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森野彰人:日本陶瓷发展与中国陶瓷的关系探讨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1-05 浏览量:27
本文是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美术学部部长、教授森野彰人,分享的“日本陶瓷的发展和中国陶瓷的关系”,以及天目山窑在日本的地位。
这是一个简略的陶瓷发展时间表,上方是日本年表,下方是中国年表。可以看到中国很早就有釉陶了,但直到大约中国宋代的时候,日本才开始出现陶瓷,并且在技术和成品方面,都和宋瓷有着巨大的差距。
日本最初陶瓷器的发展和茶文化紧密相关,将茶引入日本的是临济宗的创始人荣西。
据说他曾经两次前往宋朝学习禅宗,在天台山万年寺修行时,习得了饮茶之法,并且把茶叶带回日本。
回到日本后,荣西把茶叶种子交给了高山寺的明惠上人,明惠上人把茶种子撒在了栂尾山,打造了日本最早的茶园。
随着茶种一同被带到日本的是中国当时盛行的点茶之法,即需要打泡以后再饮用,在日本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名为“抹茶”的饮茶方式。
从画中可以看到古人喝茶所使用的是这种有盏托的陶瓷茶碗。不过在日本,盏托中最初并非陶器,而是一种名为“響铜碗”金属器,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陶瓷制的天目碗。
如画中的这种僧人茶礼传承至今,演变成了著名的建仁寺四头茶礼。建仁寺就是荣西所建造的寺庙,之后各种各样的茶器也从中国引入了日本。
这是茶入,也就是茶叶罐,用来盛装浓茶的器皿。曾经一度,持有这种器物是历代日本将军、大名身份的象征。图上这件“初花”肩冲茶入,据说曾是杨贵妃使用的油盒,后传入日本,被织田信长、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等人先后持有,是为一件极具价值的茶器。
这些都是天目碗。我们知道,有非常多的天目碗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其中(下图)有些被称为曜变天目。
我听说当时曜变天目的色泽在中国不太吉利,大家并不愿意使用。我猜测日本僧侣到中国修行的时候可能不太了解这个情况,只是觉得非常漂亮,就求得后带回到了日本。
下图是室町时代的客厅,最初被带回来的天目碗就陈列、装饰在这样的环境中。
日本有一部记录室町时代客厅装饰的秘籍,名为《君台观左右帐记》,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天目碗。
这些从中国带到日本的茶具在室町时代非常盛行,人们觉得非常珍贵,代换到今天的视野,就很像是从欧美国家买回来的奢侈品。当时在日本社会也有一些茶会,以供人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拥有的非常奢侈的茶具。
茶会上就会有天目盏的出现,当然也包括青瓷器物。其实在日本,青花瓷并不是很盛行,但是青瓷备受喜爱。
图上这件是室町时代一位将军珍爱的茶碗,它曾被打破,将军想要一件一模一样的,然而彼时,中国已经不再制作这款茶碗,于是就将碎掉的碗送至中国,重新修补之后又带回日本。
但是,当时的日本社会出现了一个人,对以茶会为代表的奢靡生活提出了异议,他就是一休。一休提倡不要追求物质的享乐,而是要尊重精神的纯洁,不要强调物质的生活,而是要尊崇平和、谦逊的思想。
他有几个提议,首先就是中国的茶具和日本的茶具要以相同的比例去使用,并且提出日本一些比较质朴或者简陋的器皿当中也蕴藏着非常高贵的美感。
左图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形成的茶室风格,只有两个榻榻米大小,比较简陋,而与之配套使用的茶碗就是右图中这种了,名为乐茶碗。
这是一种日本人依循自己的茶道规则所制作的、最初的日式茶陶器,那之前,其实日本人都是用从中国带回来的茶具喝中国的茶。在一休的提议之下,人们开始使用这种比较朴素的茶具。
从图片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当茶室的风格变成这种质朴陋室之后,使用乐茶碗就十分搭调,而精致明亮的中国青瓷反而格格不入了。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日本人对陶瓷的审美取向开始发生转变。人们开始想要找寻属于自己的烧造技术,并用以打造属于自己的茶器。每一件都极富特征,每一件都独一无二。
之后日本陶瓷又进入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期,那就是战国时代。当时有大大小小许多战争,战功显著的武将得到的奖赏就是这些茶具。因为是赌上性命去战斗搏得的恩赏,所以这些茶碗、茶罐、茶壶等等,在当时成为了非常珍贵的物品,也是无法用钱买到的东西。
有一位名叫路易斯·弗洛伊斯的传教士在这一时期来过日本后,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们将宝石、黄金、白银视为珍宝,但日本人却将旧锅、破碎的陶器和土质的器皿视为珍宝。”西方人可能对此感到十分困惑。
因为这些茶具是武将要拼命战斗才能获得的东西,所以每个茶具都需要有足够的价值。
首要的就是独一无二的形制、样式以及握在手中的触感;同时,“从谁那里获得”以及“如何获得”这件茶具的故事也非常重要。简单总结,就是这样的日本茶碗需要同时具备物质价值与信息价值。
物质价值很容易观察到,每一个茶碗都各有不同的形状和纹理。
青井戸茶碗 銘“柴田”
那信息价值如何体现?就是给茶碗命名。
举例来说,图上这只茶碗叫做“柴田”,是日本战国时著名的武将柴田胜家在京都战斗结束后,得织田信长所赐赠。此茶碗已不再是用来喝茶的使用器具,而是成为了柴田胜家的象征。
我想,可能这种给陶瓷命名的方式,只在日本才有。
之后有这样一件作品横空出世,就是1917年马歇尔·杜尚在纽约一个展览中展出的作品《泉》,像这样从使用的功能道具身份中脱离,成为承载抽象意义的造型物,与日本茶碗的发展方向异曲同工。
艺术与思考继续向前,迎来了抽象表现主义的时代。这种风靡世界的艺术风格和日本人对于陶艺的感受相互影响,也进一步促成了更多承载思考意义的抽象陶瓷艺术。
于是,以走泥社为代表的各类现代陶瓷艺术家,不断地创造了许多造型类陶艺作品。
恰在这一时期,我校开始出现了陶瓷专业,也正是这时,教授富本宪吉来到学校就职。
富本宪吉不仅对陶瓷提出了新的诠释视野,还表示在转动辘轳的时候总是会引发一些类似文中这样的思考。而他的这些感受引起了日本许多陶工的共鸣。
富本在1919年,也就是抽象表现主义盛行的40年前就开始创作了一些抽象作品。他当时受到了法国雕塑家阿里斯蒂德·马约尔作品的启发,创作了上图中这个白瓷壶。虽然它的外形是壶的形状,但富本本人却认为它并不是壶,了解这样的理念对于我们品鉴日本的陶瓷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也有很多雕塑家去到了京都,创作了很多作品。雕塑家辻晉堂认为陶瓷并不是只能制造器皿,而是可以创造各种艺术的可能。
从实用茶器到具有身份象征意义的烧制器,日本对于陶瓷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20世纪中叶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又进一步推进了陶瓷理念的转变。
就是在这样一种理念转变的作用下,很多人开始认为较为质朴的、粗糙的器皿更具美感,而这些来自中国的精致陶瓷器虽然美,但是有点过于漂亮了。或许这就是为何天目碗传入日本,但学者研究甚少的原因。不过近年来,曜变天目重新受到许多关注,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相关的研究在日本推进。
我本人非常喜欢中国的陶瓷,所以今天也是非常高兴能够在中国和大家交流分享,谢谢!
本文根据森野彰人2024年12月9日在“天目山窑文化再发掘——历史、考古、数字化与传播”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