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造物瓷语:两晋经典古瓷大赏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4-04  浏览量:5

虽然三国时期一度形成鼎力的分裂局面,但是各族人民逐渐走向融合。两晋时期陶瓷手工业在南方制瓷工艺的影响下,首先烧制成功了青瓷,以后进一步地发展了黑瓷和白瓷。白瓷的出现,为我国以后瓷业的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开始我国青瓷 正式形成了一个贯通南北的独立系统,在我国陶瓷器的发展史上,特别是青瓷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图片三国 青釉堆塑谷仓罐 (故宫博物院)

        三国吴永安三年的青釉堆塑楼阁人物鸟兽谷仓罐,作为早期青瓷的典型代表,也是陶瓷馆中的第一件禁止出境文物。
图片东晋 瓯窑青瓷覆莲纹八系盘口壶(浙江省博物馆)
        盘口壶是一种传统产品,因口呈盘形而得名,多在肩部贴附四系。三国时盘口和底部较小,上腹特大,重心在上部,倾倒食物相当费力,占据的面积也较大。东晋以后盘口加大,颈增高,腹部修长,各部位比例协调,重心向下,旋转平稳,使用时比较省力。
图片东晋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故宫博物院)
        鸡头壶从最初的模仿自然到用途与形式的有机结合,经历了从纯装饰到实用的过程。
图片

西晋鸡首壶,以小件为主,肩部贴塑鸡首,鸡首无颈,与之相对应的一面贴有鸡尾,肩部其他两面有弧形双系。鸡首状的流不通壶腹,不能用于倾注。

图片

东晋鸡首壶,器形比西晋时高大,壶颈部比西晋时要高。鸡首也有很大变化,鸡冠加高竖挺,鸡首下有颈,双目圆睁,鸡口圆张。鸡尾演变成弧形柄,上端与盘口粘接,下端装在肩部,且柄上端略高于盘口,更宜实用。肩部有桥形系。

图片
东晋 越窑青瓷褐彩双鱼洗(杭州博物馆)
图片

西晋 青瓷辟邪 (上海博物馆)青釉薄而泛黄,雕塑技法精湛,形态威严生动,保存完好,非常难得。

图片
西晋 镂空青瓷熏(江苏宜兴西晋元康七年周处墓出土)
图片
南朝 瓯窑青瓷莲花碗 (浙江省博物馆)
图片
南朝 瓯窑青瓷托盏(浙江省博物馆)
图片
西晋 婺州窑青瓷羊形器 (浙江省博物馆)
图片
东晋 青瓷羊形烛台
        青瓷羊全身施晶莹的青色釉,在羊的头部和身上点缀着几处褐色的斑点。褐色点彩是两晋南朝时期出现的瓷器装饰技法,它是将褐彩涂绘在瓷器的胎体上,然后罩上青釉,再入窑高温一次烧成。
图片
东晋 婺州窑青瓷双系盘口壶(浙江省博物馆)
图片
东晋 德清窑黑釉熏炉 (浙江省博物馆)
        熏炉在汉代是铜制品,这个时期已被青瓷取代。三国时的青瓷熏炉造型似有双耳或提梁的镂孔罐。东晋的熏炉简单实用,圆球体的炉身置于豆形承盘之上,承盘用以承接香灰和手执。
图片
东晋 德清窑黑釉盖壶 (浙江省博物馆)
图片
东晋 德清窑黑釉罐 (浙江省博物馆)
图片
东晋 德清窑酱褐釉碗 (浙江省博物馆)
图片
南朝 莲花纹印花青瓷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图片
西晋 青瓷虎子 (湖北省博物馆)
        该器为猛虎造型,以虎嘴作流,虎头昂首上仰,双眼圆瞪,五官刻划生动逼真颇具威严。腹部刻划双翼,纹饰清晰,刀法有力。腹下有四足作俯卧状,末端附一尾。提梁呈拱形,上刻有绳纹。
图片
青瓷虎子 西晋 (武汉博物馆藏)
  虎昂首、鼓目,四足曲蹲,腹侧刻双翼;中期造型渐趋简单;晚期虎首及四足逐渐消失。关于其用途,一说是溺器,一说是水器。该器东汉时出现,多以陶、瓷、漆或铜制作,汉、魏、南北朝古墓中常见虎子随葬品。
图片
西晋 青瓷蛙纹水注(湖北省博物馆)图片
西晋 青瓷人骑狮烛台(湖北省博物馆)
图片
西晋 青釉堆贴人物鸟兽谷仓 (广东省博物馆)
        除了大量的日用品外,三国、西晋时还生产大批殉葬用的明器,如谷仓、磨、米筛、猪栏、羊圈、狗圈、鸡笼等,以适应丧葬习俗的需要。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史纲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