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历史悠久,最初以敬神、祭祀为主,随后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演变,直至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焚香发展成了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焚香变为品香,上升到了艺术鉴赏的高度。宋代文人,在香事方面往往有着深厚的修养,他们对香料、香方、合香等,都颇有研究。不少人以亲自调香为乐,制作出自己独有的私房香。宋代的黄庭坚可谓此中高手,他有一首关于帐中香的小诗——“一穟黄云绕几,深禅相对同参”,道尽了宋人品香的意趣。
黄庭坚像
在宋人雅集之时,有一项特殊的内容,便是拿出妙香,相与品评,大家静坐在一起,雅鉴香韵。在宋代文人的观念里,香气既有形又无形,通过鼻子来感悟,然后在精神上产生作用,如同参禅一般,故称“鼻观”。这也是宋代文人喜欢品香的原因之一,他们觉得品香活动,能体味到一片禅意。台北故宫博物院保留着一件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制婴香方帖》,是他当年写下的一张便条,主要内容是一位朋友向他索要调制婴香的方子。婴香是宋代很重要的一类香品,黄庭坚完全凭借记忆,写就了整个香方,每味配料都精确到几两几钱,十分详尽。黄庭坚跟友人有很多制香方面的往来,而香谱里所留下的黄太史四香(意合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更成为经典香品,为后人津津乐道。
释文:婴香,角沉三两末之,丁香四钱末之,龙脑七钱别研,麝香三钱别研,治了甲香壹钱末之,右都研匀。入牙消半两,再研匀。入炼蜜六两,和匀。荫一月取出,丸作鸡头大。略记得如此,候检得册子,或不同,别录去。
另一位精于香事的宋代文人张邦基,在自己的笔记《墨庄漫录》里,便得意于自己所调合的“鼻观香”,说此香意境甚好,非闺阁中那种恼人、破坏禅意的香气。这也反映出为什么宋代文人喜欢调香,他们通过自制香品,来表达自己的清雅趣味,以及对禅意气息的崇尚。
幽雅的宋代文人,通过高远的情致和意趣,成功把焚香升华为一种审美活动和艺术鉴赏形式,从此延续至今,幻化为中国文化的一抹特色,并且流传、影响到了日本,塑造着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

作者:孟晖,作家/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研究者,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香委会副主任、专家委员。
供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