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凌纯声、芮逸夫著
在此前后,经蔡元培倡导,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的民族学和民间艺术,手工业的调查、研究工作也在有计划地进行着。以凌纯声、马长寿、庞薰栗、芮逸夫、李霖灿、谭旦同等为负责人组成的调查团在1930年前后和1937年至1942年间,分别在东北、西南、四川和台湾等地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各民族的服装、饰物、手工业工具、用品及技术资料、模型、图片等数千件,由中央博物院作为民族文物收藏。抗日战争时期,辗转至西南地区的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等机构,在1942年至1945年间,利用从云南、贵州、西藏以及西北等地征集回来的民间美术品在临时驻地南溪县李庄分别举办了《贵州夷苗衣服展览》《么些民族经典衣饰用品展览》《川康民族宗教画展览》,活跃了战时大后方的文化生活和学术氛围。1941年8月至1946年间,由谭旦同负责组成中国传统手工业调查团,对四川省内的手工业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考察并记录了近20类传统手工艺品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过程,收集了农具、铁器、纺织工具等民间手工工具、工艺技术资料和民族文物标本、模型、照片等合计1936件,撰写了手工艺的单项报告百余种。皮影
地处成都的华西大学博物馆在1940年代前后陆续收进了不少民间美术品,其中以皮影最为出色。为了向社会宣传介绍皮影艺术,丰富大后方的民众生活,华西大学的博物馆与边政研究所于1943年1月13日至15日联合举办了“灯(皮)影戏影偶展览”,并在华西大学的教育学院大礼堂举行灯(皮)影戏表演。同时,还举办了以西藏佛像、器物等民族民间艺术和边疆生物标本为内容的“边疆文化展览”。1942年3月复刊的《民俗》季刊,虽然只出版了儿期,却发表了不少关于民间美术方面的文章,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江应梁的《广东瑶人之衣饰》《广东瑶人之房屋及工具》,顾铁符的《粤北乳源瑶人的刺绣图案》《民俗美术漫谈》,阮镜清的《原始画之心理》等。1943年,重庆正中书局出版了常任侠的《民俗艺术考古论集》。另外,在多个报刊杂志发表的相关文章还有王兴瑞的《黎人的文身、结婚、丧葬》,汪祖华的《陇西南藏民风物》,岑家梧的《中国民俗艺术概说》,梁钊韬的《古代的馈牲祭器及祖先崇拜》,郑德坤的《古玉通论》,李承祥的《缅铃》,等等。这些学术成果,不但对后来的民间文化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亦为当时的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
《民俗》书影
随着全国性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展开,大批进步青年和文艺工作者先后从北平、天津、上海等地来到延安。经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提议,鲁迅艺术学院于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设有戏剧、文学、音乐、美术等系及研究室、实验话剧院等机构。以来自“都市的亭子间”的文艺工作者为主体的学员们,入学后积极响应“到群众中去,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技巧”的号召,在向社会学习的同时,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当地土生土长的民间文艺进行了搜集、整理。在当时,鲁艺的师生多有民间艺术的收藏,其中以剪纸和年画最为普遍。1942年的5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解放区的文学家、艺术家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中去、到民间去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优秀的民间文化传统学习。国内的多个解放区和敌后根据地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及苏区政府的文化部门作出了积极的响应,在不长的时间里收集了一大批民间艺术作品,也创作出了一大批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举办了展览,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承德皮影,在原热河省建平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配合各项中心工作,进行了大量剧目的演出,1945年又组建了“皮影工作团”。1947年,高原书店出版了陈叔亮编的《窗花——民间剪纸艺术》一书,共收入编者1940至1945年间在西北地区,主要是在陕甘宁边区收集的剪纸98幅,按人物、走兽、翎毛、虫鱼花卉编排。
《窗花——民间剪纸艺术》陈叔亮编
被留在沦陷区的一些学者,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展开了对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1941年12月,原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的杨堃转到中法汉学研究所负责民俗学组的工作。作为民俗学专任研究员,日常的工作是编写杂志论文之索引与提要和日报新闻之剪贴与编目,购买或抄录与民俗学有关的照片、拓本、书籍等,并在不长的时间里收集了大量的年画、纸马,后在此基础上举办了“民间新年神像图书展览会”,编印了《民间新年神像图书展览会》图录在展览会期间发行,书中对民间宗教与纸马神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而使该书有了超出一般展览图录的价值。在中法汉学研究所出版的不定期刊物《汉学》杂志上,也能时常见到关于中国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文章。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回到人民手中的中国大地上完全是一派新的气象,与其他各项工作一样,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也受到了各个方面的重视。1949年,各地方的人民政府相继成立,在不长的时间内即着手展开了对所辖区域内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调查研究工作。天津解放后,随部队入城的美术工作队便来到杨柳青镇拜访杨柳青年画的老艺人戴少臣,还走访了“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等人,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生产的问题。同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举行。会议期间举办的“第一次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开幕,共展出1943年至1949年间的美术作品604件,来自解放区的窗花、剪纸、年画等也参加了展览。同月,中央博物院在南京举办了《中国西南及南方少数民族文物展览》,共展出:“(一)贵州的苗人,(二)贵州的仲家,(三)云南的么些,(四)四川的课锣,(五)四川的羌人,(六)四川西康的嘉戎,(七)四川西康的康巴,(八)海南岛的黎人(外有几件其他民族的东西,因不成系统,没有计算在内)”等民族的生活用品及艺术品955件。后又于8月1日至8月8日举办了《西南气候、地理、医药卫生、少数民族文字展览》。后在此展览基础上,选出中国西南部苗、纳西、瑶、傈僳、彝、羌等八个少数民族的238件文物,赴北京参加了相关的民族民俗文物展览。在这一年中,先期迁至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专家们,开始了对台湾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调查工作。年底,上海的徐蔚南从其拽集的江南地区流传的花样中精选而编成的《剪画选胜》,由上海华夏图书出版印铸公司出版,郭沫若、茅盾、胡朴安三人为之题词。由察哈尔文联收集、古塞和钱君甸选编的《民间刻纸集》也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其中大部分的作品为河北民间剪纸艺人王老赏所作。
《剪画选胜》徐蔚南编
开国大典举行过不久,毛泽东主席批示同意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署名发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各地的美术家和美术院校师生纷纷响应指示的号召,到各年画产地进行考察研究,华东文化部和山东、江苏等省的文化部门分别派出年画工作队进驻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无锡、扬州等年画产地,对传统年画的种类、画版的数量、刻印的工艺、艺人与店铺以及生产与销售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举办了展览,并出版了多种关于年画的画册、著作。河南、湖北、广东、福建、山西、陕西等地的文化部门也对其所在地区的民间年画进行了调查摸底工作。对民间年画的调查、研究和改造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同时也带动了地方上对各个品类的民间美术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工作。
《民间文艺集刊》
为了更好地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国民间的文学、艺术,增进对人民的文学艺术遗产的尊重和了解,并吸取和发扬它的优秀部分,批判和抛弃它的落后部分,使有助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经周扬等人提议,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于1950年3月29日在北京成立,设有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戏剧和民间舞蹈等组别,是全国性的民间文化艺术综合研究机构。成立不久,便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征集民间文艺资料的工作,对民间文化的研究工作也同时展开。在《民间文艺集刊》创刊号以及次年出版的2、3期上刊登的胡蛮的《论民间美术的风格》、徐悲鸿的《剪纸艺术家陈志农先生》、李松涛的《关于广东的民间文艺》和程砚秋、杜颖陶的《寒亭的年画》等文章,便是这一时期民间物质文化研究的成绩。其中,胡蛮的《论民间美术的风格》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篇论述民间美术的理论文章,文中强调:“研究民间美术,不是为了孤立发展某种地方性的乡土美术,相反的,而是为了把民族美术更加丰富起来,充实起来。美术历史上已经证明,民族美术本来就是从各种优秀的民间美术集中起来、融合起来、发展起来的结果。”文章还对民间美术的性质、源流、技术、风格以及雅与俗、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做了全面的、简明扼要的阐述。
惠山泥人
按照党的“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通过访问民间艺人、组织改行转业和流散的手工艺人归队,挖掘、搜集民间工艺美术品,举办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等一系列的措施,使一些停产息业的工艺美术工厂、作坊得以恢复,一批濒临绝境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种得到新生。经文化部统一部署,各地的文教主管部门陆续派出专业人员开始进行对各自所在地区民间文化资源的普遍调查。1952年,热河省在普查的基础上举办了民间艺术检阅大会,丰宁剪纸、承德皮影、年画等品种榜上有名。文化部还要求“各类艺术学院均必须注意与实际的联系,注意研究自己民族的艺术遗产”。随后,中央美术学院、鲁迅文艺学院、西南人民艺术学院、西北人民艺术学院、华南人民艺术学院、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等相关院校也相继投入了普查民间美术的工作。1952年9月,新成立的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的师生开始对无锡地区的民间泥塑、纸马、纸牌、纸扎等的民间美术品种进行全面调查,恢复手捏戏文泥塑,在此基础上筹备的“惠山泥人展览会”于1953年2月在无锡崇安寺小学展出,《新华日报》曾发表专文介绍,并刊登惠山泥人的图片。师生们后来又对苏州的刺绣、织锦、木版画、泥玩具等传统工艺美术进行考察,积累了一大批实物资料。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的师生还参加了为编撰《北京志》而进行的北京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情况调查。1953年9月25日,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开幕。江丰在开幕式讲话中建议,要在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机关内设立“民族美术研究委员会”等三个委员会。此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所属各地方分会在民族美术研究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也开始组织美术工作者对地方的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进行普查,收获颇丰。一年多的普查,摸清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基本状况,各地区的文教主管部门和大专院校拽集了一大批有着鲜明地方特色的高质量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在此基础上,各大区的文化部门于1953年的下半年先后举办了民间工艺美术品的观摩展览会,组织文化工作者和手工艺人进行观摩、研讨,部署下一步的工作。是年9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在上海举行“华东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共展出华东各省民间艺人精心制作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约3千余件,后又从中选出剪纸、木雕、年画、印染、刺绣等优秀作品分门别类陆续出版。在其他地方,也采用多种方式举办了大大小小的关于民间工艺美术的展览会、观摩会和经验交流会。年底,由中央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二十几个省,二十几个民族有展品参加。展品的种类中包括了陶瓷器,染织刺绣品,雕塑品,金属工艺品,漆器,编织物,年画,剪纸以及其它各种美术工艺品等”一千多件。展览期间,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了展览。文化部的领导还邀请来自各地的著名民间艺人杜云松、李芝卿、刘传、龚玉璋、杨士惠、张景祜、潘雨辰、吴龙发、汤子博、陈铭和陈之佛、沈福文等18人到北京参观,交流经验,并与在京的工艺美术专家庞薰、雷圭元、张仃、张光宇、祝大年、郑可等举行了座谈,听取了对相关政策和恢复发展各地民间工艺美术的意见。在次年的《美术》创刊号上,刊登了“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的部分作品。徐艺乙: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
来源:民俗学论坛公众号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