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景学会
学会简介
章程条例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
裁判委员会
纹样研发中心
传统手工艺再设计实验室
AIGC创意与表现重点实验室
文物活化保护重点实验室
教育研究重点实验室
新媒体艺术传播重点实验室
资讯中心
学会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党建活动
国际交流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专家名师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基地建设
基地名录
大师工作站
研学基地
游学基地
科普基地
产业基地
生活方式示范基地
分支机构
理论专业委员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
书画专业委员会
织锦专业委员会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玉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石艺术专业委员会
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
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竹工艺专业委员会
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微缩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
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
造像艺术专业委员会
宫廷艺术专业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会展工作委员会
线上新经济工作委员会
行业大赛
技能大赛
技艺大赛
证书查询
人才培训
党校培训
专业培训
展览资讯
学术展览
专业展览
会员中心
会员名录
入会申请
会费标准与缴纳方式
专家名师 > 作品欣赏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赏读 | 傣锦溜包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1-19 浏览量:
37
在古老的傣族村寨,傣族妇女们用织锦编织着生活的艺术,悉心守护着已传承千年的傣族织锦技艺。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来自“白隙”这一非遗品牌的匠心独运之作——傣族织锦溜包。它不仅延续了傣族织锦的千年传统,更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理念,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时尚活力。
溜包的风格清新明快,主体材质选用独具辨识度的傣族织锦,四角各缀有绒球,小巧便携,无论是城市漫步还是街头闲逛都格外亮眼。
设计灵感源自傣族传统溜包,“白隙”的创作团队通过现代化的设计,将其重新定义为“外出溜达背的包”。包包使用了小块的傣族织锦,赋予这些边角料新的活力和功能。
重新设计的溜包不仅贴合现代城市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更传递了版纳的独特风情和文化特色,在时尚单品中独树一帜,彰显独特的个人风格。
【千年傣族织锦】
傣锦,是傣族民间流传的一种古老手工纺织工艺品,主要产于云南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早在汉晋时期,滇池四周与永昌等地已“知染采文绣”,所产“蚕桑、绵、绢、采帛、文绣”等花色品种颇多。到唐、宋时期已基本形成一定规模。
西双版纳被誉为“动植物王国”,傣锦图案多以动植物、建筑、人物为主题,如孔雀、大象、骏马、凤鸟等。傣族人民借助丰富图案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孔雀、大象寓意吉祥、力量和丰收。宝塔、寺院等建筑图案寄寓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荷花、槟榔等植物图案则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
传统傣锦色调亮丽,纹饰夸张简练,广泛应用于傣族服饰、家用装饰等。
丢包传情的习俗
在傣族的特定节日和活动,青年男女们便会举行“丢溜包”的娱乐活动,以此传递情感。
溜包以菱形包最为常见,色彩斑斓,内装苦荞籽或香料,正中有一条提绳便于抛接,其余三角系着彩色丝带或绣球。在江城,溜包作为装饰随处可见。
在丢包活动中,青年男女通过抛接溜包来传递情感,接住溜包者欣喜万分,未接住者则需赠送礼物或鲜花。溜包也是献给贵宾的礼物,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如今,“丢包传情·山歌定情”已成为中老越三国交界地区各民族共有的传统习俗。丢包传达着爱情,也传达着亲情、友情等世间的真挚、美好情感。
溜包新式演绎
传统溜包小巧精致,但功能相对单一。白隙的设计师以傣族传统溜包为灵感,将傣锦边角料与防水面料巧妙结合,打造出既实用又时尚的出游小挎包。新设计的溜包保留了传统的毛球和流苏元素,同时内部设计合理,能轻松容纳耳机、口红等日常小物品。
通过将传统傣锦的粗犷质朴与现代时尚融合,设计团队赋予溜包新的意义与功能。更现代化的设计让这款溜包更符合现代城市年轻人的审美和使用需求,成为他们逛街出游的日常首选。同时,也让更多人通过这款小挎包欣赏到傣族织锦的传统技艺,了解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白隙”创作团队通过对傣锦的再造,实现了传统技艺的创新传承。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乡村里的年轻人看到非遗的变现潜力,也激励更多年轻人传承和发展傣族传统工艺。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上一篇:赏读 | 灯火千年映非遗 点亮传统节日之光
下一篇:赏读 | 北京牙雕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