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徐艺乙: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一百年(五)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3-07-28  浏览量:134


《汉声》部分杂志

1980年代中召开的几个重要的会议,是中国民间美术的研究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1983年7月16日至2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在贵州省贵阳市联合召开的“民间美术学术讨论会”,和同一年12月16日至21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是民间的造型艺术方面的会议。当时,“由于多年来对于民间美术的‘左’的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经过十年动乱的空前破坏,我们许多同志对于民间美术问题已经感到相当隔膜,即或知道一些,也是道听途说、若明若暗”。鉴于此,在这两个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美术专家和专业、业余的研究工作者,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的同志,以及从事工艺美术的生产者和领导者,共同就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研究的对象和范畴、目的和意义、方法和分类以及收集、发掘、整理等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民间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是劳动人民的美的创造,是一切其他美术:如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及各种专门美术的源渊和基础。”“民间美术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也影响着特定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民间美术最富于地方特点和乡土气质,最能唤起人们的乡情乡思和民族情感。民间美术造型的、可视的性质,使它成为民间文艺中最直观和普及的形式之一。而在数量最大的民间工艺中所具有的实用和审美的双重性,使得它把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融汇在一起。民间美术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材料,积累了劳动者按照美的规律把握世界的经验、技巧和法则。”“民间美术(尤其民间工艺)兼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价值,因而带有产品和商品的性质。”“民间工艺美术是劳动人民的创造,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从历史上看,一切形式的工艺美术,都是在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理论的认识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民间造型艺术专家和研究者们的实践和理论探讨的水平。另外,与会的代表指出,“民间美术珍品外流的问题应当引起严重注意。近年来,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许多国外收藏家和游客愈来愈多地深入到各地,大量采集和收购我国的民间美术品。不少早期的、具有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作品流到国外。这个情况和趋势令人十分担忧。”因此,“为了加强民间美术研究,当务之急是要建设队伍,加强组织”。并且呼吁国内的“各高等院校建立民间美术系科,开设民间美术课,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研究民间美术的专门人才”;“中央和地方的文化主管部门和有关研究单位、群众团体,对民间美术进行有计划的普查、发掘、抢救和搜集、整理工作”。不久,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中国民间工艺》理论杂志和由江苏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民间美术》画刊从1984年起开始正式出版发行。

《民间美术》创刊号

遍布全国各省、地、区、县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和文化站,因地利之缘做了大量的民间美术的调查、收集、整理、研究和辅导工作,不少地区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室或民间美术陈列室,研究和展示本地区的民间文化,使得基层的民间美术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文化部于1988年6月在西安市召开了“全国民间美术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各地的专家和基层文化工作者百余人。文化部社会文化局焦勇夫到会讲话,在对已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充分肯定之后,强调指出“全国民间美术工作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从民间美术工作整体看,有的省、区进展较快,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有的省区则差些。如: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云南、湖北、新疆、福建、辽宁、河北、山东、上海、广东等省,除不同规模地开展了民间美术的搜集、整理工作以外,在作品的征集、陈列、资料建设、理论研究和出版等方面也都做了很多工作,有成绩,也有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对于保护和利用民间美术的问题,“我们要走群众与专家相结合的路子,在普查、搜集、研究的基础上,在专家的指导下来开发。我们要善于总结和不断创造好的经验,既要积极地,又要审慎地搞好开发工作,推动民间美术事业的发展”。会议进行过程中,代表们酝酿成立了隶属于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的“中国民间美术学会”,以期通过学会来协调社会各界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民间美术进行研究,逐步建立起比较科学的民间美术学研究体系,编辑出版有关民间美术图集、论文集及普及民间美术的书刊,促进民间美术工作队伍理论素质的提高。不久之后,在大多数的地方成立了民间美术学会的分会,团结了一大批民间美术的创作者、研究者和爱好者。
随着社会对民间文化之重要性的认识的深入,教育、科学、出版等系统也以不同的名目去分别进行着各种方式的工作,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南京艺术学院在相隔20余年后再度将民间工艺美术纳入专业基础课程,并于1984年9月开始培养研究方向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专业的研究生,后又于1988年开始招收研究方向为中国民间美术专业的博士研究生。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民间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学院也开始招收相关专业的研究生。1987年的夏季,由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师生组成的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队完成了对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省的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物质文化的实物资料,拍摄了近三千张幻灯片和一部电视记录片《大河行》。


 《中国民间美术全集》

社会的支持和关注,使得1990年代的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与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由王树村主持的“中国民间美术史(1992)”,徐潮、钟漫天主持的“唐代服饰文化研究(1993)”,于国华主持的“东北民俗艺术(1994)”,靳之林主持的“中国民间美术概论(1997)”,裴世虎主持的“中国皮影艺术(1997)",王宏刚主持的“萨满教象征艺术研究(1998)”,辛艺华主持的“土家族民间美术的风格特征及表现形式(1999)”等一大批研究计划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在“国家七·五重点图书”《中国美术全集》(60卷本)中,首次将“年画”“皮影”“剪纸”“玩具”和“工艺美术”等卷单列出版。由王朝闻任总主编,邓福星任副总主编,孙建君、吕品田、张晓凌、陈绶祥、徐艺乙、潘鲁生任分卷主编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14卷本)和由左汉中任主编的《湖南民间美术全集》(8卷本)等被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工程”的图文并茂的大部头著作的先后出版,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学者研究民间美术的成绩。酝酿多年的“中国民间美术基础理论研究丛书”也在1990年代初开始陆续出版,书中的学术观点曾被后来的多部著作所引用。先后成立的“中国剪纸研究会”、“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中国乡土艺术学会”以及“中国民俗学会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在各地先后举办了多次调研活动、展览和学术会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成立之后,每年都在国内不同的地方召开学术年会,借此推动地方的民间工艺美术的抢救、保护和研究的工作。众多的学术会议和活动,汇集、交流了数百篇关于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和田野调查报告,其中多数已发表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美术史论》《民俗研究》《民族研究》《民族艺术》和《中国工艺美术》等杂志上。这些研究性的文章,对民间美术各个领域及民间美术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均有所涉及,为更进一步地探讨民间美术的内涵和外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台湾地区的民间美术与民间物质文化研究在1980年代的成绩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主管部门的规划和推动下,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台湾原住民物质文化研究”的委托项目。在1992年至1996年期间,陆续完成了雅美、布农、排湾、鲁凯、卑南、赛夏6族的4本研究报告书,着重研究传统手工艺与技艺的变迁,并以专题方式进行系统记录。1998年举办了“台湾民俗技艺节1998”,设“民俗技艺终身成就奖”及“民俗技艺特别贡献奖”,以奖励在民俗艺能、民俗体育、民俗工艺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者,和长期从事调查、研究、维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突出个人和团体。先后成立了“传统艺术中心(宜兰县)”“台北市历史民俗博物馆”“台湾山地民俗文化资料馆”“鹿港天后宫妈祖文物馆”“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台湾民俗村”“九族文化村”等的专业性博物馆,用以陈列各类民族民间艺术品,普及民族民间文化知识。对民间美术的专门研究也开始得到学者的青睐和主管部门及相关基金会的支持,一些艺术院校开始招收民间美术方向的研究生,出版了许多关于民间美术的专业著作,并在岛内不同地方举行了多场学术研讨会。1999年4月,由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主办的“两岸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56在台北举行,两岸学者首次就民俗文化艺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台湾传统艺术中心

新世纪的第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首批19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昆曲被列入其中。并且,此项名录今后还将每隔两年公布一批。这一举措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引起了世人对处于脆弱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普遍关注。2001年11月2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2002年为“联合国文化遗产年”。而在中国,2002年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间文化遗产年”。2月25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上,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宣布将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向社会公布了有近百名专家学者签名的《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冯骥才、舒乙、谢晋、邓友梅、魏明伦等人联名提交了《关于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建议案》,很快得到全国政协常委会的积极反馈。5月10日,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其目的是为了将民间美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正式列人大学艺术教育体系,填补“学院派”教育中长期忽视民间文化艺术认知教育的空白。5月1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座谈会”,并正式启动“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认证、抢救、保护和研究工程”之10多个重大子课题。8月16日,文化部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报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建议稿)》,标志着中国的民间文化保护正式进人立法程序。10月22日至23日,“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中央美院召开。会议围绕当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现状进行了探讨。10月28日,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在河南开封举行。12月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12月18日至20日,“首届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理论研讨会”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召开。过去,云南民族民间美术工作主要以普查、收集文物为主,理论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从1998年开始,云南省文化厅在开展民族民间艺人调查、申报、命名的同时,又在全省文化系统内广泛征集民族民间美术理论研究文章,3年来,共收到论文数十篇,经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美术艺人调查命名(美术)专家小组评议,共评选出优秀论文奖8篇、论文奖16篇。这些工作,对推动中国民间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间美术的抢救和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标志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自觉意识。2003年2月25日,由文化部授权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的专门规划、统筹和组织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工作机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式挂牌。随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中心也陆续建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保护对象为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珍贵、濒危的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程从2004年起正式实施,争取到2020年时,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实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文化部于10月27日在贵州举行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会议公布了第一批10个国家级试点项目。2004年4月13日至4月16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在云南召开。会议总结并交流2003年贵州会议以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的经验,下发了《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以及《关于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等重要文件,公布第二批国家级试点项目,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这一系列的工作证明: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已进入全面试点阶段。


 凤翔泥塑

近年来,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无形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制定相关法律的议案、提案。用法律来保障民间物质文化乃至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实施,已经成为专家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共识。2003年5月13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近现代文物征集参考范围》和《近现代一级文物藏品鉴定标准(试行)》,将“年画、剪纸、风筝、皮影、雕刻、漆器、壁画、蜡染、服饰、头饰、刺绣、地毯”等民间美术品纳入了近现代文物的征集范围。2004年3月28日至29日,文化部就《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草稿)在陕西西安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来自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相关主管部门的从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立法工作的近30名专家,就草稿的结构、具体条款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而在地方上,继《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之后,北京市于2002年9月10日起开始实施《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通过立法来帮助面临生存危机和传承危机的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摆脱困境,并将对“北京传统工艺美术”采取认证制度,给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产品颁发证标,以保护和繁荣工艺美术事业。《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于2003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在有条例可依的情况下将得到抢救性的保护。另外,数量众多的各种专题的民间美术展览在国内外展出,并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画册以及数码产品。在中国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下,这些学术活动和出版物的知识产权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一百年来的中国民间美术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附属到独立的历程;在新的世纪里,中国的民间美术研究及其相关工作,必将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民俗学论坛公众号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