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图说19世纪克什米尔民间技艺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10-14 浏览量:0
《克什米尔商贸和职业图集》克什米尔画家绘,创作自1850—1860年,这本画册一共汇集了 86 幅作品,描绘的是中亚克什米尔地区的贸易生活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各种劳动活动清晰直观,为我们了解当地的职业、商贸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因资料有限,能找到的只有本文的图片。

插秧和收割水稻
《克什米尔商贸职业图》 集中的插秧和收割水稻,可以看到起源于中国的水稻在南亚地区传播。在印度,印度教中的象头神(Ganesh)之所以大腹便便,就是因为吃了太多的米布丁。在最早的仪式惯例中,印尼皮影戏的表演者在演出前也会吃一小团米糊。因为稻米是幸福生活的基本来源,所以在许多文化中,它也是婚礼仪式的一部分。

采摘莲藕
在印度教的意象中,不少神祇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维持宇宙秩序的主神毗湿奴,就常常横卧在龙王舍沙(印度神话中诞生的第一条蛇,同时也是毗湿奴的重要随从)身上,而他的妻子吉祥天女则随侍在身旁。从毗湿奴的肚脐上长出的一朵莲花上,诞生了创造神梵天。图中绘画的采摘莲藕的情形显现,不只是神祇会飘浮在莲花上,为每日所需而奔忙的收割者也是如此。

用木蓝染色
对页图所展示的这种工艺叫拔染印花(discharge printing,这种工艺在英国的代表先驱是威廉·莫里斯),图中的工匠在靛蓝已经染好色的织物上还原出白色的图案,然后再将织物浸入烧热的红色浅草染料中。

手工轧棉的方法
手工匠人弹制棉花的工具和纺织工具,图中分解了各种工具的使用细节,与现在的古法制棉一脉相承。
首先将棉花上的杂物和虫子去除,再将一团团纤维与种子分离,让所有种子留在一边,纤维留在另一边;拿着弹棉花器的男子弯下腰做了一个弹棉花的动作,然后棉花被卷成“雪茄”状;接下来就可以纺成线,最后再织成布或染色。19世纪时,欧洲发明的机械化生产变革了制作工艺,将印度从棉布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甚至把印度当成英国棉布制成品的倾销地。后来,圣雄甘地推行手工纺车复兴运动,让印度纺织业再一次立在了世界贸易的潮头。
中亚沙姆米烤串
中亚的沙姆米烤串,融合了伊朗和印度的美食技艺,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食用。
克什米尔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聚集地,并拥有众多穆斯林、印度教教徒以及佛教教徒。其中拉达克地区佛教徒最多。克什米尔人的生活型态是纯朴的,对于宗教信仰的差异是宽容的,以及比之外界更为缓慢地进步的步调。居民大多喜好和平,多样化的文化足够反映宗教的多样,当部落欢庆节日时才可以使他们远离平淡的生活。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史纲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