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李象群:穿西装做泥塑!这位清华老师有点酷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2-24  浏览量:349



清华大学东区体育活动中心前

一座呈奔跑姿态的铸铜雕塑

静默地注视着来往的莘莘学子

无声地激励着

前来参加体育锻炼的朝气青年

 

2013年

这个取名《行健》的雕塑作品

荣获“巴黎艺术沙龙”最高奖项

泰勒基金会奖

它的创作者

就是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李象群


图片

李象群创作的雕塑《行健》


艺术创作的同时

李象群在鲁迅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

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

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

主持了多项国家重大艺术工程

曾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

暨“四个一批”人才

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英国肖像雕塑年度展攀格林新人奖等荣誉

为中国雕塑力量的延续与创新

作出了重大贡献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5年1月28日,李象群受邀带作品“小青蛇”参加CCTV4节目《传奇中国节》


以大师为师的自我锤炼



1978年,来自冰城哈尔滨的李象群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那时候同学们在专业的学习上非常勤奋,画画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一天三顿饭,每天至少三张画。一个假期回来,同学们将画都贴到墙上去比较,看谁画得多,画得好。”李象群作为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也是从油画专业“半路出家”学雕塑,“感觉自己的作品很空,没有厚度,与同学们相比有差距,这些我自己都看得出来。”


在这期间,雕塑系的老师给予了李象群更多的鼓励:“要想有大进步,必须学习经典,向大师学习。”


自那以后,李象群几乎天天“泡”在教室和图书馆里,认真向典籍里的大师们“取经”。他把阅读感受和细节记录在笔记本里,又在实践中应用到自己的写生习作上,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每完成一件作品都是一次新的认识和跨越,李象群由此慢慢地“上了道”。



塑造真实可信的人



很多人会好奇,艺术家是如何将灵感转化为作品的?对于李象群而言,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种思想表达,即通过手、泥和大脑之间的配合,想法和情感自然流露在作品中。”


图片

李象群在创作雕塑中


李象群认为,作品是最有力的语言通道,可以和观众直接对话。“我觉得不需要给观众讲解我的作品想表达什么,观众可以自己去看,去感受。作品的最终完成者是观众而非创作者,每位观众都有自己的答案。


如何“塑造真实可信的人”?李象群表示,50年、500年后,或许这个人已被遗忘,但大家看到塑像,就会认同这是一个曾经存在过、生活过的人。


1979年,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中国再版。李象群读后很受触动,从此下定决心要为毛泽东主席塑像。“我一定要按照我的理解去做!”1979年至2005年,李象群足足沉淀了26年,才终于认为自己有足够能力为毛主席塑像。


作品完成后,李象群将其放置在自己位于798艺术区的工作室玻璃橱窗处,并用给予自己灵感的《红星照耀中国》来命名这件作品。


图片

李象群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又名《我们的老校长》


后来,该雕塑被列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当它被立在中央党校里时,又被赋予了一个亲切的名字——《我们的老校长》


李象群创造了很多优秀的雕塑作品。如第三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特等奖获奖作品《永恒的运转》。李象群将女性掷铁饼的动作形容为“胸腔里的一声叹息”“和宇宙的一次对话”。


图片

李象群作品《永恒的运转》


如体现东方女性独特气质的《山秀》。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李象群年幼时的乡村生活经历。这一作品让他获得2006年英国肖像雕塑年度展攀格林新人奖,成为了55年来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亚洲人。


图片

李象群作品《山秀》


李象群用高铬不锈钢材料铸造的王蒙、吴镇、倪瓒、黄公望系列雕像作品《元四家》。作品取材于中国古代文人画,体现了李象群“新人文主义”的理念,四件作品后都被中国故宫博物院收藏。


图片

李象群作品《元四家》(大漆版)


《堆云·堆雪则产生于李象群对权力与人性的思考。他用自己的方式“打破”并“重构”历史,把“时间、空间和思想”三要素融合在作品里,该系列新作引入了可拆卸马赛克设计,为作品注入了新的符号学意义。


图片

李象群作品《堆云·堆雪》


艺术永存,正如李象群所说:“能够打动心灵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够站得住、立得久”。


行胜于言,只管去做



大学毕业后,李象群留在鲁迅美术学院任教,后又攻读了研究生。


在“古代遗产考察”课上,李象群曾带着班里的学生到山西、陕西和甘肃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学习。


过去的外出考察往往是学生看一看、老师讲一讲,李象群却认为,想要真的有收获,就不能光看。要去临摹,深入现场做雕塑。


他带着学生们就地取材,在河床水陆相接的位置挖最细的泥。“买点棉花掺在一起加固土质,再找点木棍和绳子,把泥团在木棍上面,将木棍顶到差不多裤腰的位置,用绳子兜住木棍再绑到身上,就可以对着实物做临摹和雕塑了。”李象群解释,木棍不仅可以被用作支架,由于它自身占有一定空间,抽出后,临摹作品内外一起自然风干,比实心的泥模更不易开裂。


后来,班里同学不仅完成了实地临摹,回到学校后又写了学习心得论文,还把考察过程中的速写绘画展示出来,开了一场小型研讨会。这是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课程形式。“大家到现在都还记得这门课”。


图片

李象群在授课中


2000年,李象群来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美术学院美118班的高叶芃曾上过李象群的课。“比起说很多理论,他更倾向于让我们去看他做雕塑的过程,去感受,去提升认知。”在高叶芃眼里,李象群每次都穿着笔挺的西装做泥塑,是一位“很讲究”的老师,“而且他真的很爱雕塑这件事,很多次我们都下课离开了,李老师还在教室里‘加班’”。


这些年,李象群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远多于创作。一方面来自成长道路上恩师们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忠于自己的艺术宗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图片

李象群作品《梁启超》

图片

李象群作品《常迵》

图片

李象群作品《接力者》

图片

李象群作品《G弦》


不过,课堂授课只是李象群教学中的一小部分,更大的教育在广阔的艺术实践中。李象群希望能带着学生们做出更多、更有意义的作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大型汉白玉群雕《追梦》,由李象群和鲁美十余名师生历时三年完成。他告诉学生们:“能够亲手创造《追梦》群雕,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


图片

李象群在创作群雕《追梦》


当年“半路出家”学雕塑的迷茫后生,现已成为业界大咖。回忆童年时光,李象群依然记得九岁的自己怎样弯着腰钻过铁丝网,一个人爬上热力厂的煤山,在白茫茫一片的冰天雪地里向前走,想象身后有着“千军万马”。


如今,他的身后的确有了“千军万马”——是来时的足迹,是每一件注入心血的作品,是遍布世界的朋友,是因缘际会的老师与学生、同好与同侪......李象群继续向前走着,看新的风景,迎接新的挑战




人物简介

图片


李象群,1961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2016年至2023年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2000年进入清华大学工作,任美术学院教授、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4年入选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李象群现任第十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具象雕塑及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在中国当代肖像雕塑、城市雕塑等专业领域成果卓著。多件作品被国际奥委会、中央党校、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责任编辑:孟  曦

文章来源:清华映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