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吴元新:染一布风月留一城斑斓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2-11  浏览量:0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在江南温柔之乡南通,有一抹延续了将近千年的蓝白浪漫——南通蓝印花布。以蓼蓝制色染出的蓝印花布颜色美而不俗。简约的蓝白二色,渲染着淳朴自然的清新之气。蓝印花布技艺承载着中华儿女对于美的无限向往。2006年5月20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18年5月24日,又入选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非遗传承 守正创新

图片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幸运之处在于,总有人不遗余力、不计回报地传承它,守护它。在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与创新的接力赛中,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就是一股最重要的力量。他抢救保护蓝印花布遗存,创新设计纹样,著书立说传播文化,更创办博物馆传承技艺。吴元新的匠心与坚持,让南通蓝印花布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国家级非遗南通蓝印花布传承基地

2024年12月17日,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在南通任港街道姚港社区复客科技园正式揭牌。作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在国内的第6家分馆,涵盖了蓝印花布、彩印花布、扎染、夹缬、蜡染、刺绣、色织土布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实物展陈、工艺教学等立体呈现印染、扎染等5个国家级非遗发展经典技艺。吴元新介绍这是“博物馆进社区”的一大创举,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拓宽了非遗基地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服务功能。博物馆扎根社区,为居民群众观赏、了解、学习非遗文化提供了平台,未来将定期举办工艺体验课、作品展等活动,让蓝印花布从百姓中来,再到百姓中去。

作品:《蓝雅白韵: 中国蓝印花布纹样研究》



图片


内容简介:对于正在流失,甚至即将湮灭的各地传统蓝印花布图样的挖掘、整理迫在眉睫。本书正是针对这一现状,对中国各地域传统蓝印花布纹样做比较深入的考察和翔实的记录及整理。只有重视对蓝印花布技艺和图像的记录、研究,才能有效传承这些凝聚千年祖辈智慧的优秀图案纹样与信仰,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脉,使它在当代社会重焕生机。本书不仅记录、研究了各地域蓝印花布图案的特色,还将史料与实物进行比较式的研究、对纹样进行本原探索。花样上,从宋代蓝印花布起源时大量运用的以文人画为题材的画面,至明清时期的左右对称、上下对应图案装饰的应用变化;技艺上,由原来的一张纸版分别能刻制白底蓝花和蓝底白花的代白底形式,转为清代白底蓝花用两套纸版刻制而成的真正的白底印花,图案设计空间愈发广阔,内容千变万化,可以让我们见证古代劳动人民生活水平与审美情趣的变迁与发展。

作品:《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

图片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由吴元新主编的,关于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系统性文化档案样书卷。在编撰过程中,吴元新团队走遍了南通近千个乡村及农户聚集地,采访了数千位民间蓝印花布的相关人员,抢救了两万三千多件流失在民间濒临消失的古旧蓝印花布实物,梳理了南通蓝印花布的传承脉络。2024年,该书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同年,吴元新先生向南通市图书馆将此书连同“十二生肖”“梅兰竹菊”“年年有余”等蓝印花布经典纹样100件一同捐给了南通市图书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5年1月7日,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举办的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匠心中国·大国工匠吴元新》等系列丛书被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
《匠心中国·大国工匠吴元新》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薪火相传 文脉相承”——《匠心中国》系列丛书之一,于2019年启动,前后历时5年完成,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图书项目和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书分“布上青花 低调的奢华”“守蓝痴人 吴元新”“笔断意连,匠心技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四个章节,讲述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近50年来保护传承南通蓝印花布技艺的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它的传承是以人为载体。吴元新先生以人为核心,牢牢握紧“守艺、传承、创新”三个重要元素,将蓝印花布在时代洪流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从民间举向庙堂,从式微走向兴盛,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向世界。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南通市图书馆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