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琉璃绝大部分是国外进口的。《汉书》颜师古注引《魏略》,大秦国出赤、白、黄、黑、绿、缥、绀、红、紫十种琉璃,大秦指的是罗马帝国。
这些精美的玻璃器不远万里,从古罗马一路来到中国,在跨越了遥远的距离之后,又跃过了漫长的岁月,被今天的我们看到。战国水晶杯 高15.4cm、口径7.8cm、底径5.4cm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出图 藏于杭州博物馆 它由一整块优质天然水晶打磨而成,经过了细致的抛光处理。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早期水晶器皿中最大的一件,被列入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这件绿色琉璃瓶的造型在目前出土的隋唐玻璃器中比较少见,应是一件是舶来品。出土所在地正是当时隋代大兴城的清禅寺内。出土时琉璃瓶放置在一件米黄色的瓷瓶口沿上。琉璃瓶晶莹剔透,小巧玲珑。 隋绿玻璃小瓶 陕西西安李静训墓,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隋绿玻璃小瓶器型虽不大,但秀美可爱,色泽艳丽透明,这表明当时在玻璃料的熔炼和器皿吹制成型上都达到了很高水平,是一件难得的作品。隋绿玻璃小瓶的出土还表明,当时中国已采用了西方玻璃工艺,既能制造高铅玻璃,也能制造出质量较高的钠钙玻璃,器物形态则依然多采用传统样式,表明中国玻璃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玻璃高足杯 钦州市博物馆藏
辽代玻璃杯 出土千年前的玻璃器并不奇怪,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玻璃器是商代殷墟遗址的妇好墓中的陪葬品,距今3500多年。而世界上最早的玻璃器是距今5000年的埃及文物。但我国出土如此精美的玻璃器,特别是形似现代玻璃杯的国宝级水晶物就非常诧异了。凸弦纹玻璃杯,唐,陕西省何家村窖藏出土,高9.7厘米。萨珊风格。 造型在唐代器皿中罕见,器外壁粘贴有环状钮等装饰意向,与日本正仓院绀琉璃杯及韩国漆谷郡松林寺砖塔出土的舍利杯雷同,应是属与这二者关系密切的萨珊晚期玻璃器。这件玻璃杯对于连接日本、韩国类似玻璃器得贸易路线,及传入的可能时间上有着标志性的意义。玻璃长颈瓶,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高25.2厘米、器身宽7厘米。来自伊朗地区9世纪的产品。
彩绘玻璃杯 公元一世纪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藏河南洛阳的一座东汉墓出土的缠丝玻璃瓶。这种玻璃瓶不仅器形与中国传统器形不同,其成型方法也和中国汉代玻璃器截然不同,它是采用吹制法制作成形的。内蒙古奈曼旗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带柄乳丁玻璃瓶,具有伊斯兰风格。 1954年在广州横枝岗西汉中期墓出土的3件深蓝紫色玻璃器皿,其颜色大小都相同,半透明,广口圆腹平底,模制成形。外壁经过打磨,此碗与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同器形极其相似,有可能是我国出土的最早的从罗马帝国进口的玻璃容器。
元代玻璃莲花托盏 盏高4.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 盏托高1.2厘米,口径15.2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
玻璃托盏为晋蓝色玻璃制成,半透明,胎内含气泡。盏为七瓣莲花形,饼形足;托口为平口,边沿呈八瓣莲花形,平底,腹壁呈正八角形。
中国元代出土的玻璃器皿较少,这件托盏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工艺精湛,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
玻璃香水瓶 19世纪 河北博物院展· 俄罗斯文物展·
广州横枝岗出土玻璃碗,口径10.6、底径4、壁厚0.3厘米 广西合浦西汉墓出土一件深蓝色玻璃圆杯,凸唇沿,微敛口,深腹圆底,腹部饰凸弦纹一周,整体呈半透明,外壁有铸造成形再经过旋转打磨的痕迹。岭南汉墓出土的玻璃容器并不是仿玉制品,其器形也极为特殊,中原找不到相类之物,再则岭南玻璃器的透明度都比较好,一般都可以达到半透明,而透明是玻璃器物最大的特点。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