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的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它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古人曾赞美黎族织锦工艺“黎锦光辉艳若云”。在海南五指山,就有这样一位对黎锦抱有深切热忱且织锦技艺高超的黎族织娘。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南海工匠刘香兰。
说到对黎锦最早的记忆,刘香兰到现在仍然记得十分清楚,小时候只要一有空母亲总会拿起腰织机开始织锦,母亲织出来的黎锦颜色鲜艳,图案精美,非常好看。
南海工匠 刘香兰:我13岁就跟我母亲学这个黎锦,当时就是说学这个黎锦(的人)也很少,不过对我来讲小的时候学这个黎锦吸引我的就是这个黎锦的图案和黎锦的色彩,就这一直以来一直在织。这一织,就从小姑娘织到了嫁人,20岁那年,刘香兰嫁到通什镇番茅村,刚开始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刘香兰便想着凭借自己这一门手艺赚钱贴补家用。

南海工匠 刘香兰:那时候我们村里面有个黎寨在村头,所以游客过来,我们也可以卖这个黎锦,所以那时候就说黎锦很便宜,因为好多人都没有了解到黎锦的用处在哪里,所以我就通过这个黎锦来卖就有点收入。后来村头的黎寨旅游景点搬走了,游客少了,收入也变少了,织锦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刘香兰决定要创办一个织锦公司,把全村的妇女组织起来织锦。这样,一来可以让黎锦得以传承,让更多的人来织锦,二来可以赚钱贴补家用,带领全村妇女致富。刘香兰徒弟 王秀强 :很高兴啊很支持呀,我们两个研究那个图案啊晚上都是,不是有订单嘛,哎,你不懂我不懂,我们两个人做,做到半夜一点钟都有,我们研究那个图案,那时候看图纸嘛,不想现在画的那种,它是一张白纸画那样,你怎么挑出花纹来,很难的。南海工匠 刘香兰:当时组织的能力就比较差,因为也没有这个经验,所以我也不知道以后黎锦的发展怎么样,所以我只能是挨家挨户的去跟姐妹们做思想工作,把她们融入到我的一个黎锦心里面。自2014年成立五指山香兰织锦传习有限公司以来,参与织锦的妇女达100多人,产值达120多万元,人均月收入达1500~2000多元不等,很好地增加了番茅村及周边村庄妇女的经济收入。南海工匠 刘香兰:当时是她从毛道嫁过来的时候,她也是没有掌握这个黎锦的技艺,现在她的技艺特别的高超,而且在织黎锦这方面,她的工资一个月都有三千多块钱。2006年5月20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5月,刘香兰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同年6月,被命名为《黎族织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香兰除了坚持不懈地探索、弘扬民族黎锦文化,她还通过各种培训让更多的人学习黎锦技艺,传承这门技艺。常年以来,刘香兰在多所学校担任校外办学黎锦技艺班老师,并以个人名义举办黎锦单面织培训班、黎锦反面织培训班以及黎锦成品加工制作培训班。南海工匠 刘香兰:学生从那么多年来,都已经是上千个了,徒弟每年都有十多个。 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徒弟 黄珠玲:她就教我小小块的,这么大,做腰带的嘛,然后就搞这个懂那个上下线提,然后我就说我懂了,老师就教我织挎包,织好挎包就开始织大的织筒裙啦、反面织。
刘香兰告诉记者,她还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这门技艺,利用黎锦技艺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合理利用黎锦技艺,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南海工匠 刘香兰:要把更多的姐妹们召集起来,把最好的黎锦技艺传授给她们,也能够让她们得到这个技艺,利用这个技艺提高她们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