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 | “手工艺50人论坛”2024智库年会“圆桌论坛”(上)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2-04  浏览量:0

2024年11月16日—17日,“手工艺50人论坛”2024智库年会在温州隆重举行。在圆桌论坛环节,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魏连伟,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爱和,德韬设计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讲师李几米5位演讲嘉宾围绕“手工艺50人论坛”宗旨、《“手工艺50人论坛”2024温州共识》进行研讨,交流互鉴。本篇介绍前3位演讲嘉宾的观点论述。圆桌论坛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马达主持。


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中国的工业美术,作为韩国人来说,有很多让我钦佩的地方,我一到中国的时候,酒店、很多地方都看到中国灿烂的、精细的工艺品
工艺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艺术,所以我认为工艺就是美术,就是更重视比技术更重视艺术方面,中国是传统工艺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所以我觉得中国可能更重视技技术,这个方面也有可能性,这是我的一个看法。所以,韩国技术方面来说,工艺方面比不上中国,所以说韩国更重视的就是创新这个部分。还有工艺基本上技术和创新艺术方面两个部门组成的话,技术离不开传统。


工艺部门,传统和创新的结合方面,最需要精神的领域。今天我听到很多专家的一些演讲,我已经熟悉了中国工艺技术方面多么发达,我今天参加这个论坛,还是中国创新方面多么发达的情况,我能够了解的。今天参加手工艺50人论坛,我虽不算手工艺方面的专家,但我是一个支持手工艺方面的政府官员。


我简单介绍韩国政府如何支持手工艺的,韩国政府2015年制定了工艺文化产业征信法律,内容包括每五年制定工艺产业基本加护,还有设计工业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还有每一年调查工业产业的情况,还有创业和制作的帮助,还有培养专门人力,还有提高评级,还有帮助技术开发,还有扩大基础设计,还有帮助国际交流和海外市场的出口,还有选定优秀工艺品,还有工业文化和产业的融化和联系。


基本上韩国和中国从文化来说都是一脉相通、同宗同源的,工艺也不例外,中国的瓷器在韩国有,中国漆器还中国刺绣,还有螺钿这样的工艺基本上韩国都有,所以很多这种韩国和中国工艺艺术方面来说,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韩国还有一些独特性、固有性的工艺,所以以后这样的论坛,韩国艺术家应该多多参加、多多合作,这些我都想表达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我第一次参加这个论坛,我想今天简要的阐释一下我在思考的一个话题,就是传统手工业的复兴。


复兴,自然也含有创新之意,不是凭空而来,他是有传统,有根基,有传承,刚才多位专家也都谈到了这个话题,当然我们讲的传承多方面,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手工艺,一方面也是在不断的与包括西方在内,世界各国的交流交织当中的传承。我们学院刚刚不久举办了一个展览,叫《从塞纳河到光华路:装饰的现代化》,主要应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对我们学院创院的5位老先生与他们当年留法,以及留法之后回到中国,殚心竭虑创建了清华美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样的一段艺术和人生的历程为主题,来重新回顾100年前法国的装饰艺术运动,对于中国今天当代的工艺美术在内的,也包括我们手工艺在内的一个深刻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所说的传承。


再就是新,就是讲我们的创新,他并不是平地而起,凭空而生,实际上他应该有自己的目的目标,我们最终的发展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实际上是应该应用到我们当今的生活需要、社会需要。正如我们十九大提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当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不断增长需要,与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总书记21年4月到我们学院考察,也专门给我们提出要求,要让更多的美术元素、艺术元素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到城乡的规划建设,要服务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我想这些都是我们讲的复兴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也是我们的初心,有我们的手工艺本身,从我们的早期的人类生活当中,变成一门相对专业化的这样的一个行业领域,其实也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我想这是我讲的为什么用复兴这个词。


我们何以复兴,我想提四句话。
一是文化为核,没有文化作为一个核心,我们的手工艺也罢,工艺美术也罢,我们的这些传统也罢,他实际上就会变成一种形式化的或者是一种表面化的这样的一种变革。这几年我们不断的讲文化自信,讲双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但是在很多实际当中,其实大家对他的理解和应用还是比较的流于表面,有的可能放一点我们敦煌的一些飞天的形象,或者从我们传统的已有的图案等等,摘一点纳入到我们的服装也罢,或者我们的家装也罢,认为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双创,其实这远远不够,包括我们看到的这一年的汉服热,其实很多那些汉服的设计,如果我们深究下去都发现其实与我们核心的文化,与我们传统的汉服的这些式样,其实都还有非常大的理解不到位、不深刻之处。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解文化为核,那么什么叫文化为核?比如说我们知道西方的很多艺术设计,包括他的园林造物,都是几何化的直线为多,而我们很多都是曲线的,是两两首尾相接,象征着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其实归根结底我们的阴阳八卦,包括我们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象等等,这样一种朴素的自然辩证的这种哲学理念,我们的宇宙观,还包括我们的很多的生命观、价值观等等,这些是我们文化的核心。那么我们在研究我们工艺美术如何创新的时候,其实他的背后是要有这样的文化价值观作为主线和基础的一种内核的支撑,这是第一个文化为核。


二是工艺为基,我不展开讲,那么我们学院有文旅部的叫做传统工艺与材料的重点实验室,实际上就是想研究材料工艺等这样一些技术性的成分在内,对于我们今天支持文化的创新艺术,我们的手工艺的创新,他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性的手段。


三是设计为要,这是指的我们要有设计。我们很多的工艺大师,技艺非常的精湛,如果我们这带来引入一些具有现代理念的这种设计的灵魂在里面。那么我们的这些工艺的发展,工艺的创新,他就具有了一种内在的一种灵魂和动力。像刚才我们几位老师,包括山工艺的董校长,我们的黄维教授都讲到了,IP也罢,品牌也罢,其实背后都是要有这种设计的思维,设计的灵魂。


四是应用为重,我们的这些发展和创新,当然我们也可以把他变成艺术品,作为我们一种手工艺发展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或者是艺术层面的一种载体。但是我想包括我们会议的主题,大家都看到了,我们最终是要回归到生活,回归到应用。而今天的很多应用场景与传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我们不但要研究我们的手工艺本身,还要研究他的应用的场景,包括我们比如说交通工具的内部,包括我们现在发展的大邮轮,甚至包括我们的载人航天舱里面,我们实际上都在参与这样的一些手工艺的设计和应用。


这是我讲的这四个方面作为我们复兴的策略。但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我就想用重构的这种方法,那么重构的前提是要解构,把我们已有的这些手工艺的他的各种元素给他拆解开来。拆解开来之后,我们再以刚才讲到的这种文化为核对他进行比较,分类各种研究,比如说我们三中全会提出来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建设。我们自古到今在我们这个土地之上有很多的图案纹样,包括龙的图样,包括我们刚才讲到的鱼的图样等等,那么这些图案纹样之间他有没有一个变化的、演变的逻辑关系,相互之间是怎么互相影响?通过这样的一些拆解之后的分析,归纳,有可能我们会梳理出一些内在的、底层的逻辑结构,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又用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再对这些结构之后的元素进行重新的组合,进行重新的架构,甚至进行融合的创新。我想这也许是对我们手工艺复兴的一个有意义的方法论的体现。
我想这就是我简要给各位专家汇报的一点粗浅的想法,我们学院的教学改革也正在积极的推进当中,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在产教融合方面,在如何以教学和人才的培养助力我们的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希望我们行业的各位厂家,我们的大师们也来关心教学和人才的培养,形成一种双向的互动,双向的助力,最后共同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复兴。



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魏连伟:手工艺50人论坛,是一个高质量的、高水平的论坛,非常有价值,对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的传承创新和今后的发展,我相信一定能发挥重大的作用。我有个建议,把这一次的会议的成果整理一下,上报给国家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在制定国家关于工艺美术行业政策的时候,发挥智库的重要作用。


我曾经担任北京工美集团的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工美集团成立已经70年了,为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历代国家领导人做了大量的国礼,最早制作的勋章就是两弹一星的勋章,包括现在的航天勋章,这些都是我们来做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组织的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比如说三届的一带一路、中非合作论坛、亚洲文明对话等等,这些国礼9成以上是我们设计制作的。


我们的设计师,这些国礼的设计师,包括共和国勋章的这些奖章的设计师,平均年龄30岁。他们都是清华、央美各大艺术院校,包括海归回来的这些学生研究生。但是这些制作者,手工艺制作者,基本都是在五六十岁以上的大师,高级技师这些人制作的。所以我们的国礼的团队是这样一支团队。


现在做国礼,是要重新设计的,中办外交部给我们提出命题,提出主题,让我们去搜索这个方面的国家的比如说国家的象征,甚至国家的国花,国家的这个象征的动物,中国动物是熊猫,有的国家可能就是鹰,这些元素,这些国家有什么喜好,有什么禁忌,这些都是我们研究。设计过程当中,我们这些年轻的同志们,就把关的,北京工美的技术中心,是我们清华毕业的,才40岁,最后我们领导最终来审定,出色的都完成了任务。刚刚最近在北京结束的中非合作论坛又是我们来设计的,这里就大量的我们使用了现代的技术,数字技术、扫描的技术、3D打印的技术,包括 Ai的智能设计,视觉设计这些元素,所以这些在国礼的设计当中,在共和国勋章的一些设计当中,这些现代的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是一个软件,他可以搜索,他可以组合。


最近我在做一个课题,我这课题的名字叫AI时代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我还要组织几位政协委员开展调研,编写政协的提案。我到这来是带着目的来,带着学习的目的来的,我是收获满满。听了这些大咖的学者这些这些演讲,我是醍醐灌顶,极大的丰富了我的认识,所以更加坚定了我来这之后我就觉得,AI时代发展的这么快,如果我们的设计师今后不用人工智能来进行设计,一定被淘汰。这是阿尔法狗打败这个韩国棋手。输了是2:1。理论上讲100打100盘,输掉100盘。一盘我了解过到底是真输了是机器狗是真输给了,输了是假输了,也可能是给一个制作是给人类一个面子,认为人的一生你下不过那么多棋,他把你原来大家包括他刘晓光下的棋,聂卫平的棋,韩国的技术他都在里边。你下去你10个人也下不过,他那几个小时积极,但是学习能力已经把人类的知识都学去了,所以一定要在AI的时代,利用AI这个人工智能技术来传承创意、创新来服务我们当代的文化繁荣。


我认为技术是迭代的,因为我们现在用的都是智能手机,没有人在用按键的,技术是迭代的,替代了,文化是什么?是叠加的,就跟书一样越来越厚越来越好。我们有幸进入在这个文化和艺术的领域,这个确实是我们觉得很有幸。
学会是在组织大家来探寻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就是学会的一个主要的职责。我是做企业的,所以我的观点是什么?工艺美术的发展有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艺术家的创作。第二个就是企业家的传播和营销。再好的东西,我跟我们的艺术家说,最好的东西市场不认可,卖不出去,他不是好东西,没人要,自娱自乐。第三个因素,技术金融资本家的投入。艺术是这样有规律,科技也是一个规律,美国的硅谷的成功也是这三个方面,只不过是第一个方面,是由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第二个方面和第三个方面,企业家的传播,再一个就是资本家金融资本的投入。所以我建议今后我们这个论坛再吸收一些金融资本方面的,让他们来嗅一嗅我们的味道,相信他会有兴趣。


我们这个论坛我想迸发出了这么多的思想火花,如何把他转化为实践,其实我是做企业抓落实的,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落地?我给大家提供一点信息,有两个重要的文件,今年7月份,工信部、人社部和文旅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三部委联合一个行业的意见,原来工信部法国人社部还基本上不多,三个部委联合发展这是第一次。第二个最近文旅部的重点实验室,腾讯研究院和北京邮电大学联合的有个课题发布了成果,这个课题的成果就是大模型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研究报告,他提出了10个核心观点,这个我也是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大家,希望我们的行业我们来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努力,把中国工艺美术这个行业发展得更好。


责任编辑:孙  瑞

统筹核审: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