浑圆饱满,纹饰采用堆贴花工艺,代表作是凤首龙柄壶,造型别致,装饰繁缛精细,工艺精湛,是一件中西文化结合巧妙的佳作。

古代一般把“秘色瓷”定为五代吴越钱氏的贡瓷,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14件有明确记载为“秘色瓷”的青瓷,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的千古悬案,它是一种贡品级的越窑青瓷,并在唐代就已烧造,代表作是“八棱净水瓶”,釉色如冰类玉,青翠欲滴,堪称稀世珍宝。

五代时间短,传世作品不多,瓷器生产是在唐代名窑的基础上进行的,造型多沿袭晚唐风格,但制作精巧,大件器物的烧成,表现了成型技术的提高,满釉器的烧造,是支烧工艺提高的表现,为宋代瓷业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一个极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制瓷工艺百花争艳,名窑迭出,出现了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汝窑、钧窑、官窑、哥窑、定窑,产品为后世所珍重。此外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均烧制出风格独特的产品。而黑釉产品以福建建窑的油滴、兔毫作品最有特色,并大量烧制。而江西的吉州窑烧瓷品种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在黑瓷上独创出木叶贴花和剪纸贴花,巧妙地把剪纸工艺移植到瓷器上,别具一格。宋瓷的品种丰富多彩,除了日用器,还出现了大量的陈设瓷,其中以贯耳瓶、梅瓶、玉壶春瓶最受欢迎,它们造型优美,典雅庄重。而宋瓷的釉色简洁素雅,深刻体现了宋代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在工艺技法上有印花、刻花、剔花、画花等。在装饰上,民窑作品有花鸟鱼虫,纹样活泼,气韵生动,为元、明、清瓷器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哥窑海棠式花盆  宋

辽是我国北方契丹族建立的地方政权,辽瓷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造型而著称于世。而技术受中原影响,在制瓷工艺上与中原北方各窑大致相似,其中品种有马蹬壶、鸡冠壶、长颈瓶、海棠花式盘等,有少量的印花、刻花、划花的制品,花纹简洁淡雅。

金代是女真族在东北建立的政权,制瓷工艺受辽瓷影响较大,大部分产品为日用粗瓷,如碗、盘、瓶、罐、枕等、其中壶和罐一般有双系、三系或四系。金瓷的器型大多粗陋草率,不规整,风格简单。

元代统一中国,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元代统治者在景德镇设置了“浮梁瓷局”来专门掌管瓷器生产的有关事务,为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烧制成功青花、釉里红,枢府白釉、蓝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元代青花瓷嚣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元瓷的造型是形体大,胎体厚重,主要器型有罐、梅瓶、玉壶春瓶、高足杯、执壶等。装饰手法有彩绘,就是把中国传统的平面绘画技法应用到立体的瓷器中来,其中有人物、动物、游鱼、龙凤花鸟、松竹梅、焦叶、莲瓣纹等。装饰特点是纹样层次多,画面满,从器口到器足满饰各种花纹,但层次分明,繁而不乱,主题明确。

明代制瓷业在宋、元的基础上,出现更加繁荣兴盛的景象。景德镇成为全国的产瓷中心,各种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明代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白瓷、彩瓷及单色釉瓷等品种如繁花似锦,五彩缤纷,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青花开光式折枝花卉纹执壶  明永乐

景德镇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源源不断地烧制出精美的新作品,如永乐时期的甜白、鲜红等单色釉,宣德时的宝石红、宝石蓝及青花瓷,成化时斗彩,弘治时的娇黄釉及嘉靖、万历时五彩瓷等,都是十分名贵的珍品。此外,龙泉窑的青瓷,福建德化窑的白瓷,均负有盛名。

中国的陶瓷手工业,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进入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康、雍、乾是清朝盛世,国泰民安,物质丰富,景德镇集中了全国最好的能工巧匠,制瓷刻意求精,烧瓷技术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又烧制出很多新品种,如粉彩、珐琅彩、各种颜色釉、仿生瓷等,争奇斗艳,百花盛开。

康熙时期,青花色釉更加鲜艳,层次分明,釉里红在明代基础上呈色稳定,色釉艳丽。而康熙五彩创造了釉上蓝彩、黑彩、金彩,更加鲜艳动人。郎窑红和豇豆红成就突出。成功地烧制出珐琅彩瓷器,是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是集陶瓷、绘画、诗歌、书法于一体的艺术珍品。雍正一朝虽然在位仅13年,但官窑制瓷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朝的粉彩瓷器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成为康、雍、乾三朝的瓷器主流,它和青花两个品种在整个景德镇的瓷器烧造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珐琅彩牡丹雉鸡碗  清雍正

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是清代社会发展的太平盛世,彩瓷和单色釉瓷的制作,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达到极高的水平,尤其是制瓷的工艺技术,登峰造极,新奇的作品层出不穷,鬼斧神工,令人赞叹。瓷器品种繁多、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繁花似锦,尤其是仿生瓷的制作,如花生、石榴、莲子、海螺等形象,无不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但这类作品,虽然不惜工本,极尽乖巧之能事,但艺术格调并不高。

本文摘自《国宝文物鉴赏——中国工艺美术历史与智慧》   作者:史玉琢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