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许晓东:画珐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01-21  浏览量:345


暨南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揭牌

2023年5月25日,在广州暨南大学石牌校区举行了教席揭牌仪式暨首届教席学术论坛。论坛以“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中的思考与探索”和“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设计的相互赋能与创新”为思考话题,通过“学者观点”与“大师对话”两个环节进行了探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民艺传承》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登相关文章与对话实录,与读者共同分享。

画珐琅是什么?珐琅其实是一种很接近玻璃的材料,把这种材料碾磨成粉以后,与水或者油调和成类似水彩画的颜料,然后就可以直接绘于金属质或者是陶瓷质或者是玻璃质器物的表面。然后将其放入炉中烧制,珐琅就熔化并凝固在器物的表面,形成非常漂亮的颜色,同时也是一种保护层。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珐琅在不同胎体表面的运用。这个鼻烟壶就是玻璃胎的,下面的碗是瓷胎的,右上角是一个铜胎画珐琅盘,右下角是透明珐琅。透明珐琅只有广东才会烧制,当时北京宫廷造办处(珐琅作)也没有这个技术。


19世纪广州生产的一些外销画已经有有反映画珐琅的工艺过程,珐琅器是在左手面的明炉里面烧制,可以(通过开放的炉口)直接看到颜色的变化。


画珐琅工艺源于欧洲,它是如何引进中国的呢?康熙二十二年(1683)开放海禁,相继设立闽、粤、江、浙四个海关。因为当时粤海关是一个面向欧洲的通商口岸,所以欧洲的画珐琅技术首先传到了广东并开始在广东烧造。粤海关监督或者是两广总督不仅把通晓画珐琅艺术的西洋传教士护送入宫,还把手艺精湛的广东工匠送到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当差。当时制作画珐琅的地方一个是在广东,另外一个在北京。因为康熙皇帝对欧洲画珐琅的欣赏,造办处珐琅作也很早就开始学习制作画珐琅,与来自广东和景德镇工匠们一起,参考欧洲进口的珐琅制品,借鉴传统的瓷器烧造技术,在欧洲传教士的帮助下,在康熙晚年也达到相当水平。


广东生产的金属胎画珐琅(以铜胎居多),一般简称广珐琅;广东生产的瓷胎画珐琅,一般称广彩。珐琅彩的引进带来了中国传统彩釉调色盘的革命,对传统陶瓷艺术影响深远。广珐琅绘画功底非常高超,无论花鸟、蝴蝶、山水,与当时文人山水、花鸟画相比毫不逊色。一些传统戏曲或小说经典场景,也会在广珐琅上见到,比如这件广珐琅盘盘心是根据《水浒传》第十四回绘画的,反映赤发鬼刘唐大战都头雷横的桥段。


赤髮鬼劉唐戰都頭雷橫,18世纪中,私人收藏


这件茶叶盒表面绘画的是《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场景。


《西厢记》长亭送别图茶叶盒18世纪中,乾隆,私人收藏

当然还有西洋人物装饰,像下面这个盘,盘心描绘的是当时欧洲绘画非常流行的圣家族题材,画面是主角圣母玛利亚、耶稣以及圣若瑟。


圣经故事盘,雍正两庆书屋藏

广东很可能是在画珐琅上最早引用西洋题材并采用西洋画法的。康熙雍正在位期间,不太喜欢穿着暴露的西洋人物作品,所以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画珐琅上几乎没出现西洋人物。而广东,不仅能得风气之先,而且艺术创作相对自由,所以最早引进西洋人物装饰、西洋技法绘画的是在广东,这是广东在历史上或现在都可以引以为自豪。


广珐琅种类、功能非常多样,像这种宫灯应该是当时制作以后专门进贡给宫廷用的。还有一些手炉,应该也是为宫廷制作的,还有很生活化的火锅。


嵌玻璃画宫灯十八世纪下半夜,乾隆私人收藏
锦地开光山水图火锅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初,乾隆/嘉庆世德堂藏

总之,当时广珐琅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使用,有一部分东西还外销到欧洲或者是东南亚其他国家。像这两个大的瓶,当时就外销到欧洲以及美国的一些地方,放置在贵族家庭门的两边,作为花瓶。


罗素家族放在大门处的大花瓶,1932年摄


这是销到欧洲的一套早餐具,高脚的小圆杯,当时是放鸡蛋的,旁边的椭圆盖盒可以放奶酪。


冰梅纹早餐具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初,乾隆/嘉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2021.0072)钟棋伟先生惠赠

销往欧洲的广珐琅,会参照欧洲的银器造型,比如这件水壶,器型仿照欧洲银壶,是成套茶具之一。当时欧洲上层贵族非常流行喝茶、喝咖啡、喝巧克力,广珐琅为了适应欧洲的市场需要而制作适合的饮器。但是,大家也会留意到它的装饰题材完全是中国风格。

折枝花卉瓜果纹茶壶、座及加热器十八世纪中,乾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除了销往欧洲之外,广珐琅还销往印度,这个盒子就是当时销往印度的,印度贵族拿它来装槟榔。

十八世纪晚期至十九世纪初,乾隆/嘉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2020.0048)文物馆馆友会惠赠

为什么说它是装槟榔的呢?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V&A)博物馆有一幅印度18世纪的细密画,画面中间地上画的是全套的槟榔器具,有装槟榔的盒子,造型与我们前面看到的画珐琅盒完全一致,装玫瑰水的长颈瓶、小杯子和唾盂,一应俱全。V&A现在还收藏着造型完全一样的玉质、金属质盒子,为印度17、18世纪的产品。 


Vilaval Rigini约1770年,莫卧儿王朝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还有销往泰国的,比如这件香水瓶,佛塔形的金盖与泰国的佛教信仰相契合,罐腹的菱形纹样是典型的泰国风格。所以你会看到销往各个不同地区的广珐琅,会因应当地文化、审美需要,图案造型都会有变化。


开光花卉纹八方盘盒金盖钮透明珐琅菱形纹罐十九世纪上半叶私人收藏

这件杯子是销往越南的,杯子底下还有“明命年造”四字款。越南文化当时受到中国文化很深刻的影响,所以器底也学中国宫廷的做法署年款。明命皇帝1820~1841年在位。


香港中文大学刚刚结束的“总相宜——清代广东金属胎画珐琅特展”得到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这个展览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时候在深圳博物馆开幕,各位嘉宾、各位同学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前去参观、了解一下这一广东几百年前曾辉煌一时的工艺。那个时候无论是技术、人员、艺术品本身还是原料,交流完全没有阻碍,真正的全球化。


在做古代画珐琅展览的同时,我们也邀请了两岸三地十几位当代珐琅艺术家,在香港元创方Loupe做了一个当代珐琅展览,大家看到左上角的是香港的一个艺术家,右上角的艺术家来自台湾,下面两位是来自广州的父子俩。右下方是杨承燊,是杨志峰师傅的儿子。前面提到清代广东是可以做透明珐琅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已经不能做了,近几年杨承燊又试验成功,非常的难得。当时我们在元创坊组织了系列活动,包括面对面的交流和手工工作坊,让普罗民众自己亲手创作、烧制。因为是小班教学,所以推广起来不是那么的容易。


画珐琅工艺相对于其他非遗来说,可能受到的关注并不是很多。希望将来能够借助暨大这样平台,对画珐琅工艺进行更多的扶持,让它在当代发展得更好。


刊登相关文章与对话实录,与读者共同分享。

许晓东,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副馆长,高级研究员,曾在故宫的古器务部从事玉器精确的保管和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艺传承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