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 孟永国:在创新语境下手工艺的创作思考——参加“手工艺50人论坛”2024智库年会所触及的知觉领悟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2-09  浏览量:0

艺术当随时代,手艺当领时尚,把手工艺产业打造成时尚产业,从高科技领域到乡村振兴全面铺开。“手工艺50人论坛”是中国手工艺领域重要的交流平台,对于当代工艺美术行业起到了多维度的引领与启发意义。
一、创作的启迪
“手工艺50人论坛”文化主体性强,主题明确,把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放在一个宏大的语境里来探讨,以包容融合的心态,站在人类手工艺的广度来审视当代民族手工艺的处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与法国艺术工会签署了备忘录,开展手工艺领域探索与合作,合力打造国际化手工艺交流平台,希望能够通过国际比较来提升与会者以及从业人员的认识层次。
论坛中,专家、学者、工艺美术大师们围绕我国工艺美术的创新传承、时尚设计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多视角剖析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传播价值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设计中融入现代元素、传统手艺、当代表现,力求将传统经典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实现手工艺当代价值重塑。在国际化与本土融合发展等方面探索手工艺时尚产业新路径,让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为传统手工艺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有时代气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当下时尚消费。以时尚文化引领为导向,探究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元素相融合,设计创作时尚消费工艺品。通过零距离沉浸式互动体验消费,引导公众对手工艺的文化认知和理解,尤其是培养年轻一代对当代手工艺的文化表现力和市场价值的认同。
手工艺要流传下去,先要“流行”起来。通过创意设计,培育新的需求,创造新的产品,凝练品牌,推动创新产品定位于“时尚消费品类”,以“轻奢品牌”实现“物以类聚”的有效供给,满足高品质个性化生活的小众需求,探寻传统手工艺创新传承之路。


《渴望》


二、创作与需求
工艺美术作为一项技术性手艺,其本质就是创作主体借助外在工具施展技术,在主体审美思维主导下,发挥人的创造力的特殊工艺技能。在手工艺传承历程中,创作是手艺传承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手工艺传承要有团队合作,成员各司其职又能相互配合来实现传承实践。传统的手工艺人只需专注手艺,缺少品牌意识,但现如今手工艺事业传承与手工艺产业发展并驾齐驱,要求工艺美术创作从业者们既要具备创作能力、文化修养,又要具备商业知识和社交能力,创作精力在一定程度受到分散。
从两个层面理解“创作”,一是指为传承核心技艺,传承人做个人作品,表达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力求精品,追求更高的艺术与工艺水准,是独一无二的创造。二是指做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工艺品,表达的是能使受众普遍接受的情感,社会文化心理在产品中得以凝练,成为能与受众情感沟通的媒介,是艺术特征的外化。工艺美术创作者们以“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理念,将手工艺融进生活,构建生活美学,让生活艺术化,提升群众生活审美,满足人们的精神审美需求。现以发绣创作为例进行分析,针对消费层次的差别,发绣创作前期准备必须具备多样性思路,以满足情感表达和体验为目标的时尚化个性定制。


《足行天下》


  在“妈妈爱”系列产品中的婴儿《脚印》《手印》《指印》《手足情》等创作设计中,用妈妈的头发绣初生婴儿的脚印、手印等,按消费者个人需求创作,发绣技艺所支撑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绣品的情感诉求优先于艺术表达,倾诉祝福吉祥寓意,纪念生命成长的礼仪,是亲情母爱心愿的美好表达。又如关爱自我,用自己的头发绣自己的肖像,自我关爱觉醒亦颇有纪念意义。孝德文化系列产品以女儿的头发绣父母亲肖像,让女儿可以将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父母。头发可以保持几千年不腐,佐证来自湖南博物馆展陈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头发和汉代轪侯夫人辛追生前用的头发。人们借头发能长久保存的特点来寄托长寿的心愿,也因头发蕴含人的生命基因,能够传递出血脉相连、至亲至爱的亲情表达。发绣父母亲肖像作品之于老人那是子女的一片孝心,之于子女更是晚辈的一份养育感恩与亲情祝福,历史上也曾有南怀瑾先生跪地泣拜于母亲发绣肖像前的感人故事。要使这些表达人民情感、能被群众普遍接受的手工艺品受到追捧,形成消费群体,手工艺人需要在作品创作与产品销售之间找到平衡,而不只停留在个人理性的自觉精神和审美追求上。再如爱情题材系列产品,所表达的是真挚情感的寄托,如作品《白头偕老》,用新娘的头发绣成作品,是爱与美的凝结,作品作为爱情的信物,能让民众在结婚典礼上由新娘亲手送给新郎,有托付终身之寓意,也是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在婚礼场域中体验礼仪,感知传统文化。


《白头偕老》


  《爱之吻》以男女双方唇印为绣面内容,用女方的头发绣成,以青丝牵动情思,并迹化为爱的承诺,以爱情宣言点题,落款信守,宣誓坚贞不渝。为获得消费者青睐,手工艺品在装裱材料、形式上必须具有情怀和时代感。随着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消费的崛起,手艺人须用心回应消费者,表达受众的心声和愿望,实现手艺人所做的,就是受众所想的,达成互契共需,引领时代文化消费新风尚。

三、创作与环境
手艺人创作受到所在时代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在一个信息技术智能化时代,工艺美术设计可以与时代同频共振利用AI技术辅助创作,尝试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如使用图片处理技术设计刺绣图稿、设计建模等。在如此多元发达的文化繁盛环境里,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环境完全失去了原生状态,时代审美、商品审美和流行审美等多种审美充斥着人们对手工艺品的挑剔,在新时代如何适应并生存是手艺人所面临且不能回避的客观难题。许多手工艺品类的实用价值逐渐弱化,甚至被消解为纯粹纪念或欣赏性。手工艺品需要转型进行创造性转化,凸显记忆、乡愁的情感精神元素,手工艺的历史文化内涵、精神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需要得到进一步强化,以适应变迁发展的当代生活。


《丝语廊桥》


  自然环境对手工艺创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不同地区自然资源有别,手艺人往往因地制宜,获取当地材料进行手工艺品创作。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对手工艺产生的影响深远,各地的手工艺品也因材料的不同而出现各种工艺形式,如青田石雕、歙县砚雕、洞头贝雕、嵊州竹根雕、象山竹根雕等,产生手工艺多样性格局。前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因环境距离相隔而活动范围受限,出现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的情况,文化的地域性造成手艺人生活和创作与所处的生存环境依赖紧密,加之手艺人对自然感知能力有限,对手工艺品的理解停留在功能效用上,认为实用性决定了手工艺的兴衰。手艺人把从自然材料到手工艺品状态的加工制作从一种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形式,其手艺经验和认识在与材料的互动中逐渐成熟趋巧。工艺品记录了人与材料之间发生的故事,某种程度上还揭示制作真相。自然环境在不同时代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现代交通快捷,交流频繁,可以互通有无,地域性弱化,手工艺品容易出现相互影响、相互模仿的情况,这便需要手艺人树立品牌意识,重视维护知识产权。


《天子山风光》


  人文环境孕育地域文化,也滋育着手艺人的成长,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精神世界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塑造而成的。手工艺在当地文化的润养下具有独特的人文气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面貌。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可以激发手艺人的创作灵感和激情,从而在舒适宁静的环境中进行高质量的手艺创作。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也影响着消费者对于工艺品的质量追求,使市场需求层次变得更为丰富多元。

通过以上分析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在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语境下,手工艺创作在时代变化中转型是必然的发展历程。艺术当随时代,手艺当领时尚,思想的火花能够点亮手艺人内心深处追求对手工艺的理解和认知的主动性,并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理论有效指导手艺实践。手工艺创作表现这个时代,服务于时代的需求,从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中跳出,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从‘产教融合’向‘教产融合’转变”的观点为指向,树立教育引领产业、服务产业的理念,使传统美学精神的时尚表达反映出内在的文化诉求和精神契合,体现手工艺当代确切的文化身份,在手艺传播中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讲述好绵延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故事。

孟永国,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温州大学发绣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级非遗项目温州发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院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