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庞永辉:关于加强青少年传统美育教育和关于优化假期统一推出“春秋假”及相关配套政策的两个建议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3-09  浏览量:0

庞永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一、关于加强青少年传统美育教育的建议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国家,上万年的社会实践为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传统美育教育也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使命。当前青少年传统美育教育存在着对传统文化挖掘不足、传承载体单一、实践体验薄弱、育美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导致部分青少年对传统艺术、民俗礼仪、非遗技艺等文化瑰宝缺乏深刻认知和情感认同。加强青少年传承美育教育,既是落实美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虽任重道远,但刻不容缓。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国家级传统美育示范基地网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全民美育行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全过程。”建议整合现有非遗保护基地,重点博物馆资源,打造国家级传统美育师范基地。建立分级管理体系,形成国家、省、市、县级示范基地网络。在提升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同时,与劳动育教深层结合起来,增加青少年的动手能力与体验感。


(二)深化非遗进校园工程


调研显示中小学美育课程中传统艺术占比不足30%,部分学生对传统节目、书画、非遗技艺等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参与感。建议把中小学美育课中传统文化艺术增加到50%以上。实施非遗传承人驻校计划,在校园内成立非遗工坊,推进数字化美育平台建设。开发VR/AR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通过数字平台解决偏远地区的美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三)推进传统美育教育游学项目


目前,我国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国家有备案的博物馆有6565家,这些都是最好的传统美育教育场所,建议教育部推动校外传统美育研学活动。提升青少年对传统美育教育的兴趣。



二、关于优化假期统一推出“春秋假”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建议

居民假期旅游能较好促进消费,但受制于国家统一假期制度,居民集中旅游出行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建议推出“春秋假”及相关配套政策,如可从寒暑假调出一周左右时间,在“五一”假期前后安排衔接一周左右“春假”,各地可因地制宜、错峰休假;企事业单位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为职工提供更多休闲时间,配套保障父母在孩子休“春假”期间能一同休假、家庭旅游;目的地政府的文旅、交通等部门也要为家庭旅游提供更多灵活便利,更好发挥假日消费拉动经济作用。
2019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指出,各地可以结合气候环境等情况统筹寒暑假时间,制定出台中小学“春秋假”办法,引导职工家庭在适宜出行季节带薪休假。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明确提出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为更好扩大内需,现就“春秋假”及相关配套政策提案如下:


案由分析:
(一)当前家庭亲子旅游具有明显的节假日效应,在寒暑假、五一、十一等大小长假期间占比达到高位。春节期间是探亲、休闲出行高峰,家庭旅游占比最高,超50%;暑假期间也是家庭亲子旅游出行的高峰期,家庭旅游占比约为40%。由于我国法定节假日在国家层面统一行政安排,家庭旅游市场呈现明显“潮汐效应”,出行窗口集中导致各方面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酒店、景区等旅游设施供给承压,交通拥堵风险上升。


(二)传统集中休假模式的初衷是以旅游促进消费,持续扩大内需。对比近年来的旅游出行数据(不考虑疫情期间因素),却出现统一假期期间出游人数增长,而人均消费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旅游作为居民实现精神需求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人追求快乐随心的体验和松弛写意的氛围,可集中休假安排发展至今出现的资源错配现状,倒逼国内消费力更强的家庭客群用脚投票,选择性价比更高、旅游体验更好的出境旅游,带动国外旅游业和当地消费的恢复,出现“肥水流向外人田”。


(三)推出“春秋假”制度能为家庭提供更多出行选择,对学生家长而言,“春秋假”期间带薪休假陪同孩子游学有助于增进亲子互动,是寒暑假之外可行的时间窗口;对学生而言,“春秋假”期间能劳逸结合,可以参加游学、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视野,或通过更多户外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春秋假”制度可以发挥旅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统一假期导致家庭旅游集中带来的资源紧张问题。


建议办法:


一是逐步推广施行“春秋假”制度。前期结合既定的“五一”小长假安排,为有孩子的家庭制定“春假”,从中小学生暑假或寒假调出一周左右时间,在“五一”假期前后安排衔接一周左右的“春假”。未来,视“春假”制度执行情况,再逐步考虑推行“秋假”制度。


二是各地推行“春假”制度要因地制宜、错峰休假。为避免全国统一放假、集中出行带来供需矛盾压力,南方地区可考虑将“春假”设在“五一”假期之前,即在四月底休“春假”;北方地区“春假”考虑衔接在“五一”假期之后。另外,高等院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春假”时间为两周。


三是配套政策方面,建议为有孩子家庭的家长及孩子共同实施“春秋假”制度,便于职工能和孩子一起出游。各地政府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措施,确保企事业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推动带薪休假和福利旅游衔接。更多家长自行选择休假时间,与学生“春假”假期相辅相成,能有效避免集中寒暑假期休假;家长在春假期间带薪休假陪同孩子亲子游学,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互动,也在寒暑假外为家庭提供更多休假选择。


四是鼓励目的地政府的财政、文旅、交通等部门通力合作,推出文旅消费补贴、提供家庭出游优惠套票、增加各类假日旅游班列、丰富家庭游产品种类,给予家庭出游更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春假”期间也是旅游业和文化艺术产业的繁忙时期,家庭一起出行在旅游游学、户外运动等方面消费都将有所增长,能更好地发挥假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庞永辉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