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塑是流传于浙江省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由中国传统漆艺中的堆漆工艺发展而来,因起源于浙南瓯江流域而得名。“瓯塑”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一塑”。2008年6月7日,瓯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85。2018年5月15日,瓯塑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溯千年历史,瓯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而闻名,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漆器艺术的精髓,也是温州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东方立体油画”和“彩色浮雕”。瓯塑艺术的历史要追根溯源,是和漆器艺术一脉相通的,由中国历史上漆器艺术中堆漆工艺发展、演变而成。堆漆在漆器分类中又称“堆起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早在原始社会,祖先就已懂得用漆树的汁液涂在木器和陶器的表面,使它们美观耐用。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只表面涂着朱漆的木胎碗,出自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除了朱漆木胎碗外,20世纪50年代末,江苏吴江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还出土有漆绘黑陶器,证明中国很早就将生漆汁液用于陶器装饰上。到了战国中晚期,漆工艺有了很大发展,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漆器中出现夹纻胎,此工艺使漆器既轻巧又结实耐用。所谓夹纻胎(脱胎),就是以麻布或绸布和上漆灰做成漆器的胎骨。此种胎骨的特点是轻而薄,造型有一定的随意性。故漆器形式多样,既实用又美观。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战国时期漆器来看,其分布地区大部分在楚地,即长江流域。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国漆器工艺发展的黄金时代,尤以西汉漆器为代表。1972年至1974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漆器数量最多、最精彩。唐代,堆漆、雕漆和“金银平脱”、螺钿镶嵌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宋代漆器是中国漆器的白银时代。不仅官方设有漆器生产的专门管理机构,民间作坊也很普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有漆行和漆店从事漆器的交易。《梦粱录》中也提到当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有漆行和漆店。宋代绘画《清明上河图》中也绘有漆店。由于金兵入侵,赵宋政权中心转移到临安,原活跃于汴京的髹漆工匠也随之南迁,使南方髹漆工艺得以迅速发展,杭州、温州成为宋代两大漆器生产区。宋代以后,温州地区宗教盛行,一些民间艺人开始将堆漆工艺运用于佛像、门神的装饰,并对其五官、衣纹等细加刻画,使之更加威严。一些佛寺用堆漆做匾额、柱子上的对联、案桌上的图案装饰等,甚至一些古建筑的藻井、隔断、灯盘等,富户人家的床、柜子、梳妆台及礼品盒等也采用堆漆工艺。这一时期工艺上有外露本色、灰褐无光的,也有表面髹色、贴金、饰银的。清末民国初,温州的堆漆艺人将漆灰改成油灰,即大漆改成桐油,将寺庙中的香灰改成瓦灰(粗糙的白泥灰),故称“油泥”。20世纪50年代末,经过两代瓯塑艺人谢新宝和谢香如的不懈努力,最终用白陶土代替了传统材料瓦灰,然后融入熟桐油,经过高温沸煮的熟桐油产生了很强的粘性和韧性,再加入矿物质颜料,经过不断糅合和捶打后,制成现代瓯塑的材料——油坭,使作品形成色泽鲜艳、色种丰富、不易褪色、附着力强、坚固耐牢、可以洗刷的工艺特色,表现力大为提高。明代漆工黄成所著《髹饰录》第八条中有:“油饰:即桐油调色也。各色鲜明髹饰中之一奇也,然不宜黑。”明代杨明作注云:“此色漆则殊鲜妍,然黑唯宜漆色,而白唯非油则无应矣。”王世襄先生在《〈髹饰录〉解说》中加以说明:“熟漆不问它成色如何,煎制的方法如何,它本身总是有颜色的,但不及桐油来的透明似水,所以用漆调出来的颜色,不及用油调出来的颜色那样艳丽鲜明。白色以及几种浅色而妍绚的色彩如天蓝、桃红等必有用油,根本不是漆所能调得出来的。”故20世纪50、60年代,油泥塑多做一些出口工艺品,表现楼台亭阁、仕女、山水、花鸟、动物(走兽)图案等。由于温州地处瓯江之滨,彩色油泥塑为温州地区独有,故改称“瓯塑”。20世纪80年代后,瓯塑进入现代建筑室内装饰领域。瓯塑的特点是画面多彩,格局不限,层次清晰,大都用于大插屏、挂屏、多扇联屏、挂钟及小首饰箱等,其内容有花鸟、山水和戏曲人物等。作品题材广阔,品种多样,有壁画、挂屏、家具、台屏、首饰箱和各类包装盒等,深受人们喜爱。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压缩空间的不同程度,形成浮雕的两种基本形态——高浮雕和浅浮雕。高浮雕由于起位较高、较厚,形体压缩程度较小,因此,其空间构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圆雕。浅浮雕起位较低、形体压缩程度较大、平面感较强,更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抽象的压缩空间。饕餮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有特色的浅浮雕,在平面上表现出一种沉厚、凝重的立体效果。中国古代浮雕艺术集中体现在瓦当及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魏晋以后佛像与陵墓建筑之中。如今的瓯塑,也是属于浮雕艺术的范畴。它吸收了汉画像石、画像砖上浮雕的高起位及同在一个平面上的艺术处理方法,特别在风景画方面有所突破。它通过捶(捣)、搓、揉将彩色泥巴一点一点地堆上去而不是彩绘上去。有些作品会把高浮雕和浅浮雕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瓯塑用的彩色油泥以矿物质颜料如花青、石绿、石青、藤黄、朱红、赭石、门粉(立德粉)为芒体,调以熟桐油。因桐油清澈透明,调出的颜色艳丽鲜明,配以精制白陶土(经过处理),天然、细腻、收缩力不强、牢固,都属于纯天然材料,故不易褪色。瓯塑的油泥经过人工的捶(捣)、打、搓、揉,可谓千锤百揉。用油漆涂底,干后把油泥堆上去,以工具使劲压、抹,所以十分坚固,附着力强,可以洗刷。同时,因油泥的配方得当,不开裂、不脱落、不起皱。瓯塑作品多方面吸取油面、摄影等艺术的特点,处理色彩过程中注重色彩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变化,特别重视画面上的透视现象,以散点透视为主,所以画面平稳中见变化。瓯塑作品的构图气韵生动,节奏感强,始终遵循着对比、对称、均衡的基本规律,也离不开传统的构图法。也称“牙蹄儿”。是优质的黄杨木材做的(自做为主)。根据用法不同,分为大型、小型及长形、圆形,有粗细之分。做头、脸的工具分得更细致。一把刀、三联刀、四联刀、弯头刀、松针刀、骨刀(做线用)、钢刀(大、小)、美工刀、手术刀。油漆刷(大小不同),圆圈形工具、半圆形工具、士兵盔甲形工具和各种类型的毛笔、圆珠笔、排笔、橡皮刮刀、擀槌(走槌)、卷尺、调色盘。瓯塑艺术的设计稿,1平方米以下的稿子,一般都是直接画到处理完毕的木板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底板上。大规格稿子的题材、风格、表现形式、色彩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特别是题材、表现形式等。如是历史题材,必须要到当地考察写生,把最能体现当地风貌的人文景观、风俗习惯表达出来,不能张冠李戴。怎样处理历史题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造型艺术是以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生动场面。对于历史题材的选择,须有典型人物、典型情节、典型事例,说明典型事例的地点、环境、时间、发展过程等,主题要突出和明确。譬如作品《鄱阳湖大战》,稿子完成后,要放大处理,然后用自制的复写纸把稿子落到底板上,再用毛笔或彩色油性铅笔把线条重描一次,防止在制作过程中被摩擦掉。瓯塑的风景画,一般都是大幅画,几米、几十米的壁画、长卷等,对色彩的要求更严谨。要达到画面的色彩和谐,必须掌握好色彩调和。调色主要是手工搓、揉、捶。人物头像颜色、衣服颜色,特别是风景画的颜色,要根据稿子的需要,调出千变万化的色彩。花鸟画更要调出五彩斑斓的色块。通常是把不同颜色的油泥切成色块和在一起,手工搓揉调成,产生不同的油泥色块。将酚醛烘干绝缘漆(即醇酸清漆)涂在已处理过的底板上,按照设计稿上的范围均匀地涂,待半干不干时(太干容易脱落,太湿黏性不好)把油泥堆上去。① 无论是花卉、山水还是人物,首先把画面的背景处理好,用毛笔、画笔画出来或采用手掌、手指拍打法。④ 落款、盖章,用瓯塑材料做字。
最后清理一下已完成作品的灰尘、杂质,使作品表面干透,再喷上一层保护漆,目的是使其不会褪色,保持牢度和清洁。瓯塑工艺在创作和传承的过程中,始终奉行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艺思想。千百年来,这种工艺思想一直在贯彻实施,并渗透在每一代艺人的血液里。他们视质量为生存之道,讲究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在工艺上不断创新,同时还广泛吸取中西雕塑、绘画艺术及现当代艺术理念。他们对新的技法进一步吸收完善,对构图学、光学、色彩学、环境空间学的运用愈加成熟,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的技艺基础上,不断推动着瓯塑进入一个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其中,陆续诞生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锦云,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王志方、朱国光、郑建琴、陈茅、张红姬等杰出瓯塑艺术家。周锦云(1948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瓯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师承著名瓯塑艺人谢香如与张国球两位老师,并得到众多艺术画家指导。其擅长山水、风景、建筑、人物等大型作品,技艺功底深厚。作品注重表现大自然意境和色彩视觉效果,含蓄中兼泼辣,细腻中兼粗犷。作品有《西湖天下景》《雁荡风景甲天下》《潮涌之江》《滕王阁》等。王志方(1944年),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其为各宾馆、办公楼、娱乐场所创作了大量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题材的瓯塑作品。作品有《雁荡秋色》《廊桥古韵》《楠溪春色》《天下奇秀》等。
《天下奇秀》
朱国光(1946-2008年),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其擅长山水风景、花鸟鱼虫、历史人物题材的创作。作品有《西湖天下景》《富士山》《金色东瓯》《晨曦》等。郑建琴(1951年),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遗产项目瓯塑代表性传承人。业界都赞其“水”做的最有特色,不论是大海还是溪流都做得很生动,山水风景都做得非常有气魄。其山水作品既有大浪淘沙的雄健奔放,又有江南烟雨的婉约动人,融化古今,中西并用,传递着对祖国大好河山最崇高的敬意。作品有《西湖天下》《长乐图》《钱江潮涌》等。
《钱江潮涌》
陈茅(1968年),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非遗产项目瓯塑代表性传承人。其擅长花鸟、山水、人物等传统技艺作品,融传统细腻技艺和现代绘画为一体。作品有《调》《融》《爱莲说》《楠溪山居图》等。张红姬(1974年),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其擅长把传统与现代艺术融为一体,作品富有强烈的色彩视觉效果,满足现代人的时尚审美观。作品有《祖国颂》《向日葵》《豆蔻年华》《困》等。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浙江二轻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