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景学会
学会简介
章程条例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
裁判委员会
纹样研发中心
传统手工艺再设计实验室
AIGC创意与表现重点实验室
文物活化保护重点实验室
教育研究重点实验室
新媒体艺术传播重点实验室
资讯中心
学会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党建活动
国际交流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专家名师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基地建设
基地名录
大师工作站
研学基地
游学基地
科普基地
产业基地
生活方式示范基地
分支机构
理论专业委员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
书画专业委员会
织锦专业委员会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玉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石艺术专业委员会
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
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竹工艺专业委员会
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微缩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
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
造像艺术专业委员会
宫廷艺术专业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会展工作委员会
线上新经济工作委员会
行业大赛
技能大赛
技艺大赛
证书查询
人才培训
党校培训
专业培训
展览资讯
学术展览
专业展览
会员中心
会员名录
入会申请
会费标准与缴纳方式
学术交流 > 论坛研究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研究 | 石琳:中华工匠文化研究中“重物轻人”现象的反思(二)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9-19 浏览量:
0
编者按:2024年4月至9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发起“物质文化与设计研究青年学者优秀论文评议活动”,向全国青年学子公开征集论文。论文评议工作经初评和终评两个环节,评议出优秀论文25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0篇。本期推出的是第四组工艺美术和设计批评三等奖——《中华工匠文化研究中“重物轻人”现象的反思》。全文如下:
三、中华工匠文化研究“文化建构”路径的探索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强调“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28]弘扬中华工匠精神,振兴传统手工艺,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思想引擎。中华工匠文化研究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因此,中华工匠文化的研究要“正视”工匠。工匠既不是末人,其技艺也非末技。工匠乃是劳动人民,是创造人类第二世界的主要群体。大国工匠更是国家力量与精神的象征。中华工匠文化研究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学者的历史使命。
(一)挖掘资料——中华工匠问题的人类学与历史学互证
1.考古学对历史学的实证
“人类学大致分为两大类别,生物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其中生物人类学分为人类古生物学、人类差异研究;文化人类学分为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民族学研究新近的文化,现在通常用其源名‘文化人类学’的称呼。)”。[29]文化人类学包括历史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描写或结构语言学。其中,考古学是研究过去的文化,尤其是物质遗迹。[30]具体而言,历史学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距今5000年有人类文字记录的社会。而考古学家的研究范围可以追溯到100多万年前古人类社会。考古学的研究大大延伸了对人类文明的认识。考古学中的“考古类型学研究”,通过发掘的遗址、器物进行分类、分析、比较、研究,进而推断出当时人们生产、生活需求,以及意识形态等。[31]这打破了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对传统工具、器物研究,只关注器物造型、功能、纹饰的研究范式。相关器物作为工匠造物的对象,其自身内涵“时间性”“空间性”“文化性”。而工具既是工匠造物的对象,也是工匠肢体的延伸与技术的载体。工具是工匠技术的物质化载体,对其进行文化阐释,是解读工匠、工匠技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因此,“器与具是记录工匠文化的主要内容指向,它们所呈现的典型‘器’‘具’文明是工匠文化最集中的文化活体。”[32]或者说从物质文化的角度,借助考古学所提供的器、物、遗址等,结合劳工史、经济史,从“物”的研究转向对“技术过程”“场景”等的研究。进而通过还原场景考察其中工匠工具、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及其工匠本身等。
我们对设计史、工艺美术史研究范式的反思,并不是代表我们不能研究“物”,而是我们研究“物”的同时,也要关注物背后的“人”(工匠)。考古学对于工匠文化研究,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掘鉴定遗址、遗物及其地理分布来证实、否定或补充文献资料的记录。”[33]另一方面我们通过物质文化角度,将发掘的相关器物、工具、遗址与史料结合,还原工匠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对“物”研究向对“人”研究的转变。
2.民族志对工匠历史的“活化”
如果说历史学、考古学是研究远去的精神与物质遗迹,那么,民族学则可以了解近现代“人”(工匠)的思维、行为方式及其探究背后的原因。民族志学者通过与当今研究对象共同生活、交流、观察,以获得当今工匠的行为和观念的第一手资料。譬如以徽州歙砚匠艺民族志考察发现,目前徽州歙砚传统经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有名望砚雕师傅带领徒弟自产自销的模式;二是砚商雇佣砚工加工产品、砚商负责销售的模式。这两种方式仍然是延续着传统作坊的形式。某一加工作坊中的手艺人要么是父子关系,要么是师徒关系。作坊中砚雕师傅既是生产的管理者,也是技艺的传授者。倘若有学徒学习技艺,要跟着师傅学习3年,其间师傅并不支付工资,只提供食宿。师傅并不是手把手教授歙砚工艺,而是自己亲自制作歙砚的同时,也布置一些由简到繁的雕刻任务让徒弟去做。学徒完全靠自己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通过长期在此环境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依靠感悟来习得技艺。此外,每个师傅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有的艺人擅长罗汉、侍女等人物雕刻,人物雕刻最为关键的就是人物“开脸”,这项技艺一般不示行内人。因为对于有砚雕功底的人,这项技艺好比一层窗户纸。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到来,一些砚工采取直播砚雕技艺进而带货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生产销售模式。以往的客户只是看到最终的成品砚。直播方式不仅可让消费者观看到整个砚雕的过程,而且可以和砚工进行实时对话。砚雕过程带有一定表演性质。甚至一些砚雕爱好者在直播间对直播的砚工直接提问。以往砚工不会说、不能说的一些技艺,砚工为了获取流量,也不得不极力解释说明。随着商业的推动、传播技术的进步、砚工素养的提高,似乎传统不能言说的“隐性知识”开始向“明述知识”转变。
由上可知,通过社会现实中的工匠工作、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基础考察,弥补了历史学等对当地艺人记录缺失的短板。或者说,我们可以通过当今活着的“人”(工匠)研究反推历史中的工匠,进而获得活化的工匠历史。同时相关研究形成了现代与传统工匠技艺的比较,这对于我们研究工匠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变换视角——中华工匠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工匠文化研究的问题,并非工艺美术、艺术设计所能够对其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传统“工匠”,他既是设计师、制造者,也是科学家、艺术家、管理者等。其身份的多元性,意味着对其研究不能,也不允许局限在某一领域。因此,可以尝试性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来进行研究。
譬如从政治伦理学角度,探讨工匠的身份地位及人身生产生活境况。自春秋战国以降,“重农抑末”政策逐渐成为历朝历代的主旋律。固定工匠人身的“官工”“差匠”“民匠”等匠籍制度;控制工匠劳作的“住坐”“轮班”匠役制度;监督工匠造作的“物勒工名”等考核制度;保证工匠技艺传承的“父兄传承”“师徒传承”等技艺传承制度;保证工匠协作的“石作”“木作”“瓦作”等匠作制度等。传统工匠技艺的操作并不像当今工匠“任意”挥洒技艺,而是具有严格的人身、技艺规章条例规定和伦理制约。通过种种制度和伦理规训进而稳定了工匠职业、社会地位,也能够及时有效差遣工匠,进而保障按时按质完成国家各项工程造作。
又如从技术哲学角度探究工匠与技术的本质。工匠既是技术的创作者,也是使用者、传承者,即工匠作为技艺之人。工匠技术(Skill或Art)是工匠去“做”(doing)的一种能力(ability)。因此,工匠离开技术不再是“工匠”。正如宋应星言:“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世无利器,即般、倕安所施其巧哉?”[34]同时工具离开工匠则只能停留在器物层面,两者密不可分。工匠造物具备操作能力,还要具备思考能力,“匠心”“匠思”与具体实施手段“工巧”结合,即“巧心劳手成器曰工”,[35]“巧心”即“技巧之心”,侧重工匠具有巧妙的构思;“劳手”说明了工匠借助身体“手”从事手工活动,引申为工匠的技艺、技巧,可以理解为工匠的身体技术。技术哲学的角度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了工匠、技术(Skill)与工程师、技术(Technology)的本质及其差异。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经济学研究路径,探讨工匠家庭、工场、作坊、市场等方面问题等;通过民俗学研究路径,探究工匠生活世界与生产世界的民俗活动、事件等等。因此,对工匠文化的研究,应该从交叉学科的领域来审视,才能从历史长河中,将中国工匠的形象灵活展现。
(三)尝试建构——中华工匠问题的文化体系建构
国家重大人文社科课题“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传承和创新”首次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对20世纪20年代以前关于工匠活动主体方面(“人”的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即“以‘工匠’为主题,以‘工匠文化’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信仰,系统整理、构建和探索‘工匠文化’世界,所形成的中华工匠文化体系。”[36]
具体而言,首先,“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有三个核心要素:技术体系、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其中“技术”作为工匠的一种能力,工匠离开技术既不再是工匠,也不再能制器造物。因此,“技术体系”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存在的本体要素。而工匠在造物制器过程中形成一种世代为工、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基于工匠“本位层”的职业精神,同时这种精神又从匠艺领域延伸成为一种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普适的观念,上升为一种人生价值信仰,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态度,成为一种“超越层”的工匠精神。因此,“中华工匠精神”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最为核心的要素。工匠造物制器并不是仅为自己的使用,而是要规模化生产满足民众使用,这就需要制度来保证生产制造的顺利进行。因此,“工匠制度”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生存发展保障要素。[37]三者支撑起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其次,“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有两个层面:工匠的技术的延续和发展都需要技术的传播,即“工匠的教育”(技术的传播);而工匠群体从传统社会至今仍然保存着一定传统生活方式、习惯、信仰、禁忌等,源自“工匠的民俗”(民俗生活)。总之,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可以理解为从纯粹学术工匠文化理论研究(制度、考核),工匠的具体技术实践研究(工匠技艺、技巧),到技术文化的传播研究(工匠传承教育),到工匠文化实践研究(工匠的行业),联系工匠生活研究(工匠民俗生活),最终造就了一种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信仰与追求的“中华工匠精神”。[38]
文化理论视角构建的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本体上,确定了以“人”(工匠)的本体地位,将工匠从幕后拉到台前,直面系统深入研究工匠文化,突破了以往重物轻人的局面。研究视角上,尝试技术学、民俗学、设计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全方位视角。研究方法上,对于工匠文化“三个核心要素”“两个层面”的系统性研究,打破了以往对工匠文化研究片状、点状化研究弊端。研究目的上,尝试构建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即“中华工匠文化体系”。
结 语
工匠是自然经济社会物质文化世界的主要缔造者,是技术传承与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工匠身兼设计师、制造者、科学家、艺术家、管理者等多重身份。而当今大国工匠更是国家力量、国家精神的象征。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呼唤及学者的使命决定了工匠文化理应受到重视。然而,技术学、设计学、工艺美术学等研究中重“器物”而忽略“人”(工匠)的问题,是对工匠主体的丰富性与主体性地位的忽视。究其历史原因,工匠长期处于“学”与“术”、“士”与“工”分离状态,且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困在政治、文化权利弱势地位;工匠身体技术的隐性及其囿于自身知识、技术形态局限,导致工匠在古代始终处于社会关注边缘化的境地;当代理性技术对感性技术的排斥,大众对工匠的误读,及囿于学界研究的惯性思维等现实原因。针对这些情况,从文化建构的角度,多学科交叉与审视尝试对工匠文化进行系统研究。人类学与历史学对工匠资料的进一步挖掘;政治伦理学、哲学等对工匠主体追问,技术学、设计学、教育学对工匠技术的探究,民俗学、经济学等对工匠世界的还原。总之,全面系统的再现工匠多重身份,探寻中华工匠精神基因,建构“中华工匠文化理论体系”,必将推动中华工匠文化的社会化路径。
作者简介:石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委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上一篇:无
下一篇:研究 | 石琳:中华工匠文化研究中“重物轻人”现象的反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