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才大颖:从“经典产业”向“时尚产业”跃迁是历史的必然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5-22 浏览量:0
很高兴与各位共同探讨“历史经典产业”这个话题。客观地讲,“历史经典产业”所涵盖的行业各有其内在的特质,有共同性,更有差异性。同在“历史经典产业”旗下,各自“当代表达”的内涵及路径不尽相同,尤其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承担的产业责任。今年初,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经典产业”,让所涉行业异常兴奋,这是“经典产业”首次在国家层面上得以确认。事实上,从“历史经典产业”走向“经典产业”,历经了从地方实践到中央首倡的十年酝酿与践行,时至今日,“经典产业”已然形成了新的方阵并进入到了一个蓄势待发的新阶段。
非常感谢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举办这场关键的大会。以“历史经典产业的传承与创新”为题,凝聚扬帆力量,凝练启航智慧,站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历史方位,解构破题。我的理解,就是谋定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十五年“经典产业”的时代定位,把握历史机遇和明确发展方向;就是探寻“经典产业”在模式、路径和策略上与时代同步的突破动力。借此机会,结合近些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在的“学术引领”上的一些思考与实践,愿与各位分享一些体会和认知。
工艺美术是“经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这让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如果从工艺美术的视角看“经典产业”的历史贡献,在新中国刚刚“站起来”,以解决“有没有”为要务的起步阶段,工艺美术承担的是满足基本生产与生活需求的任务;在改革开放高速发展“富起来”,以解决“好不好”为目标的壮大阶段,工艺美术承担起出口创汇引进先进技术的时代重任;在吹响“强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号角,以解决“美不美”为标志的强国阶段,时代又赋予了工艺美术要担负起从“好生活”向“美生活”跃升的重任。
一、从“经典产业”的时代定位看:“经典产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几乎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所表现出社会与经济价值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有着跨越时代的意义,通过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载体,实现其核心价值的延续。因此,应该首先要明确“经典产业”的时代内涵,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典产业”具有文化基因,是地域文化溢价的物质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集体的记忆与智慧,建构起民族文化认同情感的纽带;二是“经典产业”自带经济引擎,是创意经济的动力之源,具有全产业链的主导权,能够以“链主”的地位创造价值,为持续经济增长提供动能;三是“经典产业”就是文明叙事,是诠释文明话语权的关键之钥,其所蕴含的传统工艺、文化符号及匠心精神,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在迎接新的发展阶段中,“经典产业”亟需锚定符合时代发展的历史定位。基于此,首先是在认知上的转变,即在产业模式上,一定要实现从“作品思维”向“产品思维”转型;其次,伴随着新历史机遇的降临,在“艺术生活化”的转型中,一定要创造一个新的品类,我们暂且称之为“时尚消费品类”。以此,为“艺术生活化”的产品从“时尚1.0”向“时尚2.0”升级找到归属感,实现路径上的突破;第三,在转型与升级的相互加持中,一定要做“动力”转换,将“创新传承”的理念贯穿于始终,让创新成为传承的起始点与落脚点,主动拥抱“时尚”,重在策略突破。
二、从“经典产业”的历史机遇看:仅就工艺美术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本质要求如同为行业量身定制一样,每一个要求都能够为工艺美术在新时代找到创造并分享时代红利的机遇: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庞大中产阶层的崛起,80后、90后及Z世代占总人口已超60%,这是品质消费最稳定的阶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增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普世认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表现在对“生活艺术化”的预期更加强烈;两个文明协调的现代化极大刺激并丰富了“文化消费”,其文化属性在满足精神消费与创造情绪价值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手工艺产业提供了新的价值机遇,由此催生了“小众消费”的时尚崛起并逐步演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利好环境,是消费升级的稳定器。尽管短期的经济波动会带来中产阶层规模的缩水及消费降级,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长周期看,中产阶层的恢复壮大及消费跃迁趋势不会改变。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本质要求,正在重塑当代与未来消费社会的底层逻辑。“经典产业”发展不同于“大工业”生产,具有其独特的规律,尤其是面对日益分级的小众需求,绝不能重蹈“规模化”、“性价比”这类老路。而应该以“历史经典、当代表达”的姿态主动跃向“时尚”。一定要将传统工艺、现代技术、文明叙事与现代设计融合,创造出兼具实用功能、时尚品味和情绪价值的新品类,即“时尚消费品类”。
三、从“经典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看:从“经典”向“时尚”的跃迁不是可选项,而是开辟新赛道、创造新需求的必选项。这种“跃迁”不是简单的产业替代与重组,而是一个“在转型中升级”与“在升级中转型”相互加持的晋阶过程;是一个从“以人为中心”的“时尚1.0”时代向“以场景为中心”的“时尚2.0”时代、并以此向“以空间为中心”的“时尚3.0”时代的跃迁过程;每一次“跃迁”都要经历从“作品”向“产品”的转型,从“消费品”向“时尚消费品”的转型、再向泛时尚生态的转型;“时尚消费品类”的“物以类聚”与“场景共鸣”所建构起的“时尚2.0”时代,赋予了轻奢品牌以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满足“人以群分”的时尚分级消费需求,建构起新的时尚生活方式。通过转型、升级、跃迁相互加持、相互赋能,循环向上、持续发展,推动工艺美术类这样的“经典产业”从“消费社会边缘”走进“消费社会中央”。
在这种“跃迁”的逻辑中,“经典产业”的发展在不确定的当下一定会找到确定的未来。仅就当下而言,亟需模式突破、路径突破和策略突破:一是模式突破:从“作品思维”向“产品思维”转型。“经典产业”源于生活,一定要回归生活,这是历史的必然。“作品”向“产品”的转型,是以创造“情绪价值”为导向的,实现从“功能供给”到“情绪价值”的“跃迁”,其核心在于物质载体与场景共鸣触发深层的精神情感;二是路径突破:单纯从“作品”向“产品”的转型难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以人为中心”的“时尚1.0”终将进入“以场景为中心”的“时尚2.0”,进而扩展到“以空间为中心”的“时尚3.0”,产业规模及受众或将持续扩大;三是策略突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向“新”生长,抢抓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意设计”。以创意设计实现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与现代审美趋势的融合;2、向“美”生长,创造美好生活的切入点,关键在“创建新品类”。在传统技艺的当代性转化、生活场景的美化重塑、情绪价值的创造中,让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中都能感受到美的体验;3、向“海”生长,培育全球市场增长点,关键在“在地创新”。“经典产业”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与历史底蕴,但要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必须因地制宜进行在地化创新,提升“经典产业”的全球竞争力;4、向“品”生长,打开消费增长突破点,关键在“无界融合”。“经典产业”要打破传统发展边界,从跨界到无界,重塑品牌形象,引领从“功能消费”跃向“情绪消费”。
从“经典产业”向“时尚产业”的“跃迁”不是逆流而上,而是顺势而为,更是时代文明与消费需求的呼唤。这种“跃迁”始于“艺术生活化”的初衷,不仅历经了从“作品”到“产品”,从“消费品”到“时尚消费品”的转型,伴随着“时尚1.0”向“时尚2.0”,甚至是“时尚3.0”的升级,与“时尚产业”相对应的品牌内涵,也将会经历一个从“重奢”到“轻奢”,甚至是“微奢”逐步降阶的历程。这种“艺术生活化”供给与“生活艺术化”需求的双向奔赴,实现了受众、市场、消费不断地下沉与扩大,进而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让“美不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包括“重奢、轻奢、微奢”在内的“奢气”。在“转型中升级,在升级中转型”的逻辑又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品牌”一脉相承,必将成为未来构建“中国审美、世界表达”的关键。
“经典产业”的“时尚化”不是追随潮流,而是创造潮流,引领时尚。要实现“经典产业”转变成“全球时尚潮流的定义者、打开时尚未来源代码”的愿景,一定要关注并培育能够变现这个历史机遇人才队伍,AI时代下人才的“叙事能力”与“审美能力”或将成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以悦己消费为主的新消费时代已经到来,消费不再只是功能的需要,更是情绪价值的满足,在这场转型与升级的“跃迁”中,“大师与非遗传承人”这个“经典产业”时代的优秀群体,一定会发挥头雁作用,“大师经济”也必将呼之欲出。我们有理由相信,从“经典产业”向“时尚产业”的“跃迁”不再是幻想,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上述观点来源于才大颖理事长在2025中国消费名品大会“历史经典产业传承与创新发展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