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 | “锦艺赋能,商旅同辉”——2025织锦专委会年会暨学术论坛在成都召开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10-27  浏览量:0

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委会2025年会暨学术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

本次年会,以“锦艺赋能·商旅同辉——中国传统织锦技艺文化与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注入新时代发展动力”为主题,特邀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南京云锦博物馆等多家文博机构,以及腾讯、携程等相关企业代表参会。同时,论坛也汇聚了来自成都蜀锦、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湘西土家锦等织锦领域的行业同仁,旨在整合文化、产业与学术等多方资源,共同打造织锦文化的高端智库平台,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在地实践提供智力支持,为四川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并为成都市建设世界旅游文化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图片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孙瑞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对年会及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并围绕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的前沿思考与与会专家进行交流,着眼四中全会对十五五发展的规划,着眼2035远景目标的实现,期待以“织锦”的温度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审美新范式,贯彻学会以“学术引领实在行业引领”的主张,要不断探索“艺术生活化”对接“生活艺术化”打破“艺术单向输出、生活被动接受”的模式,构建“创造需求-引领生活-供需适配”的闭环让织锦从“可选品”变为“必需品”;要不断探索从穿戴时尚1.0迈向空间时尚2.0推动织锦从“个体装饰”,升级为“整体空间美学”让织锦成为塑造生活美学的核心元素。不断创造新品类实现品牌跃升,跳出“织锦=传统工艺品”的固化认知,在品类上创新设计上赋能在传播上发力推动织锦跃升为“情感载体”和“文化符号”的时尚消费品类,助力织锦艺术以当代审美走进生活,推动传统技艺与文化新质生产力结合。

图片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主任简名伟2025年专委会的工作进行总结,他讲到:2025年度,织锦专委会会员在自身领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现了织锦行业的蓬勃活力。会议不仅为大家提供了展示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也进一步明确了织锦行业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关键方向。织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艺和文化价值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扬与推广。未来,专委会将持续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织锦技艺的创新应用,探索更加广泛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发挥专委会平台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凝聚会员的力量,共同推动织锦技艺创新传承,让中华优秀织锦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图片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执行馆长、蜀江锦院总经理杜予立在《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主题阐述中,系统分享了其以蜀锦文化为核心,通过“沉浸式展陈体验、创意产品开发、品牌化运营”三者联动的创新模式。他详细解读了如何将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与服务,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商承文、以旅兴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图片

平台搭建成果:云锦与蜀锦联名作品“威凤祥麟·双锦和鸣”惊艳亮相!

图片
成都博物馆副馆长黄晓枫以《蜀锦与城市文化技艺在博物馆的保护与传承》为题,系统分享了该馆作为城市文化中枢,在蜀锦文物收藏、研究、修复及活态展示方面的创新实践。她深入探讨了博物馆如何通过学术研究、教育推广与数字化应用,将静态的织锦遗产转化为动态的城市文化记忆,为传统技艺的当代存续提供了关键支撑。
图片
金沙遗址博物馆专职副书记郑漫丽以《金沙遗址博物馆文旅融合的“跨界”实践》为题,系统分享了该馆如何突破传统文博边界,通过“考古+艺术”、“文物+科技”、“遗址+时尚”等多元路径,将古蜀文明元素创造性融入当代文旅体验与消费场景的创新方法论。
图片

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钱小萍以视频形式寄语本次论坛。

图片

当日下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委会副主任鲁佳亮主持会议并开题讲话,对上午致辞的嘉宾表示感谢,并围绕“锦艺赋能,商旅同辉”主题,介绍下半场四位专家将从壮锦的文化基因与艺术价值、蜀锦历史、AIGC设计、土家织锦传承等维度,呼吁业界携手推动技艺创新。

图片
广西民族博物馆藏品部副主任樊苗苗以《经纬斑斓:新时代发展中的壮锦文化》为题,从学术研究与馆藏实践的双重维度,系统梳理了壮锦的文化基因与艺术价值。她的分享将进一步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非遗活化、文旅融合与产业赋能等创新路径,推动壮锦从珍贵的民族遗产走向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鲜活力量。
图片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李锦教授以《丝绸之路河南道与蜀锦的技术变革》为题,将研究视野投向丝绸之路网络中至关重要的“河南道”(青海道)。她通过详实的考古证据与文献分析,揭示了这条贯穿青藏高原东缘的交通动脉,如何成为古代中西方纺织技术与文化艺术交流的隐秘走廊,并深刻论证了其对于推动蜀锦织造技艺变革与纹样创新的历史性影响。
图片
四川美术学院汪泳教授在《中国历史织锦图像数据的AIGC设计实验》中,系统展示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对海量历史织锦纹样进行智能识别、风格解析与元素重组。她的研究不仅探索了传统纹样在数字语境下的无限创意可能,更旨在构建一套“数据驱动”的设计新范式,为织锦技艺的当代转化与创新设计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与视角。
图片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叶洪光以《土家织锦传承与创新发展》为题,系统梳理了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核心技艺与文化价值。他进一步提出,通过现代设计介入、科技赋能与生产性保护相结合的系统性路径,为这一民族瑰宝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存土壤与发展空间。
图片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孙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主任简名伟,成都蜀锦织绣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贵林,金沙遗址博物馆专职副书记郑漫丽,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馆长钟秉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沈蓓,成都博物馆副馆长黄晓枫,国际丝绸联盟秘书长、《丝绸》杂志社社长李启正,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原总经理王宝林,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执行馆长、蜀江锦院总经理杜予立,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李锦,四川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汪泳,广西民族博物馆藏品部副主任樊苗苗,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叶洪光等,以及五大锦种国家级传承人和全国织锦领域专业人士出席年会,共同分享织锦行业一起创造的文化资产,探讨未来产业化、现代化的无限可能。

图片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委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