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钱小萍: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2-25 浏览量:0
钱小萍
钱小萍,女,高级工程师。常州武进人,1939年出生,中国首届丝织专业毕业。1988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专家”称号。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代人造血管的发明者。中国第一所丝绸专业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创始人和首任馆长。首届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宋锦织造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大学客座教授。
1.主要人物经历
193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武进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
1957年,从浒墅关丝绸工业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的前身)丝绸工程专业毕业。
1958年,作为江苏丝绸工业学校丝织专业首届毕业生,钱小萍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苏州丝绸研究所,成为所里最年轻的丝绸产品设计人员,当时年仅19岁。
1950年代末,纺织部和卫生部联合下达了研制人造血管的任务,上海胸科医院和苏州丝绸研究所接受了这一新课题的研究。钱小萍参与了这一重要项目。
1960年,中国第一代人造血管研制成功,钱小萍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
1963年,钱小萍独立负责了用涤纶取代尼龙的研究,并获得成功,投入了生产。
1973年,上海胸科医院的医生专程到苏州找钱小萍,商讨共同研制新型人造血管。钱小萍凭借对织物结构设计独到的见解和技巧,接受了这一挑战。
1979年,一种内壁有卷曲形绒毛的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试制成功,这是中国的第二代人造血管。这一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和国际奖项,包括1983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986年日内瓦第14届国际发明镀金奖以及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质奖。
1984年初春,钱小萍在苏州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创建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具体设想和提案。
1989年,中国第一所丝绸专业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终于建成。这是一座集收藏、陈列、科研、生产、旅游、贸易为一体的多元化博物馆,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和知名度。
1995年,钱小萍带领的团队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与国家博物馆、新疆博物馆和青海博物馆等开展合作,成功复制了众多珍贵丝绸文物。
2004年,钱小萍负责编写宋锦项目保护计划和宋锦申报计划,并编著《苏州宋锦》专辑。
2005年,历时八年主编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一书出版。
2006年,钱小萍被评为非遗宋锦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专业成就
2.1人造血管的研发
1958年,年仅19岁的钱小萍参与了第一代人造血管的发明研究,后来又独立负责了用涤纶取代尼龙的人造血管技术,研制成功了一种内壁有卷曲形绒毛的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即中国第二代人造血管。该成果于198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6年又在日内瓦获得第14届国际发明镀金奖,以及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质奖。
2.2丝绸文物的复制
在90年代末宋锦技艺濒临失传之际,钱小萍主持带领成立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后为苏州市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成功复制了先秦、两汉、隋唐、明清等珍贵丝绸文物二十余件,分别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一等奖。
2.3宋锦技艺的传承
钱小萍是宋锦织造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不仅成功“复活”了宋锦,还不断创新,让宋锦焕发新生机。她推出的宋锦和其他丝绸新品种已经有上百种之多,其中很多都成为“爆款”。
“
“我想好好保护我的眼睛,因为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织锦,我还没有看到。”一生研究丝绸,从1966年初识宋锦,到现在2025年钱小萍依然对宋锦保持着“只若初见”的情愫。
”
3.著作与论文
钱小萍精心主编了《丝绸实用小百科》《中国宋锦》《丝绸织染》《中国织锦大全》《中国古今蚕桑丝绸技艺精华》等专业著作。撰写了学术论文70余篇。
3.1《中国古今蚕桑丝绸技艺精华》
该书系统整理了自古以来蚕丝绸生产中的重要生产要素,如蚕桑品种、丝绸品种、缫丝技艺、丝织器具、染整技艺及染料等,并对其技艺精华进行了全面阐释。书中充分关注蚕丝绸技艺与时代进步的互动现象,深入探索了其科学技术价值,凸显了蚕丝绸丰富的文化文明及科学内涵,图文并茂,为展示和弘扬中国发明的蚕桑丝绸技艺提供了崭新视角。
3.2《中国宋锦》
本书主要针对宋锦的形成和兴起、风格特点、结构和工艺技术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同时围绕宋锦在苏州的繁荣、衰落及现状作了详细介绍,适合宋锦研究人员及相关读者阅读。
3.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
全书共24章,近70万字,700余幅彩图和黑白线图。此书在时间上跨越中国丝绸科技演变和发展的5000多年历程,在内容上从传统的栽桑、养蚕到取丝、制线、纹制、织造、印染以及刺绣、抽纱等,从制作工艺到技术奥秘,从织物规格、结构、花色品种到印染技术配方等,均作了比较系统、正确和全面的记载。其中大部分织物组织图,尤其是上机工艺图均是此书首次绘制,填补了以往文献的空缺,具有可复原性和可操作性。
3.4《锦上添花:中国宋锦新纹样图鉴》
本书从壁画、雕塑、绘画、漆器、瓷器、织锦等器物和文物上提取了百余种传统纹样,进行了重新创作并加以文字解析。书中分为十章,分别从花卉篇、敦煌篇、青铜器篇、神兽篇、走兽篇、几何篇、福禄篇、瓜果篇、器物篇、禽鸟鱼虫篇等类别对中国纹样进行阐述,讲解纹样的起源、发展和寓意,并对重新创作的纹样进行了具体剖析。书中用图片表现纹样,并给出纹样中所用到的中国传统色组合,为设计师以及对中国纹样感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了独特的纹样款式和设计灵感。
3.5《丝绸实用小百科》
本书介绍了丝织原料种类及性能、真丝针织工程、丝织物结构、图案配色及室内装饰、丝织物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丝绸制品的洗涤保管收藏等各方面的基本知识,是一本普及读本和丝织类中专的必用教材。
3.6《中国织锦大全》
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织锦的历史、种类、工艺技术以及各种织锦的特色和应用,是研究中国织锦技艺的重要参考资料。
4.社会活动与教育贡献
4.1社会活动
4.1.1创办研究所
2006年,钱小萍成立了苏州市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前身为1995年成立的“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在她的主持带领下,成功复制了先秦、两汉、隋唐、明清等珍贵丝绸文物二十余件,分别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一等奖。2008年,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广新局等五家单位联合授牌“钱小萍宋锦织造技能大师工作室”,旨在继续挖掘、保护和传承传统丝绸文化和技艺,特别是濒临失传的传统宋锦织造技艺。
4.1.2传承宋锦文化
钱小萍通过研究所成功复制和创制了“北宋·灵鹫球路纹锦”、“明·红地卍字牡丹如意宋锦”、“清·菱格四合如意锦”、“宋锦唐卡”和宋锦“西方极乐世界”等宋锦作品,这些作品分别被日本群马县冈谷市立蚕丝博物馆、中国云锦博物馆、中国丝绸档案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和苏州丝绸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同时,她多次参加各类非遗展,获得了好评。
4.2教育贡献
4.2.1创办研修班
2023年,钱小萍创办了钱小萍丝绸织物设计研修班,旨在将自己在丝绸设计上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后人,培养优秀的织物设计人才。研修班由苏州市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苏州丝绸博物馆主办,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丝绸》杂志社、苏州市丝绸工程学会和苏州丝绸行业协会协办。师资团队以钱小萍大师为核心,整合丝绸文化、织物设计等领域的专家、非遗传承人和企业家,构建专家智库。
4.2.2编写专业著作
钱小萍撰写了多部丝绸工艺论著,包括《中国古今蚕桑丝绸技艺精华》、《中国宋锦》、《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丝绸实用小百科》、《中国织锦大全》等,这些著作系统阐述了丝绸的历史文化、织物结构、纹色及制作技艺等,为丝绸织物设计人才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4.2.3培养后继人才
钱小萍通过研修班和著作,培养了一批能够接班的丝绸专业人才,推动了宋锦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她的学生王国和,是苏州丝绸工学院首位硕士研究生,目前已经是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导;苏州丝绸博物馆原副馆长沈惠,2024年已晋级成为宋锦织造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一直跟随在她身边的沈之娴,目前是苏州市宋锦织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钱小萍宋锦坊”品牌运营,对宋锦的纹样、色彩进行创新设计,让宋锦进一步走进现代生活;10多年前创办了“上久楷”宋锦品牌的吴建华在钱小萍的帮助下,研发出符合传统宋锦织造工艺和各项技术参数的电子提花机,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如今,他的儿子吴振飞又参加了研修班,成了钱小萍的徒弟。
5.人物评价
钱小萍是一位集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和学者于一身的国家级丝绸专家。钱小萍的一生都在为丝绸事业奋斗,她以精湛的技艺、深厚的学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丝绸专家,更是一位具有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的人物。她的奋斗历程和成就,不仅为丝绸行业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