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景学会
学会简介
章程条例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
裁判委员会
纹样研发中心
传统手工艺再设计实验室
AIGC创意与表现重点实验室
文物活化保护重点实验室
教育研究重点实验室
新媒体艺术传播重点实验室
资讯中心
学会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党建活动
国际交流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专家名师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基地建设
基地名录
大师工作站
研学基地
游学基地
科普基地
产业基地
生活方式示范基地
分支机构
理论专业委员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
书画专业委员会
织锦专业委员会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玉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石艺术专业委员会
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
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竹工艺专业委员会
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微缩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
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
造像艺术专业委员会
宫廷艺术专业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会展工作委员会
线上新经济工作委员会
行业大赛
技能大赛
技艺大赛
证书查询
人才培训
党校培训
专业培训
展览资讯
学术展览
专业展览
会员中心
会员名录
入会申请
会费标准与缴纳方式
学术交流 > 论坛研究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研究 | 孙若风:神话与科幻邂逅于文旅产业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2-14 浏览量:
0
今年的春节是属于神怪的。
其实,“年”就是传说中的神怪,腊月三十夜晚来人间糟蹋庄稼,伤害人畜。一位乞讨的老婆婆说能驱赶年兽,在家门贴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并燃放爆竹,吓跑了年兽,留下了习俗。
说今年的春节属于神怪,主要还是《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还超越了《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成为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冠军。《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也斩获票房佳绩。
今年是蛇年,蛇是最具神话色彩和“灵异”感的生肖之一,《新白娘子传奇》是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神怪“走红”是近一个时期的突出现象。首个国产
3A
游戏《黑神话:悟空》自
2024
年底发布以来,全球销量突破
2800
万份,销售额超过
90
亿元人民币。这个游戏还带火了山西特别是临汾的旅游。在网络文学领域,以
《山海经》
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神话题材逐渐成为创作热点,被称为“山海风”。
与神话破壁联动的是科幻。今年的春晚,甄子丹表演武术表演节目《笔走龙蛇》,通过阿里云的通义大模型
AI
技术实现了“子弹时间”效果。在《在岁月里的花》节目中,舞台画面蓦然转化为静态油画,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在春节的前几天,科幻舞台剧《幻享·米仓道》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开演。也是在临近春节时,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北京市促进科幻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25-2027
年)》,提出要建设科幻产业集聚区,培育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质生产力,并就此做出了具体部署。今年的北京科技庙会更具科幻感。
近年来,中国科幻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在题材、类型和形式上不断创新,还在国际影响力、产业融合及社会价值表达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最具代表性的是刘慈欣《三体》,英文版销量创纪录,为中国科幻赢得了巨大声誉。郝景芳、陈楸帆等作家作品被译为多国语言。
2023
年,
9
部中国作品入围雨果奖,涵盖长篇、短篇及编辑奖,标志着中国科幻由“边缘”走向舞台中心。
与具体科技相关联的新技术出现后,也在科幻创作上得到及时反应,比如元宇宙题材热度不减,且逐渐呈现出本土化特色。
《井中之城》
、《世界簇漫游指南》等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为背景,展现了独特的想象力。《萤火之城》重点反思人工智能社会到来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入选国家级文学扶持项目。
科幻
+
产业链也在成型中。科幻
IP
向影视、游戏、文旅等领域的延伸加速。例如,《三体》剧集与动画引发热议,科幻主题剧本杀、中短视频等内容形态崛起。
2023
年,中国科幻衍生品市场规模增长
40%
。
在科学昌明、技术飞越的时代,特别是在科幻引领科技全面突破的当口,神话何以挤进来,与科幻同频共振?要知道,历史上,理性发展的时候,往往是要从神话开刀。先秦理性觉醒时,“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到庙里非常恭敬,“如神在”,实际上是把鬼神在不在的问题悬置起来了。屈原
《九歌》
,以神话传说为题材,但已与迷信无关,如同今天神话复活,并非迷信复活。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理性,主张破除封建迷信,以批判性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神话成为思想启蒙与学术革新的重要对象。
神话与科技看似对立,实际上密不可分,同根同源。它们都是面向未来的探索与憧憬。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源泉,包括文学、艺术,也包括科学。科学特别是科幻,往往是神话埋下了种子在合适的时机发芽。在这些种子里,有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基础。许多神话中的幻想(如千里眼、顺风耳)在现代科技中已成为现实(如望远镜、电话和互联网)。这也是今天认识神话、科幻的共同价值与相互作用的意义所在。
实际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出现了研究神话文学与开创科幻文学的“同频”。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
中将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对比,成为比较文学的先行者;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中系统梳理中国神话体系,并主张从
《楚辞》
《山海经》等文献中复原神话原貌,成为中国神话学的奠基人。以顾颉刚、杨宽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学者试图剥离神话与历史的混淆。钟敬文等关注民间活态神话,推动神话研究从文本向田野拓展。
也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科幻小说受到重视。
1902
年,正在日本弘文书院留学的青年鲁迅,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炮俱乐部》和《地底旅行》,由日文用文言文的体例翻译成中文,并强调“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而在这前一年,梁启超发表了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
自古及今,神话与科幻有着一样的艺术想象与科技想象,一样的精神气质和美好愿望,而且,在今天,找到文旅产业这个新的载体。其功能主要是:
第一,孵化
新科技。
马克思曾指出,神话对科技的启迪功不可没。神话不仅是人类早期对自然和宇宙的解释,还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灵感、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神话中天上飞的,深海游的,还有对浩瀚宇宙的探索,都源自神话传说。许多现代科幻作品,比如《星际穿越》《阿凡达》,都借鉴了神话元素,将神话中的超自然力量转化为科技的可能性。中国科技从神话中获得太多营养,这些神话甚至可以视为新科技出世的预言。以中国神话命名的科技产品,在航天领域有嫦娥系列,有祝融号火星车,有载人空间站天宫系列,还有夸父一号太阳综合性探测专用卫星。在通信与软件领域,有鸿蒙系统、仓颉语言。在华为注册的编程语言,以传说中创造文字的仓颉命名,体现了其在技术领域的创新。此外,在其他众多领域,都有诸如“蛟龙”、鲲龙
A
等神话命名。
科幻作品对于科技创新的召唤和涵养,并非立竿见影,正如《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在《科幻的意义是什么》中所言,孩子不需要在《钢铁侠》电影中学习钢铁侠的盔甲,不需要知道《流浪地球》中核聚变发动机原理,不需要知道《星际穿越》中飞船技术和黑洞物理,只要知道这些技术带来的感觉“好酷
”
就够了,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向往和眼睛里的光”。不过,随着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科幻向科普、科创的转化明显加快。
第二,孵化新文明。
神话是早期文明,科幻是未来文明,当下我们是在这样的衔接中创造属于今天的文明。按照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的观点,“说故事”在人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至为关键,而神话就是早期的故事。无论是神话还是科幻,都是在面向未知世界思考人类可能会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鲁迅的科幻翻译和创作并非仅仅停留在科学幻想的层面。他在翻译《造人术》时,不仅描绘了科学家的创造过程,还通过“人芽”这一形象,探讨了生命科学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当前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争议可以从神话中关于“造物”和“禁忌”的故事中发现草灰蛇线。在《三体》中,刘慈欣通过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的碰撞,探讨了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而在《银翼杀手》中,菲利普·迪克则通过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模糊界限,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第三,孵化新文旅。
文旅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形式,当前的文旅融合,已经带动了教育、卫生、体育的融合,又进而带动工业、农业、商业、建筑、水利、国土等行业的融合,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经济形态。这种融合的牵引力,是审美——这是神话、科幻的共同品质。在这样的时候,召唤神话、推出科幻,是要动用历史的与未来的两种力量加持这种审美。主要表现为:
一是价值观。
神话被视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从原型理论出发,神话的范式,决定了不同文化的走向。古希腊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两种神话体系决定了两种文明体系的面貌,当然也决定了不同的科幻呈现内容和方式,比如,面向洪水难题,就有诺亚方舟与大禹治水两种传说两种科技方案。蒋观云、夏曾佑等早期学者强调神话对国民精神的塑造作用,认为其能“增长人之兴味,鼓动人之志气”。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其中的《女神之再生》、《湘累》、《凤凰涅槃》、《天狗》,都是在神话基础上翻唱出改变世界的强音。
二是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之本,也是神话与科幻的魅力之源。它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埋下了种子。这些古老的幻想,如同深埋在土壤中的种子,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当前文化与众多行业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想象力的赋能实现的。
三是娱乐性。
鲁迅在《月界旅行·辨言》中写道:“殖民星球,旅行月界,虽贩夫稚子,必然夷然视之,习不以为诧”。古代神话传说和现代科幻小说,都是在讲有意思的故事、好玩的故事。他的《故事新编》就是把神话传说改成反应现实的“新编”。“好玩”也应是文旅产业以及融合的相关产业的共同禀赋。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塞利格曼在《展望》一书中提出,人是被未来吸引,而不是被过去驱使的。人类进化出的所有心理机制都是为未来做准备的,由此决定了人的主动性,要行动起来。这种理论可以解释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发展特点,也可用来解释神话、科幻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面向未来,积极行动。——其实,这也是神话和文旅产业的特点。
孙若风,文学博士,高级记者,博导。全国旅标委主任,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中央美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沉浸式文旅产业专委会艺术顾问,工信部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散文学会校园文学专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孙若风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上一篇:调研 | 潘鲁生:蛇年新春在广东梅州调研
下一篇:研究 | 陈岸瑛:从春节成为人类非遗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