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器识·识器——又见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3-22  浏览量:17

“2024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是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民艺馆承办的中国当代陶瓷艺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展览,2024年11月15日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幕。


图片
Ouray 白瓷土、青釉 83cm×29cm×13cm让·弗朗索瓦·富尤 2020年
图片
雪山——致敬休 陶 208cm×70cm×30cm 刘正 2024年

本次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双年展坚持学术化、国际化、精品化的主张,邀请10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参展,致力于搭建该领域中外学术友好交流的平台,以展引领陶艺专业教学建设。本次小而精的展览展示各种类型、风格和功能的陶艺作品,体现“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图片
华夏器韵4 陶 55cm×40cm×60cm 熊开波 2022年
图片
破境·重圆 225cm×225cm×60cm 陆斌 2024年
图片
OVAL 瓷、石膏 40cm×15cm×10cm寄神宗美 2023年

作品精湛的陶艺技艺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展现艺术家对“器”的塑造能力和对“道”的理解。作品造型和装饰,体现不同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当“器”与“道”相遇,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便绽放出别样的光彩,共同构成了独具魅力的陶艺世界。漫步于展厅之中,那些静默无言的陶瓷作品,它们或古朴典雅,或现代简约,但无论风格如何迥异,都蕴含着对“器道”精神的追求与传承。在灯光的映照下,它们似乎在诉说着故事,引领观众去探索那隐藏在“器道”背后的深邃世界。

图片
新石器NO.1 瓷 41cm×64cm×20cm 吴昊宇 2020年
图片
为目光而生的建筑系列 炻器土 46.5cm×70cm×17cm梅斯特雷 2002年
图片
无题3 瓷 51cm×15cm×18cm 刘浪青 2023年

这些陶瓷作品在“器道”的交融中,焕发出深邃的哲学内涵与无尽的艺术魅力。在这些作品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陶艺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更能够领悟到“器道”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人生智慧。让我们感受这些陶瓷之美、道义之心的交融,一同去探寻那隐藏在“器道”背后的无尽奥秘。让我们沉浸于充满艺术与哲学的陶艺世界之中,共同领略陶艺的无穷魅力与智慧之光。


图片
青瓷系列 瓷 尺寸不一 许群 2024年
图片
器·形式与过程 瓷 共80件 每件高40cm 白明 2021年

“第十三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作为“2024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平行展同时展出。发展了26年的“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是当代陶瓷艺术领域代表性的学术展览。与时俱进的升级与转型是必然趋势,今年,展览组委会明确举办高水平的学术化、小而精、主题性当代陶瓷艺术展览。第十三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以“器识+识器”为主题,通过展览学术委员会提名邀请国内10位艺术家参展,展览作品以陶瓷器为主,展品形式丰富多样。


图片
雄浑系列 炻器土、化妆土、火山灰85cm×50cm×52cm 许超奇 2024年
图片
宴会-4 瓷 23cm×18cm×26cm 蒋颜泽 2021年
图片
映雪·相生2 陶瓷、黄铜、锡26cm×15cm×31cm 王忠振 2016年

器者,天地之象也。陶瓷器皿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时代审美之精神。陶瓷艺术之器,有着实用与审美之双重意义。“器寂而动,艺寂而生”,艺术家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塑造的形状、装饰与纹样,以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与情感。器以载道,道法自然,陶艺家们通过手中的泥土,将自然法则、人生哲理融入作品之中。“器识”便是那隐于形骸之外,却又无处不在的精神内核。

图片
生生不息 瓷 22cm×16cm×22cm金贞华 2013年
图片
小院黄昏系列之二 黑陶泥、金箔 53cm×53cm×12cm 26cm×26cm×7cm 26cm×26cm×7cm26cm×26cm×7cm 包伟 2018—2024年
图片
梦幻·002409 瓷 200cm×120cm×1.2cm金永洙 2023年

陶瓷器皿的创作中,显现着对自然的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对社会的关怀与思考。“识器”便是探寻器皿的实用性与精神性、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以及艺术家们以陶瓷艺术为媒介,通过作品传递的对人与自然、社会与文化关系的深思。10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展现“器”与“道”相互渗透构成的独特陶艺世界,也展示当代中国陶艺创作的多样性与深度探索。

图片
纸(小号) 陶瓷+窑砖24cm×24cm×18cm 苏献忠 2019年
图片
涟漪之歌系列NO.4 陶 68cm×68cm×26cm吴建毅 2024年
图片
Eexpansion NO.4 陶、单色釉 73cm×73cm×17cm童心笛 2023年

展览期间,手工艺术学院邀请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和研究者开展多场学术交流以及工作坊活动,致力于搭建该领域中外学术友好沟通交流的平台,提升中国当代陶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展引领和促进陶艺专业教学建设。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