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才大颖:以“创新传承”开启安溪“藤铁工艺”的2.0时代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10-13  浏览量:0

金秋十月对于安溪藤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前有十月一日在安溪尚卿镇“陈清河大师作品展示馆”的隆重揭牌,让业界感受到了安溪“藤铁工艺”从哪里来的那段波澜壮阔历程。今有“承创共生·安溪藤铁艺术展”的惊艳亮相,让我们所有来宾有缘齐聚于中国工艺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工艺美术馆,让业界与公众了解的不止于安溪“藤铁工艺”。尤其是,着眼于未来的、安溪“藤铁艺术”的当代表达,更让我们看到了安溪从“藤铁工艺”走向“藤铁艺术”的时代觉醒。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对本次艺术展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耕耘在藤铁工艺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工艺美术大师和工艺匠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安溪“藤铁工艺”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宝库中的营养,溯源于历史悠久的竹藤编制技艺。历经几十年的跨界创新,在与时俱进的市场磨砺中,不断地融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当代先进技术与东方传统美学于一体,实现了从传统作坊式的手工产品生产到现代产业集聚规模化的华丽蜕变,成功树立起了享誉全球的“世界藤铁工艺之都”品牌。安溪“藤铁工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产业成长历程,无不体现出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相得益彰的生动实践;无不体现出无中生有的创意协同与时俱进的创新所成就的安溪“藤铁工艺”现代产业体系的精彩缩影。


如果说安溪“藤铁工艺”的横空出世有其“传承创新”的渊源,回望几十年的跃变历程,“藤铁工艺”更是安溪人“创新传承”的真实写照。每一个关键的节点都凝结了“承创共生、以创促承”的内核动力精湛技艺、独运匠心,将冰冷的铁线与温润的藤条巧妙融合,创造出“藤铁工艺”的新品类;品质规模、集聚共生,以产业思维整合的供应链条,承启强大的创新力量;品类齐全、琳琅满目,从家居陈设到艺术精品,安溪藤铁充满着灵动与创意;节庆必需、行销世界,藏富于民、利在千秋,这让安溪“世界藤铁工艺之都”叫响全球,在海内外赢得了极高的美誉度。


本次艺术展,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对安溪“藤铁工艺”辉煌成就的一次集中检阅,更像是推动“藤铁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再上台阶的序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滕竹工艺”到“藤铁工艺”,安溪人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始终以创新思维激励自己永远走在再创新的路上。由此成就了安溪“藤铁工艺”旗帜下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意境与理念,没有让安溪藤铁之美刻意追随宋式美学,更无大唐遗风之痕。而是以“传统技艺、世界表达”的格局,唤醒自己,突破自我,一定要完成“从弱到强”的蝶变,实现从“藤铁工艺”走向“藤铁艺术”。


今天,当我们凝视眼前这一件件精美、大气、时尚的“藤铁艺术”作品时侯,的确与我们过往印象中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有着不一样的感受。那就是一种“器韵”与“时宜”适配的愉悦所表达的当代创新魅力,这种“适配”恰恰唤醒了人们对当代审美的再认识。如果说唐宋美学是与那个遥远时代“适配”的典范,那么,创造与新时代相“适配”的美学空间或许是工艺美术界当下必需要思考并做出回答的时代之问。


今天,当我们还在疑惑是“传承创新”的血统存正,还是“创新传承”更有生命力的时候,安溪人的创新历程早已给了明确的答案。前有几十年前陈清河大师创新崛起成就一方产业,功在当代;后有陈文令返乡创造“艺术浸润田园”的无中生有,成就了魅力乡村的梦想。安溪的再创新一直在路上,从满足外向需求的室外节庆装点走向开拓内向市场的室内时尚装饰美学,安溪从“藤铁工艺”锚定了“藤铁艺术”,并以“艺术生活化”的理念开启安溪“藤铁工艺”的2.0时代,这或许正是本次展览的精妙之处。


非常感谢,本次展览的策展团队所做出的辛勤付出,让我们有机会在这殿堂级的展馆,领略“藤铁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感受“承创”之间所迸发出的无限活力,见证“共生”理念所结出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以此为契机,梳理出“安溪经验”,成就“安溪现象”。


非常期待,各级工艺美术的相关机构,密切关注安溪的创新,厘清安溪从“藤铁工艺”跨向“藤铁艺术”的内在商业逻辑,充分激发“大师群体”在这一跨越过程中的创意、创新、创造欲望。让传统技艺焕发时尚生机,让中国“藤铁艺术”光耀世界更多角落。

以上观点来自于才大颖理事长在2025年10月11日的“承创共生 --安溪藤铁艺术展” 开幕式上的发言。

图片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