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灯火千年映非遗 点亮传统节日之光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2-13  浏览量:0

正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攀上柳梢头,神州大地的街巷次第亮起万千灯火。这个被诗意浸染的节日,承载着中国人对圆满的永恒追寻,在光与影的交织中,编织出一卷绵延两千年的文明图谱。“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不仅充满着团圆与欢乐的氛围,还蕴含着众多熠熠生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习俗,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历经岁月洗礼,依旧散发着迷人魅力。


图片


这个在汉代萌芽、唐代定型的节日,历经两千年的传承与演变,早已将华夏文明的密码编织进那些流光溢彩的非遗传统里。当现代科技让节庆变得触手可及,那些沉淀在元宵习俗中的东方美学智慧,依然在当代人的精神世界里闪烁微光。


图片

图片

明人绘《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元宵节的灯火,始于汉武帝祭祀太一神的燎火仪式。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这种原始的火祭在佛教东传后,与佛前燃灯的仪轨交融共生。隋炀帝《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云:“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彼时的洛阳城,琉璃灯盏与青铜烛台交相辉映,折射出丝绸之路上的文明辉光。到了宋代,汴京御街的灯山高达五丈,用辘轳绞水至灯山高处,形成人工飞瀑,木偶艺人操纵机关,让灯屏上的仙人挥袖起舞。这种将机械装置与彩灯结合的奇技,令陆游感叹“京都元夕,奇巧百端”。


图片

自贡灯会  图源/自贡发布

图片

图片

图片

秦淮灯会  图源/秦淮文旅

自贡灯会的能工巧匠在扎制“二十四节气灯”时,严格遵循着古法工序。他们用竹篾编织骨架的动作,与汉代《考工记》记载的“审曲面势”如出一辙。秦淮灯彩的传人至今保留着用蚕茧制作荷花灯的技艺,当烛光穿透薄如蝉翼的茧片,投射出的光影暗合着“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这些灯艺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古人宇宙观的物化呈现——灯笼的圆形结构对应天圆地方,灯火的明灭暗合阴阳交替,灯阵的排列隐现八卦方位。


图片

图片

泉州花灯  图源/泉州发布

在泉州洛阳江畔,年轻人举着传承八百年的无骨花灯沿街巡游。这种以镂空纸雕制成的灯笼不设骨架,却能通过精密的力学结构巍然挺立,恰如《道德经》所言“当其无,有器之用”。匠人手中的刻刀在宣纸上游走,刻出的不仅是花鸟鱼虫,更是中国人对虚实相生的深刻理解。


图片


图片

图片

广东佛山"行通济"民俗  图源/佛山新闻网

广东佛山“行通济”民俗中,三十万人手持风车走过九曲石桥的景象蔚为壮观。这个起源于明代的祈福仪式,通过“过桥扔生菜”的象征性动作,将农耕文明对丰饶的渴望转化为集体参与的现代狂欢。


图片

图片

信众抬着神轿冲海祈福    图源/中新网 陈斌

在福建莆田,“抬轿冲海”闹元宵是在浮叶村海滩举行祭祀仪式由宫祭、滩祭两种结合而成是浮叶村特有的元宵习俗冲宫聚斗,冲海踏浪自明末清初延续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每年吸引了上万游客前来观看成为浮叶村独特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最狂野元宵”的仪式。


图片

丰顺县埔寨火龙 图源/南方都市报

图片

南雄香火龙 图源/南方都市报

图片

乔林烟花火龙  图源/南方都市报 特约摄影:沈绵钺

而元宵与龙舞间的关系,可以追溯至隋炀帝时期,万国来朝,为了彰显实力,隋炀帝开始举办盛大的百戏表演。此时,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也开始出现在元宵节庆的活动中,成为赏花灯、猜灯谜等传统活动外,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目之一。随着民俗节庆文化的出圈,龙舞这项盛大的活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龙舞此项目达43种之多,仅广东省,就有9种不同的龙舞项目。


图片

图片

丰顺县埔寨火龙 图源/南方都市报

2014年,前童元宵行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月十四当天,古镇内外锣鼓喧天,唢呐齐鸣,彩旗飞舞,万人空巷,元宵佳节独有的祥和气氛将弥漫在街巷中。当年轻一代举起父辈传下的杠棒,他们托起的不只是木质架构,更是维系千年的社区纽带。


图片

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上元灯会”数字复原项目,运用3D建模技术重现了《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中的元宵盛景。游客通过AR眼镜,看见虚拟的宫灯与现实的红墙交融辉映,这种虚实交织的体验让传统节俗获得了赛博空间的生命力。在抖音平台,非遗传承人开设的扎灯直播课吸引了百万观众,古老的技艺通过即时互动找到了新的传承场域。


图片

图片

图片

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上元灯会”数字复原项目图源/ 故宫博物院

苏州博物馆开发的AI灯谜生成系统,将《全唐诗》数据库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创作出既符合传统格律又充满现代趣味的谜语。当年轻人用手机扫描灯笼上的二维码获取定制谜题时,传统文化正以数据流的形式渗入数字原住民的生活。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当代语法重新诠释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杭州西溪湿地AR灯谜大会上,230万全球用户通过手机扫描柳枝,在增强现实中解开“东风夜放花千树”的谜题。百度“灯火元宇宙”虚拟庙会中,用户可穿戴宋代服饰,体验汴京御街“鳌山灯海”的盛况,日均访问量达1200万人次。


图片

元宵节花灯  图源/图虫创意


元宵节从“火树银花”到“数字灯海”的千年嬗变,本质是一场持续的文化编码工程。当故宫数字文物研究团队用光谱分析复原北宋灯笼染料,当敦煌研究院将藻井纹样转化为元宇宙穹顶,我们看见传统文化最坚韧的生命力——它从不在博物馆里静态保鲜,而是在每个时代的技术语言中寻找新的表达界面。正如元宵灯烛总在寒风中最明亮,传统文化的突围之路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既不恐惧被科技解构,也不耽溺于怀旧叙事,而是持续以创新姿态对话时代。那些流动在数字灯影里的东方美学基因,正在元宇宙的星河中写下新的文明密码。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艺传承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