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 2025“在太行山上”全国彩塑大赛——获奖作品赏析(第三期)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7-12  浏览量:0

裁判综述——

2025 年,“在太行山上”全国彩塑大赛成功举办,这场艺术盛会从多个维度展现出极高水准与独特价值。大赛为艺术家们搭建起广阔舞台,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80组选手在赛事中克服环境与材质的重重限制,以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卓越的创作才能,生动诠释了艺术的魅力。他们从清晨到深夜连续创作,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证明了我国彩塑艺术人才的蓬勃朝气与强大潜力,为艺术界注入了新鲜活力。本次大赛参赛选手中青年艺术家及院校师生占据较大比例,他们的作品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题材丰富多样。有的作品生动描绘太行山的风土人情,有的深刻展现革命历史,还有的对当代生活进行了独特诠释,在不同题材下呈现出彩塑艺术独特的审美魅力,有效提升了大众的艺术审美素养。如今,此次大赛已成为一个标志性主题活动,为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相信在未来,它将推动中国彩塑艺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让彩塑艺术之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刘大志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裁判委员会副主任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

2025“在太行山上”全国彩塑大赛裁判组/裁判




  作品赏析  
爷爷的军号
作      者:
创作理念:作品以吹号员老八路"王石头"普通战士为叙事支点,聚焦个体命运折射家国情怀。如台词"我是吹响冲锋号的小石头,也是命硬的小石头",凸显平凡人在民族存亡之际的坚韧与担当,传递"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价值内核。
参赛感悟:在本次大赛的舞台上,我们期待见证作品、作者与热土的深情对话。大家用自己的的双手,将武乡的黄土与烽火、质朴与豪迈、传承与奋进,凝结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立体诗篇。让彩塑成为讲述武乡故事、彰显武乡气质、弘扬武乡精神的无声力量。无论是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还是讴歌人民的奋斗足迹,或是描绘山川的壮美灵秀,每一件作品都能触动心灵,引发共鸣,成为矗立在人们心中的精神丰碑。

山河共守
作      者:刘黎石
创作理念:作品以背靠背的军民形象,浓缩太行山抗战精神。军人持枪呐喊,展现不屈斗志;农民高擎谷穗,象征人民力量;孩童头戴军帽,寓意薪火相传。采用太行山岩的材质处理碰撞,刚柔并济。细节见证烽火岁月。通过动态构图与厚重质感,讴歌军民血肉相连的乐观和紧密的革命情谊,传递"民心所向即是钢铁太行"的永恒主题。
参赛感悟:本次大赛80组选手们用刻刀与泥土诉说那段烽火岁月,让冰冷的材质焕发出炽热的革命情感,这也是一场跨时空、直击心灵的精神传承,每一件作品都穿越时光,将太行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传递到当下。当艺术创作遇见红色记忆,当彩塑语言对话革命精神,这场比赛将成为镌刻民族记忆、弘扬抗战精神的艺术文史,让太行山的英雄再次绽放永恒之光。

星火·她
作      者:张瑞娇
创作理念:作品塑造了在战火中淬炼成钢的女八路战士。她们本是为初雪雀跃、为花开欣喜的鲜活生命,却在最美好的年华毅然投身革命。"星火"既象征她们微小而坚韧的力量,也暗喻其如火花般炽热的青春。她们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洪流,用血肉之躯书写生命的壮丽诗篇。这些年轻的战士将青春化作燎原星火,虽如微小火种,却点燃了革命的燎原之势,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永恒的印记。
参赛感悟:在本次大赛中我以八路军战士为创作原型,指尖轻揉慢捻的每一次塑形,都是跨越时空与红色历史的深情对话。掌心的黄土经巧手雕琢,不仅幻化成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更承载着对革命先辈们最真挚的崇敬与缅怀。感谢这场意义非凡的大赛,以彩塑为纽带,让我得以真切触摸红色文化的深邃脉络。每一道纹理的刻画、每一抹色彩的晕染,都是匠心与初心的交融。愿这份倾注心血的红色记忆,能化作精神的火炬,点燃更多人心中的传承之火,让彩塑艺术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光彩。

太行英雄魏太合》
作      者:姜道明
创作理念:作品对本地老八路魏太合老先生进行了塑像,魏老坐在轮椅上敬礼的瞬间,这个姿势,是老兵永不褪色的军魂,是对烽火岁月的铭记,更是对今天和平的庄严致敬,一个跨越时空的军礼,连接着过去的牺牲与今天的我们,身体老去,但战士的尊严、信仰和敬意,在敬礼中永恒挺立,挺立起太行山不倒的精神脊梁。
参赛感悟:本次大赛,是泥土与匠心在天地间的深情对话。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选手们,将太行风骨、时代精神与人文情怀,凝固于方寸之间,每一件作品,都是对传统的致敬,对创新的探索,更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礼赞,太行山见证艺术,艺术辉映太行。愿此次大赛所凝聚的灵感与力量,如太行山脉般绵延不绝,激励我们不断深耕这片沃土,让古老的彩塑技艺在当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战友
作      者:谢超
创作理念:作品塑造了一位骑兵与他的战马依偎在一起并脱下衣服为受伤的马止血疗伤的场景。作品以山体构图意指太行山脉,骑兵与战马的生命形态在此刻完成从具象到永恒的转化。
参赛感悟:感谢主办方匠心守护历史温度,愿每尊丰碑皆成穿越时空的星火,照见民族脊梁,永镌山河气魄。

风华
作      者:谢婉清
创作理念:作品结合长治武乡女八路的故事和照片塑造了一位年轻女战士,以自然站姿立于基座之上,右肩背枪,头微侧看向远方、以凸显身形挺拔站立的英姿。抗战期间,八路军部队曾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这些女战士在情报传递、战地救护、宣传动员等关键岗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赛感悟:非常珍惜这次来到长治武乡参赛的机会,对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有了深刻了解,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让我第一次沉浸式的感受到了展馆陈列物背后的故事,既能賡续历史内涵又结合了艺术与科技的力量增加了感染力,受益匪浅,未来,期待更多类似的探索,让红色文化继续在这片土地焕发活力。

星火牧歌
作      者:蒲彩怡
创作理念:作品以“牧歌”为意象,刻画一位牧羊人手持长鞭,立于山巅,像他这样的普通百姓,既是土地的耕耘者,也是革命的“眼睛”,他们以放羊为掩护,为八路军传递情报、侦察敌情,用最朴素的方式捍卫家园。作品将烽火岁月中的坚韧与智慧融入宁静的山野。星火虽微,可以燎原;牧人无声,守望山河。
参赛感悟:参加此次“在太行山上”彩塑大赛,是我艺术生涯中一次难忘的洗礼。在山西武乡的实地考察中,我踏访板山,凝视抗战遗址,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武乡的红色文化。感谢组委会的精心组织,也感谢各位裁判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这次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创作能力,更让我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用彩塑艺术传承红色记忆。


太行脊梁
作      者:潘康明
创作理念:作品以太行山岩雄浑粗砺的肌理,塑造八路军、民兵、奶娘等英雄群像。五尊山形人像与岩壁相融,持枪战士、挂雷民兵、抱孩奶娘等形象,将血肉筋骨与山峦褶皱熔铸。“山化人,人铸魂”,以写意手法将太行军民化为不朽丰碑。每处细节都展现牺牲与精神。这山魂在新时代苏醒,成为老区儿女奋斗脊梁,撑起民族永恒脊梁。
参赛感悟:很荣幸能在2025“在太行山上”全国彩塑大赛中获奖,这次经历对我意义非凡。在武乡八路军文化园的比赛现场,我深切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和同行们的热情。这次大赛以弘扬太行精神为主题,促使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用彩塑去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不仅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一次精神洗礼。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对彩塑艺术的热爱,继续前行,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责任编辑:孟   曦

统筹核审: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