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王晓昕 王石竹:构筑工艺美术领域新质生产力——“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教育大会”述评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2-08  浏览量:0

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教育大会在作品样貌、教产格局、传承模式和产业生态等多个维度,反映出当下工艺美术发展的最新水平和动向。本文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分析主线,通过对本届大会的学术交流和参展展品进行系统分析,辨清工艺美术领域发展的最新趋势,寻找工艺美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生发点,以此为工艺美术行业的深度转型指明方向。

根据恩格斯对于生产力的解释,生产力的本质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一解释与工艺美术生产的本质耦合。作为传统社会生产的重要主体,工艺美术数千年的延续发展,始终贴合并反映着同时代的先进生产力水平,将最新的创新技术运用至社会生产,提升了各个时代的生产标准和造物水平。
新质生产力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并不是某个产业的独有概念,而是基于所有产业本身,以产业升级为目的,在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生产力。换言之,所有产业都有其自身的新质生产力,其作用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为加快培育工艺美术领域新质生产力,促进工艺美术行业转型升级,2024年10月19日至11月3日,“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教育大会”暨“第二届全国高校工艺美术专业优秀毕业作品展”在福建厦门举办。作为近年来工艺美术教育领域规模最大、涵盖作品最多、影响最广的教育大会,本届会议旨在通过学术交流和作品展示帮助广大从业人员深刻认识工艺美术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探寻工艺美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一、新产品:从作品思维到产品思维的转变
(一)关注现实生活,贴近“艺术生活化”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而言,要提升民众生活体验,重点在于找到传统工艺与人民生活的连接点,打通“艺术生活化”的路径,让传统工艺服务大众民生。本届大会的许多参展作品已经初露端倪,展示出传统工艺美术的生活化倾向。
例如,南京艺术学院吕珂创作的《观淼》(图1)作品将传统马家窑文化融入产品设计,结合现代设计手法挖掘彩陶纹样的演变规律,并赋予其扩香功能,使传统文化以大众产品为载体服务大众,让马家窑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同样以传统陶瓷文化为灵感,贵州民族大学的黄琴使用当代布艺进行包袋设计,创作出《苔岑》。该作品以不同的材料对应不同的彩陶配色,具备浓厚的大众气息,让悠久的彩陶文化走进大众生活。南京工程学院臧天娇创作的《那山·那水》,使用传统扎染工艺渲染出迷人的金陵画卷,利用现代题材与功能赋予作品崭新的时代风貌,让其具备装饰现代生活的切入点。贵州民族大学的熊信则使用苗族蜡染技术创作出《礼赞》(图2)包具作品,其清新淡雅的色彩和时尚流行的款式,直击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偏好,让传统的民族工艺披上时尚外衣,走进人民生活。



图1 吕珂《观淼》文创设计 南京艺术学院

图2 熊信《礼赞》文创设计 贵州民族大学

(二)满足时代需求,打造生活必需品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要求表明了发展过程中时代需求的多元性。本次大会展览的文创板块就展示出众多功能引领的时尚产品,它们体现出年轻创作者从关注时代需求出发打造生活必需品的设计趋势。
中原工学院王晨靖的毕业作品注重产品功能,从文创形式入手设计出《破局》包具产品,其靓丽的色彩、轻盈的造型感极贴合现代审美,同时通过视错觉设计表达出从不同视角观察事物,呈现开放的设计思想。这样的产品形式既符合大众审美与使用需求,又具备了年轻一代创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思考。北京联合大学的牛竞华以掐丝珐琅工艺创作出《“镜缘”珐琅摆件》产品,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纹饰进行图案设计,赋予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利用摆件的结构设计强化作品的使用功能,让传统经典的铜镜文化贴合现代生活方式,满足时代所需。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官子鑫以传统材料竹、木、陶瓷为媒介,结合当下的使用需求打造出《竹光瓷韵》(图3)灯具产品,其设计原型取自中国经典瓷器造型,利用竹编工艺与陶瓷结合进行简化设计,既符合现代审美,又贴合现代生活需求。

图3 官子鑫《竹光瓷韵》文创设计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二、新格局:从产教融合到教产融合的转变
(一)教育服务产业
才大颖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五届五次理事会上指出,无论是社会认知度还是在学科地位,中国工艺美术当下的行业影响力,都远远落后新机遇期工艺美术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1]。作为人才与产业间的重要桥梁,教育是提升工艺美术的行业认知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作为行业规模最大的教育大会,本届大会高度发挥教育在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让工艺美术教育重回社会中心。
首先,本届大会以“一赛、一展、一交流、一对话”等多维度方式,全方位展示工艺美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为行业学术交流提供多元化平台。其次,本届大会拉动70余所高校共同参与,并带动中央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首尔大学美术学院等国内外知名设计院校开展学术院校长论坛,让工艺美术学科与国际对话,提升工艺美术学科的社会影响力与国际关注度。最后,本届大会还吸引大量与产业贴合紧密的职业院校参与其中,通过学术对话的方式传递各方教育信息与研究动态,以此达到教育服务产业的交流目的,促成教产融合新格局。
此外,与大会同期举办的展览,在专业范围、覆盖学生数量上再创新高,集中力量提升行业影响力,以期形成良好的社会关注。本届大会展览有9大展区,覆盖工艺美术相关的全专业;作品征集来自23个省区市,展览群体近9000人,成为全国范围内包含专业最全、覆盖学生数量最多的工艺美术专业展览。
本届大会还涌现出许多与现代产业结合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教产融合的新格局。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张炎的毕业作品《巇岭溪涧·境》以传统的山水为素材,使用传统锡器材料,结合现代CNC生产工艺,制作出现代套装茶具,纯粹的机械加工方式赋予作品一种独特的工业美感,但并不失传统文化内涵,展示出教产结合的巨大潜力。保山学院的杨涛则使用现代玉雕产业中的机雕工艺完成作品《志冲斗牛》的生产制作。作品以高黎贡山羚牛为主要元素,使用现代手法设计,将作品方案贴合玉雕产业的加工生产链,不仅将作品的样貌完整呈现出来,也赋予传统的玉雕产品更强的日用气息与时尚感。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此背景下,产业发展迎来良好机遇,这些作品的成功实践反映出教育服务产业的巨大优势,在教产结合中抓住了新机遇。
(二)教育引领产业
如果说教育服务产业是打开教产融合的大门,那么教育引领产业发展才是教产融合的目的所在。在本届大会的院校长学术交流会上,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段胜峰集中介绍了该学院的阿里AI设计课程内容及工作坊相关内容,展示出当下国内工艺美术高等教育的创新探索与突破。四川美术学院推出的AI设计课程从教学和就业两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辅导培养,让学生从基础理论到实战应用逐步了解并掌握AI技术。同时,还把AI技术贯穿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促进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形成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教学,全方位拉动教育模式改革,促进教育体系的智能化更新。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本届大会已显示出众多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型创作者。西安美术学院代瑞婕以声音可视化为路径创作出《回响》(图4),将童年记忆中的声音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把听觉反馈转化为视觉反馈,展示出新型创作者在传统与现代交织背景下进行跨界重组的独有设计逻辑,为相关企业的产品研发提供新思路。同为声音可视化的作品设计,桂林旅游学院的吴海东将声音设计为《“观音”》首饰作品,用线条表达声音,让观者直观感受声音的律动感,以此为听障人士创造声音感知,使首饰成为身体表达的“道具”,提升作品的价值意义。这一创作形式拓宽了首饰表达的语言边界,反映出新一代创作者在接受前沿信息后所形成的创新思维和最新关注。

图4 代瑞婕《回响》玻璃艺术 西安美术学院

此类作品的创新实践反映出教育人才的更新,同时也反映出教育引领产业的必然趋势。首先,创新人才对于新技术的掌握速度又往往领先于产业革新的速度,只有以人才为媒介才能将新质生产技术带入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的迭代升级并孕育行业新质生产力。其次,教育对于新生代关注点的感知速度往往优先于产业感知速度,以此为据能够帮助产业直观了解并掌握新兴市场的真实需求,促进市场供需平衡。
三、新思路:从传承创新到创新传承的转变
(一)依托新质人才,创新文化传承
新质人才兼备新思维与传统知识,具有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思维与能力。他们以传统工艺为手段,通过新材料、新观念的介入重塑传统工艺的审美样貌。本届大会展览的“创意工美”板块就出现众多“古物新颜”的优秀作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汪雁引创作的《龙骨》作品,以传统的竹编工艺为手段,通过对传统的布龙骨架进行简化设计,将其转化为可佩戴的首饰作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格调,为竹编和布龙这两种传统文化素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广州美术学院梁杏媚的作品《谷雨》(图5)以传统大漆为材料,通过谷雨这一创作主题给予作品灵动的造型,以植物向上生长的姿态为传统漆工艺插上动感的翅膀,赋予其焕然一新的视觉面貌。此外,新材料的加入也赋予传统工艺更广阔的艺术可能。四川美术学院李纯的作品《径》将现代生活中的数据线融入创作,利用其形式贴合纤维艺术,利用其功能呼应创作主题,给予纤维艺术以更大的创作空间。

图5 梁杏媚《谷雨》大漆艺术 广州美术学院

如此可见,年轻一代创作者不再局限在“先保护,再传承”的传统思维,而是将创新与传承融为一体,创作出集传统意蕴与现代美感于一身的创新产品。这些作品为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正如才大颖所认同的,“传统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创新,是因为有了创新,形成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并被继承才成为传统,我们所追求的经典,都是当时最伟大的创新”。
(二)推进艺科融合,创新工艺传承
在新技术迭起和产业链迅速更新的背景下,工艺美术的发展与众多新技术逐步接轨,并成为工艺美术发展的新趋势。本届大会的“科技工美”展区涌现了大量将传统工艺融合现代科技的创新作品,如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朱心雄就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创作,在其作品《蝶》中,利用光线不同的形态赋予白族扎染工艺更加丰富的视觉层次,使得作品呈现出有别于传统纤维艺术的光影变化和灵动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单金的毕业作品《向云端》则将金属铝着色技术引入金属艺术创作,通过饱和的色彩赋予实体金属以灵动的轻盈感,让作品呈现出一种沉重与轻盈并存的张力关系,为金属艺术提供多样色彩的同时提升了金属艺术的展示魅力。
如果说上述作品仍然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科技的话,那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冯泽康的作品则直接在起点上进行全方位突破创新。其作品《溯游》(图6)通过逼真的建模技术和光影效果制作出3条惟妙惟肖的塑料鱼,作品质感细腻、细节丰富,表达出环境污染背景下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在现代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作品本身似乎背离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式,但究其根本,其材质细节、造型美感、文化内涵又全部体现出工艺美术的审美倾向。由此可见,数字化的创作方式非但没有弱化工艺美术的内涵特质,反而在其支持下让更多细节得以展示,强化了这种精致细腻的专业美感。

图6 冯泽康《溯游》数字工艺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这一创作形式无疑是具有启发性的,值得广大从业者细致思考。在艺科融合的背景下,创新的关键并不在于工艺美术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而在于如何结合以及结合的效果。推进艺科融合的目的是让工艺美术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实现关键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此才能实现工艺美术的本质跃升,达到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目的。
四、新业态:从物质消费到文化消费的转变
(一)从工业生产到绿色生产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改革开放以来,在单侧供给思维的生产模式下,工业生产往往以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为代价。相对于工业生产,工艺美术具有天然的生态属性。李渔在《闲情偶寄》中针对宅舍装修提出的“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琢”[3]的设计原则,直接点明工艺美术造物选材的自然主义偏好,如此的设计观点至今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当下时代更能针砭时弊。
本届大会展览中涌现大量运用生态材料和生态主题的设计作品。广州美术学院的高家怡将回收的玻璃材料应用到珐琅工艺,创作出《葳蕤》。作者把废旧的玻璃通过热熔的方式与珐琅釉进行结合,并从色彩呈现、肌理效果等方面探索工艺的更多可能性,意在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福州大学李炜杰的毕业作品《固》则以生态保护为主题,将濒危动物形态融入玻璃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同时唤起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在当代绿色发展理念下,工艺美术的造物偏好实则匹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契合了产业深度转型的实质需要,为当下企业绿色生产、产业深度转型提供工艺美术的特色方案。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刘芳宇设计的《褶链zipoli》灯具,则在另一角度体现了工艺美术造物逻辑中的“经世致用”思想。作品使用可回收的天然纸质材料制作,并在结构设计中融合了模块化拼装的设计手法,以此可以根据个人审美实现有针对性的客订服务,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此外,产品灯罩部分使用了可折叠的设计手法,赋予产品纵向压缩的功能,节省产品日常的使用空间并降低产品集中运输的交通成本。
(二)从物质消费到文化消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论断指明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向更加全面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需求,昭示着中国社会未来的消费转型趋向:从物质消费到文化消费。
这一转变恰恰契合了工艺美术的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为工艺美术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契机。本届大会展览中就涌现了大量具备文化消费潜力的文化产品,它们将虚拟的文化凝练在实体作品中,达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景德镇陶瓷大学李思璇创作的《归巢》(图7),充分利用瓷器本身纯洁、透光的材料特点进行灯具设计,结合优雅的曲线造型和镂空装饰赋予作品温馨感,提升作品的使用体验,具备突出的消费潜力。

图7 李思璇《归巢》陶瓷艺术 景德镇陶瓷大学

云南艺术学院林正钱的毕业作品《山·语系列花器设计》(图8)通过对当地竹编鱼篓进行再设计,提升作品使用体验的同时赋予其更加优雅的曲线外观,创造出独具视觉张力的实用艺术花器。郑州美术学院葛潇尧的作品《龙文化之九子传说——皮塑艺术创作》,将传统的皮雕艺术与现代装饰画结合,以组合装裱的方式赋予皮雕艺术更强的展示性与使用空间。这种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实用需求结合的作品,展现出真实的商业转化空间,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带动文化消费。

图8 林正钱《山·语系列花器设计》纤维艺术云南艺术学院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文化消费已是大势所趋,工艺美术的发展契机也由此展现。正如本届大会的展品所示,实用与审美、文化与经济始终是贯穿在工艺美术发展中的两条主线,工艺美术品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在当代展现出极大的文化消费空间。
结 语
历经千年淘洗,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虽然得以延续,但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在当前数字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时代到来背景之下,机器生产、新材料、人工智能设计在各个环节上都对工艺美术发展形成新的冲击,中国工艺美术的转型发展、迭代升级已然迫在眉睫。
本届大会反映的诸多信息对于现今的行业现状具备极大的启发意义,其所呈现的产品样貌、教产格局、传承思路与产业生态相关变化,展示出行业发展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并蕴含着未来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机遇。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提


出的大背景下,广大工艺美术从业者应深刻认识到工艺美术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关系,感知发展机遇,积极运用新技术与新成果,加快形成专业领域自身新质生产力,提升学科专业社会影响力,真正推动工艺美术的“新质”发展与深度转型。如此才能把工艺美术的自身发展融合进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为美好生活赋能,为文化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行业贡献。
王晓昕,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王石竹,鞍山师范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美术杂志社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