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才大颖:锚定时代需求,推动工艺美术从“学科教育”走向“能力教育”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9-29  浏览量:0

今天,我们怀着对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共同的热忱,相聚在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清华园,共同出席并见证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教育大会的隆重开幕。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感谢各位领导嘉宾、学界同仁、院校师生的倾情参与和热情支持;感谢清华美院等各方单位对本届大会的鼎力支持。非常期待,携手相聚今日、畅所欲言明天,凝聚共识、不辱使命。


2023鼓浪屿上的初心凝聚,到2024艺科融合的深度探索,再到2025创新传承的双向赋能,全国工艺美术教育大会已经走过两度春秋。这两年,是理念生根的两年,“创意工美”、“科技工美”从设想走向殿堂,已然成为教学实践成果的鲜活注脚;这两年,是实践破局的两年,“从传承创新到创新传承、从产教融合到教产融合”的转型之路愈发清晰,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践行之路正在步入“深水区”。


恰恰是这样的悄然改变,让全国工艺美术教育大会成为了我国工艺美术教育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已然成为凝聚学界共识、引领行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三年“毕业季”,我们见证了无数青年学子的成长与突破,也切身感受到了工艺美术教育在新时代所迸发出的蓬勃生机。今天,当我们相聚在魅力清华园,面对社会对人才的渴望与苛求,我们再按部就班地以“缓变”的“学科教育”应对“强变”的市场需求时,倒逼着我们不得不再度思考,我们院校当今的创新力能否让我们培育的人才更具市场竞争力这样不可回避的话题。


工艺美术具有经济与文化双重属性,与一般性学科不同,在学科体系建构上具有自己独特的多元维度。工艺美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在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工艺美术教育历史地肩负起与国家战略同向同频的使命。培养与新时代需求相“适配”的人才就成为当下工艺美术类院校的主要责任,从“学科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的命题应时代之需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本届大会以“创新传承·双向赋能”为主题,旨在以国际视野,探求数字经济时代下我国工艺美术类院校人才培育的创新模式,围绕如何提升院校的创新力、人才的竞争力等话题,直面当下工艺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痛点与难点,以此对未来我们所担负的使命做出积极的回应。


当下,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产业形态的重塑,数字技术与传统技艺的碰撞、文化IP与生活场景的融合,在拓展了工艺美术的内涵与外延的同时,从需求端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培育的人才一旦走进社会、面向市场就应该具备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尤其要善于将先进文化的内核与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深度融合,成为文化新质生产力中最为积极活跃的力量。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院校培育人才的竞争力才能赢得从“产教融合”走向“教产融合”的主动。面对这场时代变革,我们不能满足工艺美术教育浅尝辄止的“滞后调整”,触及根基的“深度转型”或许箭在弦上。


“深度转型”的动力源于工艺美术对“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时代追求,尤其是在“当代转化、世界表达”的语境下。面向新时代、新需求,要破解“器韵”的传神之困、“时宜”的应世之难,“叙事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相互加持或将成为“能力教育”的不可或缺,并与“学科教育”一道筑牢工艺美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叙事能力”是工艺美术与文化链接的根基,是以纹饰、色彩、造型、功能等为创作主体,让观者可感知、可共鸣的叙事创作表达过程,当然也包括驾驭AI的过程。承载着创作者对艺术、文化、历史和生活的深刻理解,最终沉淀为“器韵”,其核心逻辑是“以形载事、以事生韵”。“审美能力”则是工艺美术与时代语境的“适配”,并非个体审美的偏好。这种“适配”不是对传统的割裂,更不是对潮流的盲从,而是创作者自身“审美能力”表现在“传统内核”与“当代需求”之间平衡的把握,最终跃升为“时宜”,其核心逻辑是“以美应时,以时焕新”。围绕“叙事能力”与“审美能力”的课程体系再造对当下“学科教育”体系的充实或许更具时代意义。


工艺美术教育能否做到以“学科教育”为基,以“能力教育”为魂,必须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坐标之中,充分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时代意义和科学内涵。以此,推动工艺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深度转型”并构建以“叙事能力”和“审美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教育”体系,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队伍。本次大会的举办,亟需业界同仁、院校高层、专家学者的热议探讨、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以当代的视角重构传统、用现代的语言诠释经典,做好“震古烁今、融贯中西”的文化转译,引导学生从“认知技艺”起步,进阶至“审美共情”,最终抵达“文明叙事”,让传统工艺在当下绽放出辉映时代的勃勃生机。


建构工艺美术“能力教育”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创意、创造、创新”在“能力教育”中的基础性引领作用。从创意思维的萌发、创造实践的建构,再到创新多元价值的落地,形成“创意、创造、创新”的完整闭环。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培育出与新时代“适配”的、兼具思维活力、实践能力与价值创造力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矩阵。


非常期待与会中外专家学者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用真诚点亮智慧,为中国工艺美术在新时代从“消费社会的边缘”走向“消费社会的中央”,培育更多的“适配”人才。


非常感谢教育工作委员会的所有同仁,是你们的倾情奉献,开创了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史上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让我们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这个大家庭薪火两旺。


民族复兴教育先行,强国建设人才栋梁。最后,预祝本届大会圆满成功!

上述观点来自于2025年9月27日,才大颖理事长在“2025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教育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