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清代时期的丝绸文化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5-01  浏览量:0

清代,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此期间,丝织手工业非常发达。遍布在全国闹市僻壤的蚕妇织女,昼夜不息,寒暑不辍,手足胼胝从事纺织。拥有千张机、千名工匠的大工场屡见不鲜,市场经济一片繁荣景象。

到了清后期,特别是在鸦片战争结束后,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缫丝和丝织工厂引进了外国先进机器设备,如蒸汽缫丝机和电力织机等,使丝绸工业得到发展。

清朝丝织生产多数仍属手工业生产,其机具基本与前代相同。然而由于织工与纹匠的努力改进,绸缎质量有所提高,创新生产了新的花色品种。
缎是我国历代的传统产品,到清朝得到很大的发展,各种服饰均以缎料为多。
清朝的缎可根据不同的工艺而织出不同的品种。当时缎的主要种类有素缎、暗花缎、织金缎、锦缎、妆花缎(图1)等大类。

图 1|折枝花卉蝴蝶妆花缎馆藏|故宫博物院藏图源|《中国历代丝绸纹样》第203页

在丝织业比较集中的地方,江、浙、粤、川、闽、鲁等省都有各自的名牌产品,如苏州摹本缎、杭罗、杭纺、粤缎、漳绒、漳缎、山东绸等。
图2所示清代的敷彩团花漳缎,原是一件坎肩料,装饰由牡丹、如意、“卍”字、 蝙蝠、双桃组成的团花。


图 2|清代敷彩团花漳缎馆藏|故宫博物院藏图源|《中国历代丝绸纹样》第219页

而且,各地所产的缎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与风格。

如南京的缎以玄青色著名,光泽好而缎身重,朴实耐用;杭州的缎以杭青以及浅色著称,质地轻巧,色泽鲜艳华丽,花色新颖等。
丝绒也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大类产品,发展到清朝,花色技艺均有创新,出现许多优良的品种。
清朝丝绒以其制织工艺与外观特征来分,大致可分为素绒、提花绒、雕花绒、彩经绒等几大类。
素绒绒毛均齐,表面素静,光泽柔和。此外,还有双面均有绒毛的双面绒。
提花绒是在缎地或纱地织物上起绒花的丝绒织物,如漳缎、剪绒纱等。漳缎在清朝极为盛行,宫廷贵族多用漳缎作服饰用料(图3)。

图 3|清末民国初蓝漳缎“一枝花”女夹袄馆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图源|《中国历代丝绸纹样》第248页

雕花绒,在统幅织物上布有绒毛和绒圈,其花纹部分利用绒圈割开形成绒毛的花,而地部则是不割绒的绒圈,利用绒毛和绒圈互为花地衬托出花纹形状,如天鹅绒(图4)。

图 4|清代福建天鹅绒图源|朱新予《中国丝绸史(通论)》

彩经绒是把绒经按花纹所需染成各种色彩,统幅织物上均是绒毛,其花纹是以不同颜色绒毛相衬而形成的。
如康熙和乾隆年间,新疆少数民族已开始生产的玛什鲁布(图5),它是一种扎经染色的丝棉交织的起绒织物,外观五彩缤纷,并有晕色感的织物。

图 5|清代玛什鲁布馆藏|故宫博物院藏图源|《中国历代丝绸纹样》第229页


清代丝绸纹样大多很写实,更是集历代丝绸之大成。
题材有各种几何纹,各种动物、植物、山川、树石、云纹、流水、杂宝;形式有各式纯几何形、地子纹,各式几何形骨架内填嵌自然纹样的几何填花等等。
清代纹样风格前后有所变化。清前期丝织物主要仿唐、宋、明代花色,前代典型纹样如云鹤、灯笼(图6)、宝相花、落花流水、如意云、棋盘格子等时常可见,“龟背如意锦”“大小宝照锦”等宋式锦有很高成就。
受江南文化、艺术影响,纹色从明代的豪放浓重趋向清秀淡雅。

图 6|清代白地加金灯笼锦图源|《中国历代丝绸纹样》第168页

清代中期,丝织材料、织造工艺、染色工艺进一步完善,丝绸品种的外观、质地提高很快,纹样的风格也越来越多。
在一些装饰性很强的大折枝纹下填嵌的密集几何纹,以及按成品规格或要求加以设计的一树梅、一丛兰、整枝牡丹等纹样颇具新意。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华服志 志华服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