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章建华:姚建萍在苏绣艺术上实现的“六个跃升”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10-31 浏览量:64
(图为姚建萍)
一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跃升。小时候,姚建萍接受了严格的传统苏绣工艺教育与训练,打下了传统苏绣技术的坚实功底。长大后,她走出“刺绣镇”,进校求学,拜师学艺,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提出“绣随时代”的新理念,并在技法、材料、工艺上进行大胆创新,尤其注重内容的创新,突出现实题材和时代主题的创作,一改刺绣作品以传统题材为主的面貌,实现了苏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姚建萍苏绣作品《启航》
二是从仿制到原创的跃升。作为传统工艺的苏绣,很长时期以来,作品都以仿制、复制为主,而姚建萍认为,仿制作品不是自己的真正作品,只有原创性的作品,才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代表作和艺术品牌。为此,她在原创作品上苦下功夫,狠抓原创题材和原创设计。如姚建萍领衔创作的苏绣《丝绸之路》系列作品,其设计构思花了很长时间。为了真实再现丝绸之路,姚建萍和主创团队姚悦华、李文博、姚兰、姚卓等人一起参观国博的丝绸之路展收集资料,还前往敦煌观摩,去戈壁滩露营,边走边探讨创意构思。同时聘请书画家刘华龙组成设计团队,将创意构思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无数次遇到瓶颈,无数次修改,几易其稿,反复斟酌,最终确定设计稿,并由姚建萍在设计稿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完成了这幅原创刺绣作品。
姚建萍苏绣作品《西出长安》
三是从小件到大作的跃升。传统苏绣偏于家用,所以尺幅都比较小。而如今,苏绣作品如同书画作品一样,已经进入展厅和公共空间,需要有大幅的作品,这对用一针一线制作的绣品来说,无疑是一大难题。在姚建萍看来,大作品不是用时用工多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放大,而是要在形式、内容和技法上进行转化,立足大时代,关注大题材,创作大作品,形成大气象。她主创的《中国大飞机》《丝绸之路》《江山多娇》《锦绣长江》《玉兰飘香》《初心盛放》等大幅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中创作出来的,真正能够称之为“时代大作”。
四是从工艺到艺术的跃升。一般来说,刺绣作品属于工艺品的范畴,主要指纯手工艺制品,即手作。也专指工业化时代,通过机器批量生产的,有一定艺术属性的,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需,具有装饰、使用功能的商品。姚建萍并不满足于此。在她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刺绣的实用功能在弱化,只有不断提高它的文化艺术含量,强化它的审美功能,使之成为艺术品,才能提高刺绣的活力和生命力。为此,姚建萍注重从书法、国画、油画、摄影以及舞蹈等艺术样式吸收艺术元素,兼收并蓄,对刺绣进行雅化、文化、美化,特别讲究造型结构的和谐处理,构图表达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并大胆运用复杂丰富的色调,追求色彩反差和色彩互补,烘托出强烈而又斑斓多姿的色彩效果,巧妙处理光影明暗的自然转换关系,写实部分以平针绣绣制,朦胧部分以细乱针绣过渡,使作品虚实相衬,相得益彰,进而不断提高刺绣作品的艺术性。她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国礼作品,不愧为名副其实的艺术精品。






姚建萍,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刺绣艺术专委会副主任。
本文作者:章剑华,江苏省文联主席、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