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才大颖:从“消费社会的边缘”走向“消费社会的中央”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5-13  浏览量:0

最近几年,事关工艺美术的展览很多,展中套开的研讨会、论坛也不少,所有议题几乎一样,围绕策展主题,对展陈作品大都是溢美之词,这是一种共识,更是一种期待的成果,无可厚非。不过,涉及产业的话题却少之又少,本次展览则另辟蹊径,让人眼前一亮,不仅有展陈期间对作品解读的数媒推送,更让人兴奋的是,重阳书记以文旅的主场把产业这个议题列入研讨,这种跨界破圈的高度,让身在产业界的我深受感动。在此,向中国工艺美术馆、向重阳书记表示深深地敬意。


工艺美术最近一两个月很是热闹,先有我们“第七届双年展”的精彩亮相,接着“第四届中国好手艺”、“第三届三重阶”又分别在北京与杭州登场。从学术的视角看,三场展览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各有亮点。不仅奉献了意义非凡的学术洞见,重要的是创造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学术氛围,一股清风扑面而来,一些真知灼见破土而出,为中国工艺美术新时代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都留下了思想的时代印记。无论是“中国好手艺”赋予“器韵”与“时宜”以新的时代内涵,还是“三重阶”对“文化性”、“艺术性”、“精神性”的时代诠释,可以说这种健康的氛围,为中国工艺美术的未来提供了新的智慧。今天,当我们再次集聚在中国工艺美术的最高殿堂时,主办方推出的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引领,而是走向了深水区,触碰到“产业与美好生活”及“创新传承”这样一些敏感的话题。在当今相关部门各有界限的状态下,从文化的视角再谈产业,让工艺美术所承载的使命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我们有理由为中国工艺美术馆点赞。三大展览、研讨所形成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注定会让2025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年份。


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约,给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一个机会,让我在这样的舞台上讲上几句,借此提出三个问题,并就这三个问题谈点自己的想法,不到之处仅代表个人的观点:


一、从“作品思维”向“产品思维”转型的问题


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2022年十一月在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不到半个月时间,在南昌举办的“2022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的。历过这几年的学术引领与产业实践,业界、尤其是产区对中国工艺美术产业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本质要求的契合关联度又有了新的认知:一句话就是必须转型。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国工艺美术界的使命。


在我们今天畅谈“产业发展与生活需求”如何协调、共振的时候,不得不回眸行业目前的现状。那就是在资源极其有限的背景下,行业资源过度聚焦在“作品”创作及其作者个人荣誉的加冕上,涉及产品属性的活动少之又少,与消费者的经济和情感互动难寻踪迹,为丰富百姓美好生活所供给的“有效”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可以说,整个行业已经到了从“作品思维”向“产品思维”转变的关键时刻,而且这种转变刻不容缓,这让本次研讨的议题“行业发展如何满足生活需求、并产生共振”具有方向标的意义。


工艺美术源于生活,一定要回归生活,这是历史的必然。记得70多年前林徽因先生抱病带领时年不足20岁的常沙娜、钱美华走进北京珐琅厂,就是以摆盘、台灯、烟缸等日用生活品设计打破繁褥的陈旧规制,让传统的景泰蓝技艺与时代共振。直到今天当年这些产品看起来依然让人心动,也恰恰回应并验证了1957年“第一次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工艺美术发展“适用、经济、美观”的三原则。当1979年“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召开时再提工艺美术产品生产的“三原则”,时任轻工业部长梁灵光做了“运用传统技艺 适应时代需求”的主题报告,人民日报专门在头版发布社论“工艺美术品生产要有个大发展”。也就是在这次会上,发生两件重要事件,一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成立,担负起引领行业发展的主责;二是首次评定34位中国工艺美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开启了又一个新的时代。所以说,从“作品思维”向“产品思维”转型是时代的呼唤。


二、从“经典产业”跨向“时尚产业”升级的问题


 历经四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工艺美术又迎来了新的时代,尤其是近些年,呼唤工艺美术产业的号角此起彼伏。《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已经实施八年,文旅部等十部委2022年又联合发布72号文,其核心要义就是“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工信部等三部委24年又推出了《指导意见》(139号)明确“四品”战略,就是打造“新品、精品、名品、珍品”,与工艺美术“玩、用 、赏 、藏”遥相呼应。尤其是李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出经典产业,为工艺美术明晰了产业定位。


工艺美术只有完成从“作品”向“产品”的转型,才有可能跻身到产业序列。即使完成“转型”,面向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面对人们对“生活艺术化”的渴望,单纯的转型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从产业的视角看,目前没有成熟的可寻之路借鉴。我的认知,“在转型中升级,在升级中转型”或许是未来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唯一路径。这是工艺美术具有“经济与文化”双重属性的特质所决定,对工艺美术产业而言是挑战,更是时代机遇。


那么如何实现“在转型中升级,在升级中转型”?需要明晰的是,工艺美术“艺术生活化”的方向一定是满足小众、个性化需求,一定要创造情绪价值。作为经典产业之一的工艺美术一定要有别于其他诸如中药等经典产业,紧紧抓住其具有“经济与文化”双重属性的特质,与美好生活需求在与时俱进中协同共振。在“艺术生活化”的产业进程中重建大众对“时尚”概念的新认知。由此,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去年在温州首次提出了从“以人为中心”的时尚1.0时代转向包括人在内的“以场景为中心”的时尚2.0时代的学术主张。


工艺美术品“艺术生活化”的产品方向将创造一个全新的消费品类,就是“时尚消费品类”。时尚消费品在场景中会将“艺术性、文化性、精神性等,以设计为支点,创造出“情绪价值”而成就“新时尚”。从“经典产业”跨向“时尚产业”,这个“新时尚”的内涵不仅创造“情绪价值”,更重要的开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艺术性、文化性、精神性”与时代相伴,以此构建了工艺美术“转型与升级相互加持”的逻辑。所以说,从“经典产业”跨向“时尚产业”的升级是历史的必然。


三、从“消费社会边缘”走向“消费社会的中心”使命的问题 


七十几年来,我们先后经历过新中国刚刚“站起来”以解决“有没有”为要务的起步阶段;到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富起来”以解决“好不好”为目标的壮大阶段;再到正在启程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强起来”以解决“美不美”为标志的强国阶段。回顾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值得骄傲的是,每一个重要历史阶段都留下了工艺美术人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1951年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占全省工业GDP74.5% ,苏州同样的数字为20.8%,这在今天不可想象的占比,在那个阶段、在那个地区,工艺美术产业就是支柱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口创汇,在座的一些同仁更是亲身经历过,是工艺美术为国家创汇的81亿美元,才有了第一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并由此充当起改革开放先锋的重任,这样的故事在陆续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全》会多有表述。


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开启,五大本质要求如同为工艺美术量身定制一样,在每一个要求中都能够找到工艺美术可以创造并分享时代红利的机遇,就看我们能否抓住这个转型与升级的窗口期: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激活了中产阶层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超过60%,这是品质生活消费最稳定的阶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增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普世认同,人们对品质生活的期盼表现在对“生活艺术化”的预期更加强烈;两个文明协调的现代化极大刺激并丰富了“文化消费”内涵,工艺美术品的文化属性在满足精神消费与创造情绪价值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手工艺产业提供了新的价值机遇,由此催生了“小众消费”的时尚崛起并逐步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利好环境,如果没有重大不可控“突发事件”,尽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产阶层会有消费降级的预期,站在20352049这个中长周期看,消费升级的趋势不会改变。


从生产端的视角看,工艺美术的确有过几次阶段性的高光时刻,使人骄傲、自豪。如果从消费端的视野看,工艺美术高光之后大都处于“消费社会的边缘”,更有学者讲到:“中国传统手工艺自20世纪50年代逐步恢复以来,并没有真正进入日常生活”,“即使在现阶段,无论是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还是产品的创意与设计,中国传统手工艺依然徘徊在消费社会的边缘,大多数还游离于现代生活之外”。言语非常尖锐、刺耳,却一语道破。尤其是背负着历史的荣光,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责任与使命感让我们又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下的工艺美术转型与升级问题。只有,也只有主动转型,跨越升级,打通“艺术生活化”的路径提供有效供给,方能满足人们“生活艺术化”的巨大市场需求;只有,也只有这样,工艺美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才能担负起“在转型中升级,在升级中转型”的责任。所以说,从“消费社会的边缘”走向“消费社会中央”的使命是行业担当。


转型与升级是中国工艺美术产业能否与未来美好生活需求同频共振的关键之钥;求变与担当则是中国工艺美行业在新时代能否实现从“消费社会的边缘”走进“消费社会中央”的历史使命。最后,我用一个县域产业的案例结束今天的发言,那就是让数字把“大道理”转化成“硬道理”:福建泉州的德化,在不大景气的2024年陶瓷产业实现15%GDP增长,其中外销瓷400亿,日用瓷200亿,难能可贵的是大师瓷突破了50亿。德化几任领导班子专注产业转型与升级,其使命与担当,让德化陶瓷产业既有仰望星空的登峰造极,更有脚踏实地的薪火两旺,实现了开辟新赛道,创造新需求的两大目标,在工艺美术产品消费的世界版图中精准诠释了“德化现象”。“德化现象”给予工艺美术行业最大启迪就是:塑造好各级“大师”、“传承人”这个优秀群体在从“作品思维”转向“产品思维”中的头雁力量,锚定“艺术生活化”的产业目标,满足巨大的“生活艺术化”国内外市场需求,让“大师经济”的供给成为创造时尚消费品的主力军,基于产业根基下的“大师经济”所带动的事业与产业两旺模式一定会更可持续,更有作为,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产业转型升级,亟需树立典范,打造这样的样板。

上述观点来自才大颖理事长在 “2025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