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陈岸瑛:从春节成为人类非遗说起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2-13  浏览量:0

2024年岁末有两个好消息,一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二是巴黎圣母院经过五年修复后重新开放。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是各自民族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
从字面意思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物质、无形的,后者是物质的、有形的。但这并非二者真正的区别,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相当多的物质成分,物质文化遗产也携带着大量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二者真正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现在进行时”的活态文化,后者是“过去完成时”的文化遗存。
教科文组织最初将遗产分为自然和文化两类,二战后逐渐意识到有必要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分开来。但这一区分又常常让人望文生义,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因此,教科文组织后来更多使用“活传统”、“活遗产”来指称非遗,甚至将非遗处更名为活遗产处。


不过,活态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区别,更有联系。例如,巴黎圣母院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连同其中的文物,均属于物质文化遗产。但这座建筑物从来不是“死”的,各类活态的宗教文化活动依然在其中进行,甚至建筑本身也在不断修复和重建,运用不同的材料工艺,体现不同的时代精神。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说,随着列入遗产名录的项目越来越多,遗产本身的概念也得到重塑,“以至于不能再区分物质与非物质、场所与实践”。实际上,任何一项非遗的存续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场所,不少非遗存身的场所,恰好是带有“文物”性质的建筑和文化空间。


在某种意义上,节日也是某种“场所”。周而复始的节日,如同时间中的“容器”,盛装着一代又一代的集体活动。节日之为“容器”,不仅依赖于周期性的民俗活动,更依赖于聚集在节日中的艺术。离开了艺术的节日,犹如用旧了的碗,久而久之将不再吸引人,甚至不再有容纳功能。


春节申报人类非遗,集合了各类相关非遗项目,特别是年画、灯彩、剪纸、舞龙、舞狮、秧歌、高跷、戏曲表演等艺术活动。毫无疑问,增强春节魅力最有效的举措是增强传统艺术的生命力,让它们在新时代城乡生活中重放异彩。在此意义上,春节申遗成功,不仅对民俗界,对艺术界也是一个好消息。


2025年初的第一个非遗春节,让人充满期待。
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