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杭间:“守正创新”的当代民艺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11-05  浏览量:0

一、守正创新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将“守正创新”定位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这一重大原则,并非仅仅针对民间工艺,也不只是针对艺术领域,而是关乎整个思想和文化层面。它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华文明连续性特质的辩证统一。所以,“守正”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坚守正道的概念,还涉及如何处理立国之本的主导思想与源远流长的几千年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哲学层面上,守正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改革定力,这无疑是我们深信不疑的原则,创新则强调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适应性变革。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有了更高要求,如何解决体制、机制发展与这些新要求之间的矛盾,都体现在“创新”这一重要原则中。所以,我们所说的创新,并非如过去历史发展阶段中那种单一维度的创新,比如经济领域的某种创新模式,或是文学上的一种新文体、艺术上的一种新风格。这里的创新概念,其内涵与外延或许更为广阔深远。

在文化维度上,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中华文明基因,为改革提供了历史纵深的精神支撑。当我们回归到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便能清晰地看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之间所蕴含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智慧与谋略。它如同为我们创新发展提供的一座精神宝库,具备深厚的历史纵深感,而“守正”与“辩证看待复古”这两大原则,或许正是支撑我们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守正创新”与文化建设

(一)理论根基和实践路径 

就这两个方面而言,“守正”必然要坚守我们文化的主体性。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更具活力地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逐渐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正日益回归。正如总书记所说,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我们已然步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确立中国话语权的时代。这种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正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坚定认知基础之上。所以,“守正”的核心在于如何坚守文化的主体性。我认为,这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守住“两个结合”这一根本要求。这也正是对“守正”理念的深刻呼应:其核心并非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单方面继承,而是站在当代发展的时空坐标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中华文化传统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应以这样的理念作为“守正”与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而创新,则是要激活文化的生命力。这样的要求和精神指向,同样体现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的宗旨、评价标准以及其所要达成的使命指向之中。所以,通过此次展览以及“山花奖”的评审工作,我想我们大家都能深切体会到,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当代创新,该如何结合中国的具体现实情况来进行判断,又该如何把控好二者之间相应的比例关系。我想,这些或许都是上述原则发展所衍生出的具体考量。

(二)文化治理与制度建设

首先,通过意识形态的引领,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进而发展壮大主流文化。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受西方文化的诸多影响。回首整个20世纪这100年的历程,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实际上长期处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比较、竞争,又彼此融合、合作、共融的过渡性发展阶段。然而近年来,随着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的涌现,这一局面正悄然转变。无论是电视剧《觉醒年代》,还是“九三”文艺晚会等重大庆典文化活动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成功让我们看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可以有鲜明主张的。而且,通过优秀艺术家的参与创作,我们能够达到与世界文明之林并驾齐驱的高度,甚至发挥出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引领作用。

其次,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守正创新”不是艺术家闭门造车所能完成的,它需要依托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融合,从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这一过程,必然呼唤制度层面的系统性支持与创新推动。

(三)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

过去,老一辈文化人之所以卓越不凡,是因为他们在充分了解世界文化后,再回过头来审视、反思自身的文化。如此一来,对于自身文化的优劣之处,便能有更清晰的认知,也更有利于对自身优秀文化进行推陈出新。所以,在文明的传承与国际传播过程中,如何彰显中华文明的特质,突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进而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需要借助一定规模和强度的国际传播。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地球村”。近年来,国家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围绕丝路等文化遗产线路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都在展现着“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手工创新或许也只有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才能结出更加丰硕的新果实。

三、守正创新与当代民艺

第一,应当将“民为邦本”的传统思想,创造性地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既要继承文化基因,又要回应社会需求。人民的文艺,其源泉、原创性以及蓬勃的生命力,是任何一种文艺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根本性的意义。这也是当年郭沫若、钟敬文、巴金等先生创办中国民协前身——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核心宗旨之一。

第二,坚持手工艺的技术传承,赋能当代生活,这无疑是今天民艺发展守正创新的重要方向。我们不可能回到复古的时代,也不可能让普通人的生活停滞不前,这并非今天普通老百姓的需求。时代总是在向前发展,因此,手工艺的技术传承也要与当代生活同步发展。

第三,我们要深耕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观念,追求高水平的当代转化。在此次中国民间工艺展览上,我们既看到了传承得非常好的作品,也看到了众多艺术家,尤其是年轻一代在追求传统与现代的与时俱进。这种变化是立足于当代生活的变迁,有着生活根基、市场根基和老百姓的需求根基。但是,如何实现这种变化的高水平,我想我们还需要下大力气。

第四,要遵循文创的双属性,即文化属性和市场属性,不能片面地追求文化属性,也不能片面地追求市场属性,而要实现文化和市场的双赢。比如,现在很多文创作品只是简单地做符号转移,把一个符号贴到马克杯上或冰箱贴上,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文创表达。我们要深入挖掘,让文创作品在文化和市场上都能获得双赢。

第五,为实现以上目标,我想提出一个倡议:一定要将设计视为一种重要方法。当下,设计已越来越多地被国人认可为推动中国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比如此次永康展区展出的小五金产品,作为设计成果,早已超越了永康传统漆器、炉匠等手工业阶段,迈向了各类小家电、生活用品、旅游用品的新阶段。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让我们少走弯路。 

另外,我想与在座的民间文艺家们恳切分享一下我的体会,那就是不忘初心。自20世纪以来,我们的先贤们为民间文艺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比如陶行知在晓庄推行的乡村文化改革,晏阳初在河北定县的工作,梁漱溟在邹平开展的乡村建设,这些先贤们并非仅仅将乡村文化改革停留在表面符号或一蹴而就的某项事务上,而是期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乡村的生活文化与生态,实现系统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在整个20世纪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他认为先贤们真正推动了当时作为农业社会的中国的改革与转型。从黄炎培在昆山的手工业实践、卢作孚于北碚推动的近代产业建设,到费孝通先生始于“江村”并延伸至七八十年代的乡村经济与乡镇企业研究,这些先驱性的探索共同构成了中国乡村工业化的重要历史脉络。今日永康、义乌、金华等地的繁荣,其乡村企业与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均可追溯至此一源流。

所以,借此次会议的契机,我想提醒各位,真正的民艺,是深植于民众之中,致力于改善民众生活,让全体中国人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稳脚跟、走在前列,实现与世界各民族和平共处且自豪生活的理想实践。我想,这是我们今天发展民间艺术的初心,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愿望,更是总书记为我们描绘的中国梦的一部分。

杭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协副主席、浙江省民协主席、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图片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艺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