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家羚说瓷:民国古彩瓷的承上启下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8-06 浏览量:0
民国时期学者许之衡在其《饮流斋说瓷》这样评价当时的古彩:“五彩华贵,备极绚烂,而古意盎然。”短短一句,道出了五彩瓷(古彩瓷)“绚烂”与“古意”并存的气质。民国短短三十余年,战火频繁、经济凋敝,景德镇陶瓷业虽受影响,却也像于危崖之上开出的一枝峭崖之花,这时期的古彩瓷亦然,艺人以“守正”承接康熙五彩之筋骨,又以“开新”注入现代审美之血液,遂使古彩瓷在时代裂变中完成承上启下的使命。

辛亥鼎革,御窑厂停废,匠籍尽散,景德镇窑火却未遽熄。民国初年,景德镇仍循晚清旧例,五彩胎釉尚带同光遗韵:胎骨坚致而微厚,釉面白中泛青,矾红沉黯,水绿偏灰,蓝彩薄而失神,世称“灰五彩”。然社会风尚丕变,京津沪上文人雅士“搜求康熙硬彩之沉雄”的愿望下,需求既起,技艺遂苏,景德镇瓷画艺人远溯臧应选、郎廷极之法,近取同光官窑残片为式,开启了古彩瓷艺的变革之路,涌现出了以段茂发、李盛春、欧阳光等为代表的古彩瓷画艺术名家。

然而技艺之承仅是根基,审美之转方见精神。康熙五彩以刀马人物、耕织图、雉鸡牡丹铺陈满器,布局繁密,色彩跳荡,呈“官样”之雄阔;民国古彩却转尚留白,题材由“祝颂”而“清供”,由“庙堂”而“书斋”。人文、技艺双驾齐驱,古彩至此脱去宫廷外衣,换上文人长衫,“活泼严谨的官样画风”与“出茧破壁的巨匠风格”并存,恰如《饮流斋说瓷》所言“华贵深凝”之外,再添“萧散简远”之致。

民国古彩的“承上启下”,不仅体现在审美品格,也体现在材料与图式的更新。民国时期,外国的“洋蓝”“金红”等进口彩料大量涌入,艺人们发现用釉上蓝彩替代康熙时期的蓝彩,可使画面更纯粹、更亮丽,色彩层次更为丰富。这时,也有了“五彩加粉”之综合尝试,被称之为“古粉”结合,人物肌肤先以淡粉渲染,再以黑彩勾线,背景山石则用康熙遗法堆蓝点绿,色阶丰富而神气不散。

之所以说民国时期是古彩瓷发展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育。1910年,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等人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开创了中国陶瓷教育的先河,此时的瓷业传承不再是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的单一模式,再加上现代化教育的介入,也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思想、理念,这对古彩瓷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陶业学堂于1927年更名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48年升格为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成为国内首所陶瓷高等学校,1958成立本科建制的景德镇陶瓷学院,2016年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开设了古彩班,一代古彩宗师段茂发被聘为教授,专业教授古彩技艺,与此同时来自全国高校的艺术科班毕业生来校任教,掀起了瓷业发展的新篇,戴荣华、方复、蓝国华等一批古彩大师均毕业于该校,推动着古彩瓷画艺术的创新发展。


可以说民国古彩的再度光华,是官窑解体、口岸开放、文人审美与商业资本多重力量交织下的一场“自救式复兴”。但其“五彩华贵,备极绚烂,而古意盎然”的风采依然闪耀,“华贵”承接明清,“古意”开启未来。



景德镇蔡玲玲陶瓷艺术博物馆是经江西省文化厅于2013年批复成立的一家个人艺术类博物馆,景德镇市“千馆之城”首批创建馆,国家二级博物馆。博物馆法人是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西省蔡玲玲古彩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蔡玲玲博士。博物馆以蔡玲玲馆长40余年陶瓷艺术创作历程为主体,是集陶瓷艺术展示、交流、文创、体验、研学、技艺传承、文化传播、科技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平台,是一家立足瓷都、面向世界、传播文化、服务行业的陶瓷艺术类民办博物馆。


蔡玲玲,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创新艺术金奖、第二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鼎奖”;百花杯金奖;第九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华工艺精品奖”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神工杯”大赛金奖;第十届“大地奖”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金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金奖;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最佳创意奖;“红色中国”作品展终身成就奖等百余奖项。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蔡玲玲陶瓷艺术博物馆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