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桃源刺绣的艺与技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07-13  浏览量:155

桃源刺绣的技艺与成就,是近代湘绣迅速崛起之本,将其定义为“湘绣之根”,更能揭示出其在湖湘刺绣体系,乃至中国刺绣体系中的应有地位。

(清)白缎地绣花鸟纹插屏彭德江收藏

在千古名篇《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出的岁月静美、诗歌田园之桃源胜境,成为人们追求徜徉向往的永恒情结。因《桃花源记》而得名的桃源县也是一处令人向往之地,县域境内景色优美,风光旖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豁然开朗,素有“世外仙境”之美誉。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属湖南省常德市,所处地带系由武陵、雪峰两大山系夹峙而成,两山系撞击而成的沅水自西向东蜿蜒贯穿,逆沅水而上可深入湘西腹地直至云贵,顺沅水而下可达洞庭而至长江沿岸各码头,便捷的交通使得桃源自古便成为通往大西南的门户,素有“滇黔孔道”之称。

桃源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区域内的文化别具一格。桃源境内流行的民间刺绣是一种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现在所见桃源刺绣以清代民国时期的作品最为精湛,这一时期的桃源刺绣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大俗大雅的艺术张力而呈现出独特的原生态之美,在湖湘刺绣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一、桃源刺绣的基本情况   

一直以来,桃源刺绣处于一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学界对于桃源刺绣也缺乏基本的学术研究基础。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桃源刺绣曾被误认为是湘西土家族刺绣或湖南其他地方刺绣而被有关机构或个人所收藏,一大批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作品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张家界旅游景区市场被境外游客买走流向国外。

为厘清桃源刺绣的历史源流、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从2015年10月开始,笔者即已开始桃源刺绣文化田野考察及相关的研究工作。工作的第一步是深入桃源刺绣制作分布及收藏较为集中的地区开展相关的田野调查,以期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和较为有价值的信息。

男耕种女纺织是我国长期以来即已形成的家庭经济模式,旧时的桃源女子在劳作之余有着纺纱、织布和刺绣的习惯。清嘉庆《常德府志·风俗考》中“居民务本,勤于耕织 …… 以制锦绣为业,其色鲜妍,不减成都官锦”的记载,表明清代时期常德地区织绣业的普及与技艺的精湛。

桃源民众喜以绣品装点生活,以家居实用品最为多见,堂屋装饰用的挂帐,居家用的陈设绣品摆件,宗教信仰用的法帽、祭袍,人生礼仪用的贺帐,婚迎嫁娶用的轿衣、盖头、云肩、绣裙,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门帘、帐檐、桌围、被面、床单、枕挡、镜套等比比皆是,绣品中尤以家居生活中所使用的门帘、枕挡、帐檐为大类。

  二、桃源刺绣的艺术特征   

艺术多变,特色鲜明,富有想象力和艺术张力是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的特点。桃源刺绣以多样的题材、丰富大胆的用色、千变万化的针法、精湛的刺绣技艺、传神的物象刻画、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雅致的文人品位而呈现出独特的气质和风貌,是辨识度极高的一种地方工艺美术品。

桃源刺绣具有极其鲜明的特征,与桃源刺绣的题材、造型、色彩乃至绣制技法的独特个性有关。桃源刺绣的表现题材多以人物、博古、瑞兽、花鸟、虫鱼、山水为主,各类题材绣品的图像刻画各具特色,都有着别具一格的风采和神韵。

以人物为表现题材的绣品是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的一大类。有别于多数地方刺绣中的人物题材表现单一,桃源刺绣的人物类题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桃源刺绣表现的人物有戏曲人物、仙道人物和生活人物等之分。戏曲人物造型刻画或清秀灵动、或霸悍夸张,而生活人物率性自然,仙道人物通脱超然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生动传神,一幅绣品上往往同时刻画有众多的人物。画面物象构图丰富,人物表情丰富,造型饱满是桃源刺绣人物类绣品的构图特点。

桃源人物刺绣中多见有以戏曲故事人物为表现题材的绣品,这与桃源地方戏剧的盛行有关。桃源戏曲资源丰富,境内的武陵戏、花鼓戏、傩愿戏等扎根于民间,深受民众喜爱,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戏剧如《苏小妹三难秦少游》《唐明皇夜游月宫》《辕门斩子》《刘备借荆州》《穆桂英挂帅》、《白兔记》、《三鞭换两锏》《李白醉酒》、《郭子仪拜寿》等都是常见的桃源刺绣表现题材。

从上至下(清)白缎地绣《穆桂英挂帅》戏文故事门檐(清)白缎地绣《白兔记》戏文故事帐檐 (清)黑缎地绣《李白醉酒》戏文故事门檐樊祥收藏

在戏剧人物的塑造中,有一类以“腹圆腿短,肥硕丰满”为特征的人物造型最具有桃源特色,这种造型有异于人体的正常比例,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这类人物造型往往是从俯视的角度获取物象,这种“腹圆腿短、肥硕丰满”的造型,似乎也与享有“世外桃源”美誉的桃源地域有关。

桃源历来是一个丰衣足食、生活富足之地,民众普遍趋向于以“硕大饱满”为美,桃源当地很多工艺美术品上的物象刻画往往具有肥美硕大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桃源民众的审美情趣。

造型奇特多样,姿态夸张怪异,以瑞兽为表现对象的绣品是桃源刺绣中数量最多也是最有特色的一类绣品。瑞兽中以狮子的表现为大类,以太狮少狮、狮子戏球、狮戏花间等多见,刺绣中狮子常与红花绿叶组合在一起,其形憨态可掬而威猛不足。

瑞兽题材的绣品中有一类动物以“瞠目阔口,獠牙外露”为造型特征,是桃源刺绣中特有造型,当地民众很难给予一个准确的命名而将其统称为“怪兽”。“怪兽”四肢健硕,身姿矫健,威猛霸气,其形与狮子相似。

珍禽花鸟是桃源刺绣的又一重要题材。刺绣中多见凤凰、锦鸡、鸳鸯、翠鸟、鹭鸶、飞雁、孔雀、仙鹤、喜鹊等,它们与花叶组合在一起,造型绮丽多姿。珍禽花鸟中尤以凤凰、锦鸡、孔雀等珍禽的刻画最为华美,而莲池水禽题材中的物象饱满大气,充满生活气息。

(清)黑地平绣凤穿牡丹纹门檐夏国安收藏

与常见的以双凤与牡丹的组合出现并呈对称排列的纹样不同,桃源刺绣中的凤穿牡丹常常是单只的凤凰和牡丹的组合,造型多变,其尾羽刻画华美,动感十足。

锦鸡是桃源刺绣中非常多见的一个珍禽纹样,刻画最为生动传神,其丰羽长尾的刻画和从容大度洒脱之雅态独具特色,妙趣横生。尾屏是桃源刺绣孔雀造型所着力刻画的部分,其尾屏或展开或聚拢成圆柱状,多见以金线勾勒线条,色彩鲜艳缤纷。

(清)红尼地绣孔雀开屏纹童帽张忠收藏

“满池娇”的纹样是指由荷叶、荷花、茨菰、鸳鸯、游鱼,以及各色草虫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池塘小景,是元代服饰和器物装饰中使用较多的一种纹样,桃源刺绣中也多见有以荷叶、莲花、莲藕和鸳鸯、翠鸟、游鸭、沙雁、鹭鸶等水禽组合在一起的池塘小景纹样的绣品,纹样中荷叶舒展硕大,饱满大气,极具张力,水禽刻画细腻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桃源刺绣中这种由荷叶、荷花和鸳鸯等水禽组合在一起的纹样也被戏称为桃源版的“满池娇”。

(清)红缎地绣莲池鹭鸶图门檐王小保收藏

古器物配以具有桃源特色的瑞兽祥禽或金石瓦当文字等图案,是桃源刺绣博古造型的特色,桃源历来为富庶之地,自古文风丰盛。博古题材的出现,以及绣品中融入的如松竹梅菊等一些反映文人雅致情怀的纹样元素,是桃源刺绣文人气息的表现。桃源挑花属于刺绣的一种,为民众家居普遍日用品。挑花绣线以黑、白、蓝色棉线为主,地料多为白、蓝色土制棉布。

(清)白缎地绣人物故事纹门檐樊祥收藏

桃源挑花针法多样,常见有拉锁、接针、辫子针等,而不仅仅只走十字,这是桃源刺绣有别于其他地方挑花的不同之处。挑花中常见有一种由花瓶、飞鸟以及折枝花卉构成的纹样,这种被称为“飞鸟花瓶”的图案构成是桃源挑花的经典纹样。

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绣线诸色齐备,绣品色彩丰富。这一时期的桃源刺绣其色彩或清丽明快或浓墨重彩,绣品的色彩风格在桃源县境内又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特征。其中,用色清丽明快的花鸟题材的绣品主要分布于桃源南部八字路一带,重墨浓彩的瑞兽大叶子组合题材绣品则分布于桃源北部的观音寺一带,而以黑色织物为地料其上施以五彩绣的绣品多发现于龙潭一带。


(清)红尼地绣太狮少狮纹帐檐桃源县博物馆收藏

桃源刺绣在色彩运用搭配方面有色彩渐变、色彩对比和色彩协调三种形式。色彩渐变是运用同一色系之不同色阶颜色的渐变来表现物象的一种方法,三蓝绣即是范例。三蓝绣专指刺绣用色而言,在清代晚期的服饰用色中比较盛行,它是取多种色相相同而色度不同的蓝色系绣线,按照一定的层次比例搭配,绣成颜色深浅变化的纹样。

(清)红缎地三蓝绣双鹊图帐檐邹敏讷收藏

除三蓝绣外,桃源刺绣中也可见有使用棕色、灰色等按照色泽渐变成像的绣品。绣品中红与绿色块的大面积的对比运用是桃源刺绣用色的第二种用色形式,这种对比用色绣制的绣品往往具有油画般的效果,而这种对比强烈的用色习惯对民国时期长沙地区的湘绣用色有着深刻的影响,湘绣被称为“红货”即源于此。桃源刺绣第三用色特点是色彩协调,这种对色的运用注重色彩之间的打破和呼应关系,当绣品主色调偏暖时,往往会在局部使用偏冷的色彩进行协调,而当绣品主色调偏冷时,则会少量地使用与之对立的色块进行调节。

(清)桃红布地墨线绣鸡戏花间纹帐檐樊祥收藏

 三、桃源刺绣的刺绣技艺   

刺绣技法多样,运针千变万化是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的一大特色。在现存的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久远的古老针法如锁针,也可以看到现已难觅踪迹但在唐代风行的针法如劈针,而绣品中运用到的苏绣和粤绣的技艺和因素,表明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中早已融合吸收有优良绣种的刺绣技艺和技法,网针绣、盘金和纳绣等刺绣技法,以及变化多端的人物开脸技法、绣画结合技法、贴布绣技法等不仅广泛运用而且相当成熟。

不仅如此,在现存实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湘绣所特有的针法和技法如毛针、掺针以及刺绣与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中可以找到踪迹或普遍运用。成熟完备的刺绣针法体系和技艺,使得这一时期的桃源刺绣具有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其工艺成就不容小觑。


(清)白缎地绣仕女图门檐张忠收藏仕女衣服袖口运用劈针绣绣成

锁针是唐代以前最主流的针法,是一种古代的针法,由绣线环圈锁套而成,绣纹效果似一根锁链,故名。因运针方式的不同,锁绣具有多种形式。桃源刺绣锁针或大面积运用以刻画物象,或小范围使用于物象轮廓勾边。桃源刺绣中还有一种类似于锁针的绣法,这种刺绣针法被称为劈针绣。劈针是唐代所广泛运用到的一种针法,被认为是构成锁针与平针的桥梁,是锁针向平针过渡的一种针法。

(清)蓝缎地绣人物故事纹门檐桃源县博物馆收藏绣品上运用了多种网针

在桃源刺绣中,网针一般运用于人物的衣饰和博古题材中的物象块面等部位,是桃源刺绣中使用较多的一种装饰性针法。

依绣法的不同,网针有十字针、桂花针、累格针、三角网针、四方网针、六角网针、菊花网针、古钱网针、梅花网针、雪花网针和连环网针等之分。桃源刺绣中网针针法多变,在一件人物题材的绣品中,其运用到的网针种类达到十余种,让人不由得不惊叹于这一时期桃源刺绣网针类型的丰富。

盘金绣又称“平金绣”,属于钉针的一种。是将金、银线依绣地上图像盘制成各种纹样,并用色线将其钉缝固定。盘金有勾边、满盘、压鳞、打彩等不同方式,具有装饰性强、对比强烈、艳丽夺目的艺术效果。

桃源刺绣中盘金绣运用较多,除满盘用于物象刻画外,也有线条用于物象轮廓的勾边处理,或局部运用到图像的装饰点缀之用。

纳绣有纳纱、戳纱、缠纱之分,是刺绣基本针法之一。较之于常见的纳纱,戳纱和缠纱的技术要求更高,工艺也更复杂。

桃源刺绣中可见有纳纱和戳纱绣技艺,绣品“瑞兽锦鸡”图即是运用纳绣技艺绣制而成,绣品洒线绣地,运用有戳纱、纳纱和缠纱工艺刻画瑞兽和锦鸡纹,并以金线勾边,纹样中的瑞兽和孔雀是典型的桃源物象,绣品制作工艺精湛,应是桃源刺绣中的经典之作。

(清)蓝缎地绣仙道人物纹门檐张忠收藏

桃源刺绣人物开脸技法多样,除多见的满绣外,也有绣绘结合、地布上墨绘五官、贴布上墨绘五官,以及人物脸部贴布并仅在眉眼鼻嘴等局部施绣等技艺。部分人物脸部贴布并仅在眉眼鼻嘴等局部施绣技艺,到其后的绣绘结合,及至以后的人物脸部处理仅是在绣地上用笔墨描绘出五官等处理方式,这些人物开脸技巧极具桃源特色,它既是桃源刺绣商品经济的反映,也是桃源刺绣地方民俗的体现。

(清)白缎地绣《辕门斩子》戏文故事门檐樊祥收藏

掺针俗称“乱插针”,取其“参差”之意,是指刺绣针脚参差不齐,是湘绣的特色针法。桃源刺绣在刺绣技艺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在于其有一套以掺针为主的丰富而完整的平针针法体系 ,这一针法体系的娴熟运用为近代湘绣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桃源刺绣中普遍运用的毛针与当今湘绣中用于表现猛兽虎狮毛质感的独有针法“鬅毛针”又有着深刻的渊源。

掺针俗称“乱插针”,是湘绣的特色针法。所谓掺针即取“参差”之意,是指刺绣针脚参差不齐。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桃源刺绣中掺针的娴熟及普遍运用,使得这一时期的绣品色彩丰富饱满且过渡自然,普遍具有了晕染的效果,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时期桃源刺绣的色彩。

毛针是桃源刺绣中一种比较独特的针法,普遍运用于瑞兽与祥禽的毛与羽绒的绣制。毛针用线较粗,绣制时疏密有致、层层加绣,针脚起落之间长短不一,针脚的一起一落之间便形成了蓬松细长的物象,惟妙惟肖的表达出物象毛发蓬松细长而又蜿蜒转折的特点。


(清)红尼地绣太狮少狮纹桌围王小保收藏

湘绣是诗、书、画、印与刺绣工艺紧密结合的艺术品,将诗、书、画、印元素运用到绣品中,使传统的绘画、诗词、书法、金石文字、印章等多种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是当今湘绣的一大特色。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中已有的诗画书印绣于一体的绣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桃源刺绣开启了湘绣刺绣艺术形式的先河。

桃源刺绣以其独特的气韵在桃源本土收藏界中有着“国之极品”“湘绣之魂”之美誉。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以其独特的刺绣技艺,成熟的针法刺绣体系,对当代湘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桃源刺绣的技艺与成就是近代湘绣迅速崛起之本,将其定义为“湘绣之根”可能更能揭示出这批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在湖湘刺绣体系乃至中国刺绣体系中的应有地位。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北京民艺非遗研究院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