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两宋时期的丝绸文化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12-14  浏览量:39

两宋前后共约三百余年,北有辽金夏元,南有大理,国力似乎并不太强,但宋代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却相当发达。
此外,宋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手工业和商业性城镇大量增加,各行各业分工更细,国内交流市场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都为丝绸生产的商品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宋朝的丝绸生产形式与唐朝相似,大约可以分为官营、私营和官雇民机包织三种。
宋朝的官营丝绸生产作坊通常称为“院”、“场"、“务”、“所”、“作”等。
在京城中,少府监属下的绫锦院、染院、文思院、文绣院等,都与丝绸生产关系比较密切。
绫锦院建于北宋乾德四年,产品专供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要服用,亦供军需。
染院,旧称染坊,其主要任务是掌染丝帛绦线及绳革纸藤之类。
文思院“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采绘素装钿之饰,以供舆辇、册宝、法物凡器服之用”[3]。
产品多种多样,主要供官告和度牒等官方文件所用之绫。除织造绫外,文思院还织造罗、帛等,供岁赐之用。
文思院言一岁约织绫一千一百匹,用丝三万五千余两,近年止蒙户部支到生丝一万五千两或二万两,止可织绫八百余匹。
——《宋会要辑稿》
文绣院“掌纂绣,以供乘服御及宾客祭祀之用”[3]。
官雇民机包织形式,其方式是由官府“预支丝、红花、工直与机户雇织”,产品由官府统一收购。
这种用民机进行加工包织的生产形式,为官营丝绸生产的补充形式,使民间机户与官府之间形成相互交换的买卖关系,其机户的经济地位与官营工场中的雇用工匠类似。
两宋时期的民间丝绸生产十分发达。根据耕织离合的程度,可分为三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是丝织与土地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体生产的丝绸大部分均作税赋,只有小部分留供自己穿着或少量出卖。
习俗务农桑,事机织,纱、绫、缯、帛岁出不啻(chi)百万,兼由租调归于县官者十尝六七。
——沈立《越州图序》
第二种是与土地趋向分离的过渡形态,这类丝织者进行自蚕桑到缫织一系列的生产,有专业化的趋向。
第三种形态是独立手工业,这种手工业生产者在宋朝大量出现,如南宋时的临安有着许多民营作坊。
锦乃“街坊所织,以绒背为贵";
纱乃“机坊所织,有素纱、天净、三法、新翻粟地纱”;
绢乃“机坊多织唐绢,幅狭而机密,画家多用之”。
——《咸淳临安志》
这里记载的街坊、机坊等都是指民间丝织作坊。由此可见,宋朝民间独立的丝绸生产者数量众多,其技艺亦精。
在独立手工业中突出的是雇工制已被普遍采用,在大城市中出现了专门的劳动力市场。




宋朝的丝织品种在前代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各大类品种均有发展。
宋朝锦名极其繁多,用作官服的就有:八答晕锦、天下乐锦、翠毛狮子锦、簇四盘雕锦、盘球锦、云雁锦、方胜练鹊大锦、盘球晕锦、方胜宜男锦、红团花大锦、青地莲荷锦、倒仙牡丹锦、黄花锦、宝照锦、法锦等。
图1为宋代红地八答晕锦,八答晕也称“八达晕”,“八”是指图案由中心起,向上下左右、斜角四方作八面辐射,喻四通八达、八路相通;“晕”是以微妙的色阶变化来表现色彩的浓淡过渡与层次的节奏跳转。

直至今天,八达晕锦在当代宋锦市场上依然颇受追捧。

图 1|宋代红地八答晕锦图源|中国文化报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出现最早的织金织物,到宋朝,织金锦大量出现,更为流行。
两宋时期绫织物仍然十分丰富,少府监下绫锦院与文思院中均大量产绫。图2为南宋黄昇墓出土的花绫实物。


图 2|宋代花绫图源|《中国历代丝绸纹样》第136页

宋朝官服、官诰、度牒及书画装裱等也大量用绫,名目繁多。
青、紫大绫为裱,文锦为带,玉及水晶檀香为轴,其中绫引首与托里的名目有:碧鸾、白鸾、皂鸾、皂大花、碧花、姜牙、云鸾、樗蒲、大花、杂花、盘雕、涛头水波、重莲、双雁、方棋、龟子、方縠、鸿、枣花、鉴花、叠胜、白毛(辽国),回文(金国)、白鹫、花绫(并高丽国)等。
——陶宋仪《南村辍耕录》
宋朝为罗织物生产的一个高峰时期。罗的品名也相当繁多,如当时婺州所织罗有婺罗、花罗、平罗。
图3为南宋黄昇墓出土的烟色梅花罗绣彩花边单衣,四经胶花的素色纱罗上,以提花散点着单点梅花,大襟上绣了荷花、芙蓉、山茶、牡丹花纹,花瓣贴上金箔,小襟上则是印金桃花。


图 3|烟色梅花罗绣彩花边单衣局部

图源|成都博物馆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已有织入金银丝的罗。此外,还出现了色织罗。
宋徽宗宫人以麝香色缕金罗为衣裙。
——《艺林伐山》
染丝织者名熟线罗,尤贵。
——《咸淳临安志》
宋朝纱的生产也有发展,从织造技术看可分为普通纱、绉纱和织金纱等类。
轻容和方目均是两种极轻薄的普通纱。
绉纱,《咸淳临安志》所载纱类织物中有新翻粟地纱一名。粟地即言表现效果粟粟起绉之状,应属绉纱之类。
宋朝还出现了织有金线的纱织物。
“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
“皇太子朱明服红花金条纱”
——《宋史·舆服志》
宋朝是缂丝的极盛之期,不仅表现在质量的精致,同时也体现在数量的增加上。

缂丝又作刻丝、克丝。图4所示的缂丝藏品布局浓密,画面上丰富的纹样,是宋元时期缂丝面料的特点之一。

图 4|紫色地花鸟纹缂丝

图源|李雨来  李玉芳《中国传统织绣实物考》

南宋时,还出了几位极有名的缂丝艺术家,如沈子蕃、朱克柔等,有些作品至今仍存(图5、6)。


图 5|缂丝《山茶图》

图源|《中国历代丝绸纹样》第143页

图 6|缂丝《莲塘乳鸭图》

图源|《中国历代丝绸纹样》第142页

除了上面所述丝织品种外,宋朝还有许多种有物无名或名物尚未考证的品种,足以看出宋朝丝织物品种繁多,丝绸技术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华服志 志华服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