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千年玻璃:遗落在丝绸之路上的珍品(上)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5-04  浏览量:0

 距今2600年前,玻璃制造技术在欧洲及地中海沿岸十分流行,其制品通过西域(今新疆)传入我国。《宋会要辑稿》载有许多外国进贡玻璃的记录,可说明玻璃在近东、欧洲等地为生活用品,传至中国则被视为带有异国风情的珍宝。 

图片
        这些精美的玻璃器不远万里,从古罗马一路来到中国,在跨越了遥远的距离之后,又跃过了漫长的岁月,被今天的我们看到。
图片
网纹玻璃碗  北魏时期  拜占庭酒器高6.7cm 口径10.3cm 足径4.6壁厚0.2cm  1948年河北省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图片
希腊式玻璃碗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尽管外壁已经被侵蚀得粗糙不平,但内壁仍然保留玻璃原本的深蓝色。年代测定、器型和口沿下的凹槽都表明它是一件晚期的希腊式器物,很可能制作于黎凡特。
图片
玻璃磨花筒形杯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苏南京象山7号墓出土
        罗马玻璃输入到中国的品种和数量都有增加。在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京附近,比较集中地出土了进口的罗马玻璃。
图片
玻璃瓶中瓶   伊斯兰玻璃器  通高16厘米  鼓腹径8.5厘米辽宁朝阳北塔出土
        此器整体造型如一昂首蹲鸟,颈部缠有蓝色玻璃丝为装饰,瓶柄上的扳手也是蓝色玻璃,瓶口配有黄金的子母瓶盖,瓶子的内部还有一个蓝色小玻璃带把杯。这件玻璃瓶造型奇特,玻璃瓶壁极轻薄,是由吹制法吹制而成的伊斯兰玻璃器,作为供养器,这件珍品于辽重熙年间舍入佛塔。
图片
带把玻璃杯 高11.4厘米,口径9、底径5.4厘米 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馆藏
        内蒙古奈曼旗辽开泰七年(1018年)陈国公主、驸马的合葬墓出土了7件玻璃器皿。带把玻璃杯是其中一件,深棕色透明,外表附有风化层,口微敛,径圆筒状,肩部外鼓,腹部陡收,假圈足,在口和肩部连接着扁圆形把手,把手上端有圆饼状物为扳手,很可能是一件伊朗高原10世纪产的玻璃器。
图片
乳钉纹玻璃瓶 高17厘米,口径6、腹径9.5、底径8.7厘米  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馆藏
       此瓶器无色透明,侈口长颈,呈漏斗形,鼓腹,喇叭口状高圈足,腹壁饰五排小乳钉纹。最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其瓶把,是用10层玻璃条镂空堆砌而成的,这需要玻璃工匠充分掌握热熔态玻璃在降温时由软变硬的时机,以高超的手法逐步堆砌才能完成的复杂工艺,这件乳钉纹玻璃瓶很可能是埃及或叙利亚的玻璃产品。
图片
刻花玻璃盘 口径25.5厘米,底径10、高6.8厘米 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馆藏
        花玻璃盘无色透明,表面有风化层,敞口圆唇,弧腹圈足,腹壁刻有一周以手工用砂轮打磨出的28个小四棱锥装饰。这件刻花玻璃盘器形美观,制工精细,可能是东罗马拜占庭帝国10-11世纪的制品,为现存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玻璃珍品。
图片“白色缠丝玻璃高足杯”,以涅白玻璃条与透明玻璃条贴成坯,杯面上有螺旋状纹理的花纹。从色调风格来看,应属于欧洲舶来品。
图片
盘口细颈淡黄色琉璃瓶  唐  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该器为无模吹制成形,在淡黄色的玻璃胎体上,肩部缠贴一凸棱,其下又压贴有八个一周的暗紫色琉璃饼,此类贴丝、贴花装饰技法在7至9世纪的叙利亚沿岸流行甚盛,世界各地的美术馆见有类似者,其风格为受到萨珊玻璃影响所致,可能是萨珊晚期或伊斯兰早期的作品。
图片蓝色花纹玻璃盘  唐  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图片
伊斯兰米哈拉布纹蓝色琉璃盘   唐  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图片
伊斯兰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   唐  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图片伊斯兰枫叶纹描金蓝琉璃盘  唐  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图片
法门寺出土的菱形双环纹直筒琉璃杯,晶莹可爱。这种桶形杯是伊斯兰玻璃的常见器型。
图片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拉斯特彩罂粟纹黄色玻璃盘。一般认为拉斯特彩自8世纪起源于埃及,为二次烧成,9世纪传入两河流域并移植到陶器上。图片花瓣纹装饰碗,东地中海地区-西亚,阿契美尼德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
图片
淡蓝色高脚玻璃杯  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此杯历经千年依然不惹尘埃,晶莹剔透,是内蒙古地区现在发现的保存最好、质地最优的古代玻璃杯 。敛口,弧腹,自腰下内收,小平底,腹部饰三道弦纹。
图片汉代弦纹玻璃杯  合浦文昌塔70号墓出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玻璃器属于铅钡玻璃和钾玻璃而有别于西方的钠钙玻璃,但其生产技术当是通过海上交通从西方传入。
图片
鸭形玻璃注 北燕冯素弗墓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1965年9月出土于,该器形长颈鼓腹,长尾细细,质薄透明,颜色淡绿,玻璃质、体横长。此器重心靠前,装满了水后则自然前倾,使水溢出,空腹时头略抬起,只有腹部充水置半时,由于后身加重,才能放稳,这就说明它并不是普通的水注。这件形如鸭状的国宝,看似并非传统的中国风, 与东罗马玻璃基本组成相似,这种玻璃器应是经由“丝绸之路”从东罗马帝国进口的。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史纲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